丁道師:微博的放縱造就了廉價的資料造假生態
一段時間以來,多位讀者和我反映近期微博生態高發的資料造假現象,並且不少朋友還附帶上截圖,有圖有真相。
這次反映的情況主要是莫名其妙的新增了大量粉絲,這些粉絲幾乎都是新註冊的賬號,可能由機器操作發了幾條內容,關注了一些微博賬號,也有一些粉絲。我自己也登陸我的微博賬號“丁道師”,也發現了型別是情況,近期每日我新增1000餘粉絲,但這些粉絲不和我發生任何互動。
或許很多人已經明白了,這些賬號大多就是我們俗稱的“殭屍粉”,這種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料造假。
資料造假的話題我之前已經寫了很多,本不想再多談。但今天看來資料造假在中文網際網路行業頗有愈演愈烈之勢,並且形成了廉價的造假生態。
廉價的資料造假生態 能否支撐微博生態健康發展
其實資料造假存在於網際網路各個領域,各個型別的APP,這本不是祕密,不僅僅微博生態,微信生態的資料造假也很嚴重。當然,相比微博廉價的資料造假生態,微信要貴了很多,而“貴”則意味著更高的造假門檻,相對來說能保障一個健康的生態。反過來,造假成本越低,生態中的虛假資料比例越大,生態長期下去就會惡性迴圈。
我之前做過多次測試,對比各大平臺的資料造假成本,目前總體來說微信生態最高,微博、今日頭條生態相對來說價格最便宜。
我們以“趙巨集民”這個微博賬號為例,在做效果之前,最新一條區塊鏈內容的博文轉發為0。經過供應商的服務,僅僅花了幾十元后,就出現1000條轉發的效果。
而據幾位微博效果供應商提供的資料,以及經過筆者的實際測試後,得知(近期平均值):微博普通轉發為30元1000次,150元1萬次;博文點贊為10元100個,50元1000個;微博初級粉絲18元1萬,高階粉60元1萬。
而博文閱讀或者視訊播放,50元就可體做到10萬+。相比之下, 目前刷一條微信文章的10+,需要大約3000元左右。
這兩年微信不斷的打擊資料造假,甚至張小龍一度發狠話治理,從結果上來看也的確取得了成績:大量10萬+的賬號,閱讀量紛紛縮水。相比之下,微博默許甚至放縱了資料造假的存在(當然微博肯定不肯承認),微博這一兩年出現大量閱讀10萬+的內容。至於為什麼放縱,原因很簡單:因為第三方的資料造假,能客觀上增加微博的使用者量以及活躍使用者。
華爾街的投資人們不會管你的活躍使用者是機器活躍使用者,還是真人活躍使用者,這一點微博的股價表現能夠佐證。
相信不少朋友在微博私信中經常能收到微博效果供應商發來的“最新價格”,這些微博效果供應商聯手廣告主、媒介、新媒體大號等共同構建了微博廉價的資料造假生態。這個生態看起來很繁榮,但如果長期下去,能否支撐微博生態健康發展,我想這應該是微博官方所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資料暴漲迎來財報釋出 我寧願相信這是一種巧合
有人問我,為什麼近幾個月來微博資料“如此活躍”,是近期要發財報了嗎?
還真是!
在喜人的資料上漲事態下,微博於3月5日晚間釋出了最新的財報。財報顯示,在使用者規模方面,2018年12月的月活躍使用者數(MAUs)較上年同期淨增約7000萬,達到4.62億。月活躍使用者數中93%為移動端使用者。2018年12月平均日活躍使用者數(DAUs)較上年同期淨增約2800萬,達到2億。
微博生態資料造假,已經成為行業公開祕密。那麼,微博4.62億的月活躍使用者的,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不得不有所懷疑。
當然,我們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些新增的粉絲是微博官方行為,我更相信這是第三方的營銷公司所為,但正如我們前文所言,客觀上促進了微博使用者規模的增長。同時我也願意相信資料的增加和財報的釋出,所產生的關聯和遐想,只是一種巧合。
總之,微博生態還會繼續發展,哪怕越來越畸形。
反思資料造假:似乎真的無解?
其實,我之前就有一篇分析文章:《反思資料造假》,我感覺摘取部分,放到今天的文章中頗為應景。
以下是文章內容:
“嗡嗡嗡...”插座通電後,在一間間廠房和辦公室內,幾萬臺手機同時啟動。 隨著這幾萬乃至幾十萬幾百萬臺自動控制的手機執行,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在中國各地出現了一篇篇10萬+的微信閱讀文章、誕生了一個個註冊使用者破百萬的APP、孵化出了一家家交易單動輒過萬好評動輒99%的電商公司....
伴隨著這些虛假資料的出現,一個營銷微信大號獲得了廣告主幾十萬的投放、一家交易額幾乎為0的二手車交易平臺獲得鉅額融資、一部質量低劣的電視劇獲得300億播放量....
沒錯,這就是業界俗稱的群控刷量,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在中國資料造假已經成為產業,而且不僅僅是科技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農業、房地產、汽車、金融等等每一個行業都不止一次的被媒體曝光出來資料作假的現狀。
賽富基金創始首席合夥人閻焱和創新工場的李開復也表示創業資料造假已成常態,投資史上20年未見。甚至微信之父張小龍也放出來“用群控的都得死”狠話。
對於解決資料作假,我們都知道癥結在哪,但我們身處其中也只能束手無策眼睜睜的看著資料作假之風愈演愈烈。甚至文章開頭提到的刷資料的公司,一開始是偷偷摸摸而現在公然拿著裝置和系統參加一些創業活動和展覽,簡直是何其壯觀。
《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劉新建等人一邊痛斥腐敗,一邊貪汙撈錢。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媒體人剛剛報道完畢微信大號刷閱讀,一邊又自己找人給這篇報道刷量。幾乎在每個行業都存在著自我否定和自我矛盾的情況,這看起來很奇怪,但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