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師:迴歸常識,我對馬蜂窩資料事件的5點看法
本文來自公眾號:丁道師(ID:dingdaoshi123),作者:丁道師
這兩年,科技行業普遍存在著一種,從A到B,反證B到A的反智邏輯。
比如淘寶上有很多人賣假貨,於是乎有人認為淘寶就是一個賣假貨的平臺;百度上有人給虛假醫藥做推廣,於是乎有人認為百度搜索就是一個賣假藥的平臺。
上週末一篇《估值175億的馬蜂窩 竟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刷爆朋友圈,其實也是類似的邏輯。因為馬蜂窩存在很多機器採集的資訊,就認為這是一個殭屍和水軍組成的平臺。

這種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完全無腦的邏輯在我們的科技行業層出不窮,其危害巨大,甚至會給我們的一些優秀企業貼上固有標籤。曾一度把淘寶打成“賣假貨的平臺”,把百度搜索打成“賣假藥的平臺”,把王者榮耀打成毒害青少年的遊戲。
馬蜂窩官方在《宣告》中,也迴應稱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資料量中僅佔比2.91%,涉嫌虛假點評的賬號數量在整體使用者中的佔比更是微乎其微,馬蜂窩已對部分賬號進行清理。
這封迴應說明了有人在通過一部分問題,來佐證平臺的整體問題,來給平臺進行定性。在我看來,馬蜂窩的遭遇和當年“賣假貨的淘寶”如出一轍。
當然,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這麼大規模的負面突然爆發實屬異常。馬蜂窩方面也表示“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馬蜂窩被人捅了“馬蜂窩”之後,這兩天有不少媒體朋友問我怎麼看。我本來不想多談,因為我至少在十幾個微信群看到平時不怎麼發言的人,這幾天突然大面積傳播馬蜂窩的負面稿子,這波操作痕跡太明顯。但同時恰好我是一位使用馬蜂窩多年的老使用者,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任何平臺,哪怕是batj級別的巨頭,都不能保證平臺數據或者商品的全部真實以及原創,馬蜂窩同樣如此。
也就是說,即便沒有這次資料事件,我也不認為馬蜂窩、攜程、去哪兒、驢媽媽以及其他更大的平臺上的資料和資訊都是真實的。
第二:因為馬蜂窩平臺出現大量盜用和虛假的資訊,就斷言這是一個殭屍和水軍組成的平臺,這是缺智商也是缺心眼體現。
如果真如此,高瓴、淡馬錫、啟明、今日資本等投資機構都蠢的可以,都D輪了還沒發現這個虛假繁榮平臺。
第三:馬蜂窩的幾個核心高管,都是重產品、輕公關風格。所以有人後續質疑馬蜂窩沒公關,其實馬蜂窩不是沒有公關,只是公關的風格“做人低調,做事高調”,馬蜂窩的各種廣告(比如世界盃期間的馬蜂窩唐僧廣告)、公關(前不久刷屏的8萬元從海參崴打車到希臘的事件處理)、營銷案例都已經洗腦了,但馬蜂窩的公關經理卻低調的很少公開發言。
筆者注意到,直到2018年10月22日早間馬蜂窩的迴應才出來,這麼慢發出來很顯然馬蜂窩正在調查取證。果然,馬蜂窩宣告表示:馬蜂窩的UGC內容資料中,遊記和攻略佔比為78.91%,嗡嗡(旅行故事)佔比7.92%,問答佔比10.26%。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資料量中僅佔比2.91%,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第四:平臺行為和使用者行為要分開(當然平臺因為監管不利和技術不行出現的漏洞,就應該鞭打)。我非常反感經常有人說的一句話“淘寶就是一個賣假貨的平臺”或者“拼多多就是一個賣假貨的平臺”,這其實就是把平臺行為和使用者行為混淆導致。
我們指責企業資訊不實,平臺行為和使用者行為要分開。而且用機器抓取來判斷資訊剽竊,不夠客觀與嚴謹。評論屬於使用者,但在網際網路世界,好像只有使用者沒有所有權。
第五:當然我們透過此事,更應該警醒網際網路內容和資料背後的生態,以及客觀存在的一些畸形發展狀況(備註:關於這點,我之前寫了《丁道師:反思資料造假》,感興趣的自行搜尋)。如何讓行業迴歸健康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大放衛星互相猜疑且捕風捉影,這才是最關鍵的。
目前看來,不管是媒體的報道,還是馬蜂窩的公開宣告,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出發,關於馬蜂窩的真實資料和行業地位,我們的吃瓜群眾很難選擇去相信誰。不過,新京報今天的報道中,援引了艾瑞資料,可以作為一些參考:艾瑞監測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線上旅遊度假PC端主要網站月度覆蓋人數分層明顯,攜程全年穩居第一位置,馬蜂窩與飛豬、去哪兒及途牛均保持在第二梯隊。
寫在最後:事實上,任何快速成長的企業,問題和發展都是並存的。馬蜂窩如此,比其更大的滴滴和今日頭條等都是如此,發展很快但問題也是一大堆。同時,企業的發展過程,也是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我們對於這型別企業,還是多一些包容心吧。
對於馬蜂窩來說,這件事情也是塞翁失馬,因為媒體的報道,倒逼了你們加速的內部整改,刮骨療毒(在媒體報道之前,馬蜂窩已經開始加速合規化建設,公告中顯示平均每週處理26000條違規廣告資訊,查封15000個違規賬號),最終讓一個更健康的馬蜂窩存活於市場。所以這件事情,放長遠來看,對馬蜂窩還是整個行業發展都是利大於弊。
特別宣告: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