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第一性原理
可能大家也都聽說過“第一性原理”,在前兩年這個詞開始火起來是因為“鋼鐵俠”伊隆·馬斯克經常用這個詞來解釋他的創業思路。

比如說馬斯克做電動車特斯拉的時候就遇到一個問題,電池成本降下來,他就通過第一性原理回到本質,探討電池的硬成本是什麼構成的,就是無論如何也減不下來的成本是什麼?這樣子回到物理學的角度看待這個產品,然後通過改進人類協作方式,技術革新及大規模的應用從而降低成本。
再比如說,Space X太空火箭登月計劃,適逢今天公眾號推文也在說馬斯克迎來了第一位太空遊客,預計2023年日本億萬富翁將乘坐大獵鷹火箭進行一次為期一週的環月旅行。以前可能我們印象中造火箭這種事只有國家才有財力、物力、人力去做,個人或者企業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成本太高了。此時,馬斯克又一次運用了他的第一性原理,通過造一次乘坐100人的大火箭、私營公司的運作及火箭回收技術是有可能將原來100億美金的成本降低2萬倍的。現在Space X試驗的火箭在降低成本這條路已經可以看到雛形了,祝願馬斯克能夠成功。
通過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明白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就是用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點世界的方法,剝開事物表層的一層層面紗,看到裡面最核心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倒推。

我第一次聽說到“第一性原理”這個詞,是在混沌大學李善友教授的年度大課上,這是我每年必聽的課程,每次聽李善友教授講第一性原理,講思維模型都特別有收穫。第一性原理最早來自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指出了在任何系統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違反。
關於第一性原理背後的哲學基石,詳細可以到混沌大學APP進行學習。簡單來說,人類最基礎的用智方式有兩種,歸納法和演繹法。歸納法是基於經驗,是內容的歸納,它的基礎必須是這個世界是不變的,建立在未來和過去是一樣的,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在這個時代的變化速度太快了,歸納法在這個變化的時代已經不適用了。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用演繹法,而演繹法是基於理性,是模型的演繹,不斷從一個底層鏈條演繹推理而推匯出一個結論,而演繹法的鏈條不能無限的倒推,它必須要有一個自確定的元起點,是不證自明的起點,這就是第一性原理,就像歐式幾何裡面的幾個公理,很多定理都是從這幾條公理推匯出來的。
第一性原理不僅適用於企業、產品,例如上面舉得馬斯克的商業創新,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工作生活。例如牛頓的第一性原理是萬有引力,達爾文的第一性原理是自然選擇,巴菲特的第一性原理是價值投資,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物理學思維等等。第一性原理並不是很容易的就可以找到,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深度思考,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以產品經理謀生的。之前也有一篇文章 ofollow,noindex">《為什麼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這篇文章算是產品經理系列的第二篇文章,講一下,我認為我目前階段找到的產品經理的第一性原理。
做產品設計,其實都是在構建一個體系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所以對產品經理的最重要的能力要求就是要有能回到本質,回到問題的源頭去思考洞察問題的能力,而“第一性原理”提供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初級產品經理往往會踩的一個坑就是用“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用“第一性原理”,做產品設計的時候常常會考慮的就是別人是怎麼做的,業界都是怎麼做,於是我們就怎麼做,而很少用“第一性原理”去回到問題的本質上思考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舉一個真實的案例,二戰時期,英國空軍規定,後勤部門要用駱駝糞給戰機的皮革座椅做保養,誰也不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於是被當成金科玉律一直沿襲了下來。直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當前英軍在沙漠地區作戰的時候,需要用駱駝運輸,但駕馭駱駝的皮革座椅是用牛皮坐的,這個味道駱駝聞著不舒服,最後沒辦法採用駱駝糞來擦皮革座椅,從而蓋住牛皮的氣味。
只要這個時間跨度足夠長,我們往往會形成習慣或偏見,認為就應該是這樣了,從而犯下像用駱駝糞擦皮革座椅的錯誤,這種狀況在產品設計領域並不鮮見。在我們參考別家抑或競爭對手是怎麼做的時候,我們需要考量它是基於什麼環境下出發去做的,為什麼選擇這樣的設計方案等等。
說了,這麼久。那麼,產品經理的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麼呢?

產品經理的第一性原理是需求論。
需求論這個詞是來自劉傳老師的在闡釋他的第一性原理的時候提出來的,第一眼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內心很澎湃,這不就是心心念念一直想找的作為產品經理的第一性原理嘛。
回到產品經理的源頭,產品經理是通過向這個世界交付產品來交付價值,並獲得回報,而價值就是產品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真實的解決使用者的痛點,這也是產品經理的價值所在。
借用劉傳老師的說法,商業世界的起點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需求。商業世界裡的一切具象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一切抽象的商業概念,無非都是需求的後衍產物。世上萬千產品的誕生都是為了滿足這個起點,而產品經理是最能發現回到這個需求起點,然後提供解決方案的一群人,所以說需求論是產品經理的第一性原理。
那我們如何實踐這第一性原理呢?
我覺得目前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5Why分析法】,這是一種連環追問法,通過對問題或當事人的連環追問,努力避開主觀或自負的假設或邏輯陷阱,不斷回到表面問題的背後,去探查需求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通過因果關係,順藤摸瓜,直到找到最後問題的根本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5Why分析法,並不是說一定就是要提5個連環的問題,而是說借用連環追問的方法,目的是找到根本原因,所以有時候你可以追問3個問題就找到,有時候追問7,8個都還沒找到,而做產品就是要有這種不斷回到源頭思考問題的能力。

回顧並深入理解需求的本質,這是產品設計的基礎。我們可以嘗試提出下面的問題來釐清過去設計者的思路和發心,更好的為當下的產品設計提供方向。在這裡不得不說到推薦閱讀的一本書《學會提問》,學習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Q1:他們過去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Q2:這樣設計是基於當時他們處在什麼環境下,外界條件是怎麼樣的
Q3:現在這些外界條件,環境有沒有發生變化?
Q4:從過去到現在,環境有沒有產生對此有影響的新問題
Q5:這些新問題是如何影響產品設計的
這種連環追問法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使用者的真實意圖,以便做出符合使用者底層需求的產品。我們在蒐集使用者反饋的時候,使用者都是根據自身環境提出他想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或建議,而做產品我們要回到使用者需求的本源看待問題,就像馬車時代,使用者提出了需要更快的馬,如果朝著這個方式去設計,或許就不會有汽車的誕生,回到使用者需求的本源就會發現使用者需要的是更快的出行方式。
當然正如我之前在 《你怎麼知道他說的是對的》 一文中說到的,任何方法都要看到它的侷限性和適用範圍。這種通過連環追問的方法也不例外,不斷回到問題的本源思考問題也有它的侷限性和適用範圍,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地方。我們要儘量避免“重複造輪子”的問題,畢竟有時候直接使用某些現有的設計方案會來得更加高效些,就像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設計規範。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有從問題本質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重視過去的問題解決方案,快速判斷現在有沒有全新的,另一個角度的解決方案。
借用李善友教授每次在年度大課結束的時候都會說的一句話,“我上面所說的都是錯的”。關於產品經理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或者說關於我們自身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