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半導體制造大改組,10nm之後業務佈局或將有重大變革
根據外電報道,英特爾將把技術和製造事業群拆分為技術開發(technology development)、製造和營運(manufacturing and operations)以及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三個部門。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而3個新成立的部門將分別由Mike Mayberry、Ann Kelleher以及Randhir Thakur帶領。Mayberry為英特爾實驗室(Intel Labs)資深副總裁暨董事總經理,負責英特爾運算及通訊的全球研究業務,而Kelleher現任英特爾資深副總裁暨技術和製造事業群總經理,負責企業質量保證、企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業務,並負責英特爾全球製造營運的戰略計劃。至於Thakur則是擔任英特爾企業副總裁,主要負責全球供應渠道管理。
英特爾在工藝方面的進展已經遭遇困難許久,10nm工藝從釋出到現在已經研發超過3年之久,而選在前不久才傳出10nm供應有突破性發展的現在進行組織調整,DT君認為,這樣的佈局安排應該是要落實之前代工製造服務業務的規劃。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由於英特爾和臺積電、三星對節點密度的定義並不同,英特爾的10nm仍勉強可和臺積電、三星的7nm一較高下,技術上並沒有明顯落後。而考慮到目前英特爾的產品結構與出貨相對穩定,也就是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10nm量產之後勢必帶來額外產能,若自家產品消耗不完,那麼轉而尋求以代工服務吸引客戶幫忙消耗產能才是合理的作法。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英特爾就必須事先準備好相對應的組織改革,屆時工藝準備好之後才有辦法順勢拓展業務。
英特爾目前雖然CEO大位仍懸而未決,但其在包含晶片設計技術方面、先後從特斯拉、AMD挖來包含晶片大神Jim Keller、以及GPU架構大師Raja Koduri,分別要為英特爾打造新世代的處理器與GPU晶片,未來也會走異質整合的道路,瞄準更廣的市場。而製造方面,10nm工藝的落地時程也終於明朗化,2019年第二季就有機會上線貢獻產能。
而隨著AMD在消費與伺服器端帶給英特爾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壓力,且AMD代工合作伙伴臺積電在7nm有著明顯的時程優勢,為了維持競爭力,不只設計,製造方面也要同時多管齊下,未來英特爾的7nm發展腳步預期將會加速,且隨著10nm的成功落地,代工服務也將成為可能,或許將可為英特爾在目前緊迫的情勢中找尋到活路,並同時擺脫擠牙膏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