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箱齊發:2019智慧音箱誰主沉浮?
2018年可謂是中國智慧音箱的元年。
業內普遍認為,智慧音箱是切入智慧家居使用場景、並易於被使用者接受的理想入口,而智慧家居的開關一旦被開啟,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將快速進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獲得一個更多元的商業環境。因此,近兩年國內外科技巨頭、網際網路巨頭皆大力發展智慧音箱,使得該領域得到飛躍式增長,並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音箱除了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外,對於網際網路巨頭們來說更起到AI市場的“門票”的作用。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率先擁有某一行業的門票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
由此,繼國外亞馬遜、谷歌、Facebook、蘋果等科技巨頭佈局智慧音箱產業之後,國內如阿里、百度等巨頭也紛紛入局,小度智慧音箱、叮咚、天貓精靈等產品在市場活躍度直線上升,國內智慧音箱市場一片繁榮,隨後在去年打起了“智慧音箱價格戰”。
全球網際網路巨頭共掀全球智慧音箱浪潮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釋出的《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音箱市場報告》,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音箱出貨量達到2270萬,同比增長197%,創歷史新高。其中,亞馬遜智慧音箱的全球份額與2017年相比有大幅下降,但出貨量一直在上漲,第三季度市場佔有率依然最高,達到32%,而谷歌以23%的市場佔有率緊追其後。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中國的阿里、百度、小米智慧音箱出貨量分別排在全球第三、第四、第五位。當中又以百度表現最為亮眼,其市場佔有率從2018年Q2的1%增加到2018年Q3度的8%,超越小米,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
而根據eMarketer《2019年智慧音箱市場趨勢觀察》的預測,2019年中國將擁有8550萬智慧音箱使用者,超過美國7420萬的使用者數量。智慧音箱在美國網民中的普及率為26.0%,遠高中國的10.0%,因此未來中國智慧音箱領域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不過即便如此,國內企業想要在智慧音箱領域進一步發展仍有極大挑戰。
首先,是亞馬遜、谷歌、蘋果等海外企業更加成熟的智慧音箱產品的衝擊。亞馬遜於2014年11月釋出了Echo音箱,揭開智慧音箱的序幕,打了人工智慧領域“領頭羊”谷歌、裝置領域“領導人”蘋果一個措手不及,成為智慧音箱領域的第一人,為其之後進軍智慧家居領域打下基礎。隨後谷歌、Facebook、蘋果等科技公司紛紛跟進,相繼推出GoogleHome、Portal、HomePod。
而後,無論是亞馬遜併購網際網路路由器初創企業Eero,還是谷歌推出Google Wifi,都表明國外在智慧家居領域發展正愈加成熟,由此給國內市場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
其次,是國內錯綜複雜的智慧音箱市場而產生的原生阻力。國內智慧音箱市場廠商繁雜,主要有五種類別:一是以BATJ等為主的網際網路公司,希望通過語音這一入口建立智慧生態,為既有的內容和服務尋找新市場;二是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專注於技術開放平臺建設的技術廠商;三是以喜馬拉雅等內容廠商;四是主打智慧家居的創業公司;五為以漫步者為代表的傳統音箱廠家。
與國外相比,國內智慧音箱領域除了廠商更繁雜、競爭更激烈外,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滯後性。國內第一款智慧音箱叮咚誕生於2015年,由京東與科大訊飛聯合推出。此後國內智慧音箱市場沉寂,直至2017年阿里試探性地推出天貓精靈,小米、百度等企業不甘落後,紛紛入場,國內智慧音箱才進入密集發售期,一時間智慧音箱領域熱鬧非凡,“百箱爭鳴”。
當先天不足遇上惡劣生存環境
當下,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隨著家庭中聯網裝置的不斷增加,有極大機率成為未來智慧家居控制中樞的智慧音箱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但古往今來,利益有多大,風險就有多大。對於如鑰匙般的智慧音箱領域來說,發展面前有三問需解答。
首先,智慧音箱如何“智慧”?
每當市場有了新的風口,就會出現無數跟風之人,智慧音箱也不例外。為搭上智慧音箱的順風車,傳統音箱廠家推出不少產品,只不過賣點都集中於音質,本末倒置。 另外,“語音識別技術”也是尚未完善,一方水土一方人,同一語種還有不同口音,更別提各地方言以及語境涉及到的自然語言理解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人工智慧和物聯網領域中老生常談的安全隱患問題,如資料儲存、身份認證、敏感資料保護等,在此不多贅述。
其次,智慧音箱如何提高普及率與使用率?
我們知道,物聯網時代“未來智慧家居的控制核心”這一定位是智慧音箱如此火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理想的智慧家居生態並非是家居單品的智慧化,而是彼此聯動,達到互聯互通互控的狀態,但目前的智慧家居系統仍舊處於互相獨立的狀態,使得智慧音箱使用率不高,如同“雞肋”。
與國內相比,國外在此方面就先進得多,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智慧家居行業有統一的標準協議,亞馬遜的Echo可以直接接入各種智慧家居裝置,這也是為何美國智慧音箱普及率遠高中國的原因。
最後,國內企業如何“走出去”?
在使用者習慣方面,國內外有著不小的差異。以使用環境為例,國外使用者居家環境多為開放式,美國家庭主婦在烹飪時都喜歡聽音樂,因此智慧音箱在國外的消費需求也相對較高。而國內,廚房客廳封閉性更高,生活環境相對嘈雜,相應地市場對智慧音箱需求較低。此為國外廠家難以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限制則是人機互動的“本土化”程度低。
以蘋果HomePod為例,雖然其Siri語音助手對中文的支援已經有一定成果,但在互動、理解能力等方面,與本土選手阿里、百度相比仍是落後。並且,以BAT為代表的國內企業擁有更多本土資源,境外企業如蘋果,很難在中國有突破性進展。同理,國內企業想要走出去也會遇到同樣的難題。
綜上,智慧音箱可謂是“腹背受敵”,而現階段各巨頭髮展智慧音箱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盈利,而是搶佔更多的使用者家庭,為未來AI生態建設進行資料鋪墊。那麼,中小企業如何在這場戰爭中存活呢?
雙重風暴下,智慧音箱可靠內容過冬
前文提過,國內有一類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注重內容的智慧音箱廠商,筆者認為現階段此類廠商可能更好存活。現今使用者對智慧音箱的主要需求還處於“聽”的情況下,智慧音箱很大程度上是內容生態之爭。在此基礎上,喜馬拉雅以自身豐富的內容為基礎,推出智慧音箱小雅,將更容易在家庭場景中突圍。
雖然從整體上看,喜馬拉雅與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在技術和未來AI整體佈局上存在相當大的弱勢,但由於各種原因的限制,國內使用者對智慧音箱的需求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將處於“聽”的階段。並且,智慧音箱核心技術“語音識別”,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內容的一部分。從另一角度看,喜馬拉雅的競爭對手也並非是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其在智慧音箱領域的發展更多的是為了擴充自身音訊業務,鞏固自身在線上音訊市場的地位。
同樣的,在內容資源上有著強大優勢的還有騰訊,畢竟現階段消費者購買智慧音箱的主要用途就是內容消費和智慧家居兩方面。在此基礎上,騰訊可將自身音樂、閱讀和視訊整合,為智慧音箱做內容支援。
除了內容消費,“智慧音箱+教育”的模式發展空間也十分廣闊,尤其是早教領域。拋開說爛了的線上教育,光是國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就足以讓智慧音箱注意到“早教”這一領域。
單從目前智慧音箱市場情況來看,短時間內C端消費市場的表現都比不過B端。因此,如何在B端站穩腳跟再最終反哺C端,是智慧音箱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點。站在這個角度上看,“智慧音箱+早教”的未來十分令人期待。
畢竟,國內早教行業師存在資水平有限,地域發展不平衡,多數幼師僅經過短期培訓就上崗從業,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若是將智慧音箱與早教結合,它所承載的大量專業、系統、科學的早教課程,能完美彌補傳統繪本、書籍、視訊等的缺點,再加上其操作簡單、安全性高、不損傷視力的優點,能讓智慧音箱成為早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當然,除了以上兩個方向,智慧音箱作為人工智慧音訊端的入口,能夠發展的B端場景是十分豐富的。就此,在C端市場來臨前,國內非巨頭企業在智慧音箱領域也有了新的突破口。那有沒有用呢?邊走邊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