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36氪基金正式亮相:我們如何用10億尋找下一個獨角獸
近日,由36氪集團發起的創投基金首次公開亮相——該基金規模為10億元人民幣,此前已低調運轉了11個月,在新消費、企業服務、智慧製造等領域投出近25個專案。其中,劇能玩、憶年、飯美美、閱鄰書院、食雲集等專案已完成新一輪融資。
這是繼品新傳媒(36氪媒體)、鯨準(金融資訊服務商)和氪空間三大板塊之後,36氪集團對其業務版圖的又一重大拓展。
對於立志於打造 “中國最大科技創新創業綜合生態服務體系”的36氪來說,基金的設立將更大程度發揮其作為“國內最大創業專案入口”的領先優勢,也意味著其服務體系進一步向行業上游延伸,成為與創業者關係更緊密的陪跑者。
基金中的“新物種”
36氪為什麼要做基金?在36氪創始人劉成城看來,“這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
2010年12月成立至今,36氪媒體報道了超過3萬家初創公司,90%為首次曝光,如首發報道了今日頭條、知乎、滴滴出行、ofo等。可以說,36氪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專案入口,基於其8年搭建起來的分析師網路,其作為專案入口的頭部效應亦愈發明顯。
與此同時,定位“中國版Bloomberg”的鯨準至今累積超過40000+國內外投資機構資料,60萬+專案資料。基於鯨準對資本市場的全面覆蓋,它將作為基金持續的“場外馳援”。
更早之前,作為聯合辦公領域“頭號玩家”的氪空間於今年1月獲得6億元Pre-B輪融資,在全國擁有36000個工位,入駐中小微企業超過2000家。
中國創投市場當下正處於密集調整階段。過去10年,中國創業者創造了超過150家十億美金級公司,超過15家百億美金公司;與此同時,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也擴張迅猛,當今的基金總規模比10年前擴大了百倍,至少有25000支基金管理著8.5萬億財富——這些跡象皆表明,未來將不再是創業者追逐資本,而是資本競逐優秀創業者、或者說創業者尋找與自身最匹配投資人的新商業時代。
在36氪基金創始合夥人趙甜看來,新商業環境對傳統投資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僅僅‘帶資入場’的機構將面臨洗牌、甚至出局的危機”。趙甜曾先後擔任優勢資本管理合夥人、鉅派投資合夥人,擁有15年的GP、LP經歷。
“未來,一家可持續的基金不能只提供傻錢,而必須在某些方面自帶強大的資源或能量,真正賦能創業者。”趙甜表示,有別於大多數投資機構,36氪在資訊、資料、共享辦公方面的多維度積累,都是極為稀缺的資源。
依託於36氪現有的三大板塊,36氪基金將為創業者提供“與眾不同的賦能力”:
基於深度行研的戰略建議。正如前文提及的,緣於36氪對海量專案的覆蓋、鯨準的多維度資料化分析,以及研究院的全賽道行研,基金在研判專案和行業風向上具有先天優勢,突破了傳統機構依賴於投資經理、合夥人個人認知的能力半徑。
36氪基金的被投企業之一——藍箭科技創始人張昌武認為,36氪作為行業的長期觀察者、研究者,見證過很多公司甚至賽道從零興起的全過程,“看過樹木也見過森林”。對於商業航天這樣一個新生態,36氪對行業和公司發展節奏的理解,“無疑也是可複製、可借鑑的”。
氪空間的流量協同體系。對於很多領域的創業者而言,分佈在國內主要城市的辦公場景,正在為越來越成為眾多To B及To C的公司提供落地場景和使用者市場。
以基金最近投資的智慧飯售機公司飯美美為例,目前正在和氪空間接洽入駐。遍佈國核心心城市的氪空間不僅可迅速拓展飯美美的鋪設點位,還能為後者提供多維度的資料支援,如單個片區內白領的用餐需求度、口味偏好等。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基金投資的一普健身、堅果智慧影院等專案。
輻射產業上下游及資本市場的影響力。36氪發展至今,無論是媒體、資料服務還是聯合辦公業務,大邏輯正是對創新創業生態的全覆蓋,疊加的資源和影響力將為基金被投企業提供加持。
去年10月,當36氪基金聯絡上食雲集CEO吳皓時,對方的新一輪融資已接近尾聲,但吳皓最終從原有投資人處協調了份額出來。吳皓說,除了因為“36氪很懂創業者,溝通高效且真誠”外,他們也十分看重36氪在相關公司間的資源嫁接能力。
在公司融資過程中,鯨準會基於資料分析得出投資人的偏好,將專案更精準地予以展示和推介,其舉辦的各類GP、LP、專案對接會也將成為公司接洽融資的視窗。
趙甜表示,36氪基金實行全賽道佈局,其中新消費、智慧製造、企業服務等為重點領域,在投資倫次上更傾向於A、B輪專案。
同時,36氪還在籌備一支母基金,“將更大範圍、更高權重地建立資本協同”。
“升級版”的創業服務
由媒體衍生出投資業務的先例並非少有。
2016年7月,彭博社旗下的風投機構Bloomberg Beta完成7500萬美元募集,是為其第二支基金,規模與上一支基金相同,他們將藉此持續關注“機器智慧”領域的創業公司;而在國內,上海報業集團也於2017年發起了一支總規模達100億的母基金,首期目標30億元,此前上報集團已經擁有八二五基金和瑞力基金。
36氪基金與它們不盡相同。36氪媒體總裁馮大剛表示,回溯36氪創立的7年,一個核心變化是:它由一家網際網路科技傳媒向創投領域綜合服務生態衍生。
一個更可供類比的案例或許是汽車之家的發展。其從垂直媒體業務起家,逐漸成為向中國成千上萬家的汽車4S店提供諸資訊服務的資訊供應商,最終做到了百億美元市值。
2016年底,劉成城明確提出:要將36氪打造成創業創新綜合服務科技集團。這個願景目前已升級為“中國最大的科技創新創業綜合生態服務體系” 。
因此,36氪近年來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用“圍繞創業生態提供服務”來概括。媒體、氪空間和鯨準資料平臺,提供了包含資訊服務、聯合辦公、投融資平臺、大資料、企業服務、行業諮詢在內的多元服務體系。拓展基金業務,亦是這一邏輯的延續,只不過相較於傳統理解中的“服務”,投資與創業生態的捆綁更為緊密。
劉成城將36氪的服務體系形容為“漏斗型”:最上游是海量的專案入口,往下是中後期乃至獨角獸、上市公司,根據公司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資訊曝光、一級市場金融資料支援、資產管理系統、聯合辦公、行業峰會和沙龍、類金融服務等,最終實現對專案“從0到10”的全程陪伴。
他曾以“3年”為期來總結36氪的發展——最初3年將媒體業務做到科技創投行業影響力穩固的地位;第二個3年打造了中國最大趕上的聯合辦公空間氪空間及一級市場資訊和系統提供商鯨準,結論是:每一個三年都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作為36氪第3個“3年”中的關鍵一棋,創投基金將是36氪的又一次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