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集中批騰訊遊戲 市場嗅到了監管風暴的氣息
市場嗅到了監管風暴的氣息,騰訊的股票跌跌不休……
曾經的巨無霸是一步一步走向頹勢。八部委出文件防遊戲沉迷,遊戲面臨總量控制,王牌遊戲《怪物獵人》、《德州撲克》等接連下架,吃雞遊戲不批准版號,《王者榮耀》限時……近日,雪上加霜,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多家中央媒體集中批評騰訊遊戲防沉迷措施效果不佳……更猛烈的監管風暴即將襲來……
成也少年,敗也少年。騰訊遊戲這個巨無霸可以說是一代一代青年和少年用時間、精力、金錢擡出來的。如今整個社會意識到遊戲沉迷的危害,這個遊戲帝國難以維持……
央媒釋放重要訊號,防沉迷關係到兒童未來
近日,焦點訪談連續兩期節目焦點集中於沉迷遊戲的留守兒童,報道發現大批農村孩子正在被手機遊戲荒廢掉。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眾多央級媒體在近日紛紛關注青少年遊戲沉迷現象。沉迷遊戲引發的社會問題正在被大眾所警惕。而被媒體點名批評的《王者榮耀》、《刺激戰場》等熱門遊戲,都是騰訊旗下產品。
《焦點訪談》報道,家住河南扶溝縣源屯村小光今年13歲,曾經年級前三名現在已經滑落到後三名,整面牆的獎狀記錄了沉迷遊戲之前的小光。
小光玩網路遊戲,一玩就是一整天。電視畫面中,小光玩的是熱門遊戲王者榮耀和吃雞遊戲,小光稱防沉迷設定對他來說沒有影響,到了限時強制下線,就換一個賬號繼續玩,小光有三四個賬號。
小光說,如果不玩遊戲,已經和同學沒有共同語言。因為同學也都在玩。重慶的小濤說,班裡的同學百分之九十多都在玩遊戲。上體育課,解散了就可以聊一些遊戲類的東西。
另外在節目中,也著重說明了騰訊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規定。去年底印發的《關於嚴格規範網路遊戲市場管理的意見》,對網路遊戲違法違規行為和不良內容進行集中整治;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門也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不難看出,未來遊戲行業即將面臨最嚴格的監管。
國家對遊戲行業的控制還體現在遊戲版號上,當下大火的吃雞遊戲因為沒有版號,無法進行商業化收費,嚴重影響了騰訊遊戲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王者榮耀熱度漸漸退去,大量使用者開始吃雞,吃雞又無法收費,嚴重浪費了騰訊的流量資源,騰訊還要花費鉅額費用維護遊戲日常運營,對騰訊整體的營收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阻礙。
六家重點央媒集體批騰訊遊戲沉迷 監管風暴恐更猛烈
除焦點訪談連續兩期節目報道外,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半月談等中央級媒體在近日紛紛關注青少年遊戲沉迷現象。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呼籲:預防青少年網路沉迷刻不容緩。央媒集中報道青少年沉迷遊戲的社會危害,也發出了一個訊號,網路遊戲企業必須改變。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劉成良在廣西某縣的一線調查發現,對於手機遊戲的沉迷已經造成了農村青少年的學業表現和城鎮同齡人出現了巨大的差距:"從語文平均及格率來看,在縣城小學,它的平均及格率能夠達到88.6%,而在農村小學僅有54.3%。從數學成績來看,縣城小學的數學平均及格率是71.6%,農村小學僅有27.4%,只有27.4%的人成績能超過60分。"
10月14日,新華社也報道了現在農村孩子痴迷手機遊戲,厭學,甚至輟學,嚴重影響了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
9月28日,光明日報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報道中稱,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路的發病率是6%,我國已接近10%。2018年6月,世衛組織將網路成癮列為精神疾病,這意味著中國10%的青少年已經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
10月08日,光明日報再用一個版的篇幅報道農村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的問題。記者在手記中說到,"時間停止,悄無聲息,這危險的剎那,像一個訊號。"如果說這個危險的訊號還不足以喚醒那些遊戲開發商和平臺麻木的靈魂,那麼無論是法律還是相關管理部門,都應該舉起法律的利劍,將不良商家剔除出場,徹底斬斷伸向青少年的"黑手"。
2018年10月10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江蘇南通一13歲男孩在玩了一個通宵吃雞遊戲後,墜樓身亡,警方告訴家屬,孩子在墜樓前一直在玩"吃雞"遊戲,已排除刑事案件可能,但不排除沉迷遊戲分不出虛擬和現實導致的模仿行為。
由於手機遊戲引發的極端事件常常發生。去年12月,四川瀘州的一名17歲少年為了給遊戲充值,對鄰居實施持刀搶劫,在被抓捕時依然呼喊:你抓我可以,等我把遊戲退了!
今年8月,在江西吉安,12歲的少年湯某為了玩遊戲,從商店將他人的手機偷走。
今年5月,福建泉州一名14歲少年因沉迷遊戲,與母親溝通時發生爭吵,情急之下,用剪刀刺傷母親,並站在空調外機準備跳樓輕生,所幸被消防人員救下。
遊戲傷娃 刻不容緩
9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疾呼預防青少年網路沉迷刻不容緩。文章中稱,對於企業來說,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唯利是圖無法成為令人尊重的企業,漠視責任終究會受到法律嚴懲。當務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來,把社會責任落實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說:"一旦沉迷進去之後,其實他更多的專注是他在遊戲當中的角色,他可能對現實生活有一種忽略,甚至他會覺得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東西,對他來講就沒有意義了。"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張錦濤認為:"我們發現,經常玩遊戲,經常上網的這些人,他對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容忍程度是更高的。我們預測,這麼長期下去,可能也會增加他對一些不良行為的接受度,一個認知,包括對自己價值觀也有一些不良的影響。"
新華社報道中稱,一邊是青少年不斷沉迷手機遊戲,另一邊卻是不少遊戲開發企業遊走在法律邊緣。一些遊戲為了吸引人氣,增加流量,有意新增一些暴力、情色等內容;一些遊戲人物衣著暴露,人物身材設定成人化;一些遊戲過分戲說、虛構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