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創始人入獄、公司連年虧損, 小牛電動憑什麼4年衝進IPO?
美東時間10月19日上午9時30分(北京時間21:30),智慧城市出行第一股牛電科技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 股票程式碼“NIU”,發行價每股9美元(位於9-10美元發行價格區間的下限),共計發售700萬股ADS(美國存托股票)。
牛電科技主打產品是智慧鋰電兩輪電動車“小牛電動”,同時有一款與之相連的小牛電動app為車主提供電動車的維護及效能表現資料,實現韌體升級。
四年來,這家曾因創始人李一男個人榮光而聞名,後又因李一男入獄而“出名”的公司,在爭議中一路跌跌撞撞衝進IPO。關於牛電科技融入了太多李一男的個人色彩,但另一方面拋開李一男本身,牛電科技如何在公司靈魂人物缺席的情況下,依然從眾多知名品牌中殺出一個“小牛電動”?
在全球股市開啟下跌模式的今天,在質疑聲中流血上市的小牛電動又能否擺脫公司連年鉅虧的困境,在資本市場扳回一局?創業邦採訪了小牛電動天使輪和Pre-IPO輪的投資方梅花創投創始人吳世春,旨在更精準地覆盤小牛電動4年IPO之路。
牛電科技上市前融資一覽:
2014年11月,完成數千萬美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梅花創投、明勢資本; 2015年5月,完成5000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GGV紀源資本、IDG資本、紅杉資本中國; 2016年3月,完成3000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鳳凰祥瑞; 2017年1月,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投後估值達到6億美元。
1
談牛電科技總是繞不開李一男——這位公司曾經的創始人和靈魂人物。而在成立牛電科技以前,這位被譽為“技術天才”、頭頂諸多光環的高傲創始人的經歷也是相當精彩。
1970年,李一男出生於湖南長沙。15歲考入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23歲研究生畢業,隨後加入華為。加入華為的第四年,27歲,他成為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甚至被認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兩者之間的關係也被外界認為類似於師徒或父子。
從1993年到2000年,在華為的7年時間,李一男帶領的研發團隊,在與國際巨頭的廝殺中表現得十分搶眼,一度將華為的市場營收從4.1億元狂增50倍, 達到了200多億元。不過在升職為華為副總裁3年後,李一男曾兩度選擇離開。
2000年,李一男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創業路,創辦港灣網路有限公司(下稱港灣網路),引起業界震動。港灣網路主要從事寬頻網路通訊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與華為存在直接競爭關係,彼時任正非還特意成立了“打港辦”進行回擊。後來港灣幾乎快在美國敲鐘上市時,被華為的一紙訴狀打回了原形。
2006年,港灣網路被華為收購,李一男回到華為,繼續出任副總裁。
不過再回華為,儘管掛著“華為副總裁兼首席電信科學家的頭銜”,但李一男並沒有重大事件的決策權和參與權,不再是華為EMT成員。任正非還特意給迴歸的李一男安排了一間透明的辦公室,一波波好奇的華為員工來來往往,時不時地往裡打量一番,“他成了華為對想叛逃創業員工的一枚警示牌”。
兩年後的2008年李一男再次選擇離開華為,先後出任百度CTO、中國移動旗下綜合資訊服務平臺12580的CEO等職。2011年8月,他以合夥人身份加盟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
2014年底,李一男創辦北京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擔任CEO。牛電科技主打產品是智慧鋰電兩輪電動車“小牛電動”,李一男曾表示這是他最後一次創業。
關於牛電科技的創立這裡面還有一段小故事。最早,小牛電動的概念是由知乎設計紅人胡依林提出來的,但胡依林在尋找投資人的過程中屢屢碰壁。投資方普遍認為胡依林的專案很棒,但要能成還缺少一位最關鍵的人物——CEO。
彼時李一男,這個不安分的天才,也正躍躍欲試自己的全新創業,尋找著合夥人。在金沙江創投的時候李一男一直對出行領域有所關注,也預感到智慧電動車即將迎來一個巨大的機會。於是在明勢資本黃明明的引薦下,李一男與吳世春一起在亞運村的一家咖啡館與胡依林見了一面,李、胡二人一拍即合成為創業搭檔,牛電科技由此誕生。而吳世春、黃明明立刻投資了小牛的天使輪。
吳世春告訴創業邦,當時牛電科技的官網域名還是他特意飛到廈門買回來的。隨後,依靠李一男的知名度,牛電科技又很快拿到紅杉資本、IDG資本和GGV紀源資本的5000萬美元A輪投資。
2015年6月1日,牛電科技釋出首款電動車產品——小牛電動車N1。北京751D.Park時尚設計廣場的大罐裡,釋出會現場的李一男身穿藍色工裝襯衫、藍色牛仔褲、藍色運動鞋,儼然一副工程師的打扮。
也正是這款車在京東商城、京東眾籌首發,開售僅4分38秒後就完成籌款500萬的目標,15天眾籌7200萬元,成功打破記錄,成為國內權益類眾籌中募集最快、金額最大的眾籌專案。
2
變故發生在釋出會的兩天後。
2015年6月3日,李一男45歲生日的前一天,在深圳寶安機場停機坪出口走廊內,剛下飛機的李一男就被警方帶走,並於7月被批捕。罪名是涉嫌股票內幕交易。
據吳世春回憶,事情剛發生時自己的第一反應是,“可能弄錯了吧,過幾天就沒事了。” 彼時所有的媒體也都沒有確切的訊息,李一男到底被抓了沒有?然而隨著李一男的最終判決下來,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公司內部管理層都意識到,必須接受事實並積極應對。
2017年1月22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處李一男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並處罰金750萬元。
而對於剛出世就失去了靈魂人物的小牛電動,此後便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沒有CEO坐鎮的艱難時期,備受輿論關注。公司也難免受到一些影響,包括“團隊人心浮動”、再融資有難度等。
即便當時牛電科技在重大決策及戰略方向上的事依然可以通過律師和李一男溝通,但在李一男缺席牛電科技的那兩年,是國內出行領域快速變革的關鍵時期。失去公司靈魂人物的小牛在品牌PR上顯得很低調,因此屢屢有“牛電現金流不良、備受政策考驗難以為繼”等傳言出現。
今年8月,在鳳凰科技對牛電科技CEO李彥的一篇採訪中,李彥提到:“這兩年多確實是沒做好品牌宣傳,這種低調與李一男的境遇有一定關係,期間不乏唱衰牛電的聲音。“那兩年大多數人更多關心的可能不是產品,甚至唱衰我們的人說,牛電一副要掛了的樣子,牛電是不是融資出問題了。”“還有一堆人問關於李一男所涉內幕交易案,但我們沒法回答,乾脆我們就躲著,老老實實做產品、開店、賣車。 ”
彼時臨危受命的李彥挑起大梁,以代理CEO的角色及時安撫了團隊,在那兩年多時間裡,他帶領牛電科技一共釋出了四款電動車新品;2016年3月牛電科技完成了一筆由鳳凰祥瑞領投的3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2017年牛電還做過一輪數千萬美金的B輪融資,但礙於當時的情況,並沒有對外公佈。
談及這段變故,吳世春感慨道,“這對小牛電動來講確實是一個坎,但挺過去了,對公司來說也是一種財富。 就像人一樣,經歷過磨難並安然度過後,這個人就會變得更加有戰鬥力。同樣,對小牛電動來說,我相信這個公司也會變得更加有戰鬥力。”而對於繼任者李彥,吳世春也充滿了信心,“他的學習能力很強,有很大的潛力,我相信他能將小牛電動帶到一個新階段。”
2017年12月,李一男刑滿出獄。2018年3月,在刑滿釋放回歸牛電的3個月後,李一男宣佈正式加盟梅花創投擔任合夥人職位,負責旗下成長基金投資業務,且已辭掉牛電科技創始人、CEO等職務,但仍保留股份。此前的COO李彥正式接任CEO。
在上述鳳凰科技的採訪中,李彥透露,李一男迴歸後,對牛電整體做了一個梳理,而他自己覺得現階段的興趣更多的是在投資領域。“目前,李一男仍是牛電的股東,但他不在董事會也不參與內部討論。”
今年8月17日牛電科技的法人代表變更為胡依林。按照招股書中披露的高管及主要股東持股情況,歸屬於李一男的Glory Achievement Fund Limited仍為小牛電動的第一大股東,持有43.8%的股份,但他已不在該公司董事會成員和執行高管名單之中,而胡依林的佔比為8.9%。
全身心投入做投資的李一男似乎決意與牛電科技做正式告別,而牛電也進入了“後李一男時代”。
3
當前,受中美貿易戰,及眾多中概股上市紛紛跌破發行價的影響,市場情緒較為悲觀。多家企業已遞交招股書,但一直在等待市場的視窗期,騰訊音樂甚至選擇推遲上市時間。堅持此時上市的小牛電動可謂勇氣可嘉。不過,因目標人群規模較小、競品競爭激烈、政策監管的多重壓力之下,牛電此番上市還是遭受到多方質疑。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牛電科技共售出了約12.5萬輛電動車,這與電動摩托車銷量前三位雅迪(420萬輛)、新日(310萬輛)、臺鈴(180萬輛)相比差距明顯。小牛電動的高售價是制約其銷量增長的重要原因。不過這和小牛電動車所使用的鋰電池有關,這種電池能比傳統鉛酸電池擁有更高續航能力和使用壽命的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價格自然也比鉛酸電池貴上很多。
同時新國標推進也給牛電科技帶來了政策壓力。今年年初,《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強制性國家標準進入公示階段,將於2019年4月15日正式實施。屆時,不符合技術規範的產品,將不得生產、銷售和進口,從而實現“超標車”的逐步退市。
此外還有備受關注的盈利問題。牛電科技目前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智慧電動車的銷售、配件和備件的銷售,以及移動應用和其他服務的提供。其中,智慧電動車是收入最主要的來源。雖然牛電科技的營收在逐步增長,但其連年虧損的狀態似乎依舊沒有明顯改善。
招股書中顯示,牛電科技2016年和2017年的淨虧損分別為 2.32721億元、1.84663億元。2018年上半年淨虧損為3.1487億元,已經超過2017年全年的1.7倍,且預計到年今年年底虧損額還將繼續擴大。
不過對於虧損,牛電科技方給出的解釋是,今年虧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有多達1.69億元的股權激勵支出。而在吳世春看來,“真正懂招股書的人能夠讀出來,小牛現在是越來越好,且美國財報的演算法和國內不一樣,機構投資者可以看懂其實小牛已經進入盈利狀態。”
但不管怎麼說,牛電科技在同質化嚴重的電動車行業還是走出了一條新路,且其海外市場的佈局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是讓很多投資人依然對其保持樂觀的原因。
比如,在設計方面,小牛電動車的顏值一向很高,辨識度也不錯;在智慧方面,小牛電動為車輛安裝CLOUD-ECU,與遍佈車身部件的感測器保持互聯,讓使用者輕鬆知道車輛的狀態、電池的情況、歷史軌跡、實時的定位等;在電池方面,小牛電動車並未使用傳統的鉛酸電池,而是採用了鋰電池。
至於海外佈局方面,牛電科技早在2016年11月就正式公佈了全球發展戰略,進入海外市場;今年6月12日,小牛電動在法國巴黎盧浮宮釋出了兩款最新產品,M+和N-GT電動車。這意味著小牛正在走向國際化大品牌的道路,加快其在海外市場的佈局。
截至目前,牛電科技在國內有500+銷售網點,覆蓋150個城市;在海外有650+銷售網點,進入20+國家。據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來自歐洲和其他海外市場的銷售已佔到牛電科技淨收入的12.9%,而2017年這個數字只有4.9%。
此外,牛電科技也打造出了自身的品牌文化,擁有一大批粉絲。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小牛APP註冊使用者超過45.7萬人,並且在中國50多個城市建立了粉絲俱樂部,利用自有App和社交網路,提升使用者的黏性和忠誠度。
儘管上市之後的牛電也許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但誠如吳世春在接受創業邦採訪時所說:
“上市對一家公司來說是一個成人禮,但並不是終點。好的企業應該要有足夠的適應能力去面對一些障礙,而IPO這個手段用得好的話,能夠使公司的治理走向另一個新高度,獲得新的、更大的成長機會。好的公司不要害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