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區塊鏈究竟有什麼好處?
朋友問我:企業搞了區塊鏈之後應該如何變現?
這恐怕是做區塊鏈的人最容易被問到的問題了。
坦白說,這個問題也曾困惑到我。企業如果不能變現,又有何動力參與區塊鏈專案?但現在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思考邏輯,仍然停留在法幣的思維慣性中。
如果企業參與區塊鏈是為了實現對法幣的變現,那必然只有一種結果:非法融資。在過去幾年裡,幣圈的邏輯就是變現,從創始團隊,到投資人,無不秉持著變現的思路。
這條路以後走不通了,一是韭菜沒了,二是監管來了。
現在講賦能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如果不是為了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還有什麼動力參與區塊鏈專案呢?
答案只有一個:加入新的生態,獲取新的資產。
我曾有一段時間對區塊鏈持有不屑的態度,因為無法用經濟學的原理進行合理解釋,認為它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沒多久,我發現區塊鏈產業已經出現了生態化的特點。一旦出現了生態化的特徵,就絕不能用簡單的成本-收益的線性邏輯去思考,因為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非線性,這超越了個體的理解水平。
區塊鏈不是去幹網際網路在乾的事
區塊鏈不同於網際網路,它不是將企業生產的產品放到一個新的載體上更好的去銷售,那是網際網路已經實現的目標。如果有企業想要通過區塊鏈增加銷售額,這個出發點就是狹隘的。在網際網路上賣不出去的東西,在區塊鏈上也同樣難賣。
區塊鏈的價值在於將這些產品或服務所承載的某些資訊放到新的基礎設施上產生新的價值。在共識經濟學裡,這種資訊被稱為熵資產。之所以被稱為熵資產有兩個原因:一是具有稀缺性;二是對共識的形成具有貢獻。
只有對建立共識有價值的資訊進入區塊鏈才是一件價效比高的事情。其中最初級的部分是可追溯的產品資訊,但是可追溯的價值不是每個行業都必需的,而且區塊鏈未必能夠很好的解決底層資產的真實性問題。通常來說,無形資產比較適合上鍊,因為可以採用“公開即確權”的特點快速的完善產權體系。但是將實體商品上鍊要格外慎重,如果採用物聯網技術才能實現真實性追溯的話,其法幣代價可能過於高昂,實際回報太低。
通證不是去幹法幣在乾的事
總有人說數字貨幣要替代法幣,這種觀點非常幼稚。法幣已經是市場經濟體系內的最大共識,它已經成功的實現了對商品的定價,並不需要任何一種新的貨幣對商品二次定價。現有的市場經濟與區塊鏈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同樣是分散的行為主體,各類場景下不同的交易機制類似於智慧合約的功能,法幣則是對商品定價的結果。
數字貨幣很難,也不應該試圖去替代法幣在商品體系的定價和支付功能,即使比特幣也只是在法幣無法有效觸及的黑市上流行。以通證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不是用來對傳統商品進行定價的,而是對熵資產進行定價,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資訊”。這是共識經濟學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
企業上鍊的目的是獲得熵資產
企業上鍊一定要有好處,但這個好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企業上鍊的目的是在數字資產的生態體系下獲得優勢地位,也就是用最少的法幣資源獲得最多的熵資產資源。
熵資產綜合反映了一個生態系統的進化水平,它又具有稀缺性,它代表了企業在這個生態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因為整個區塊鏈雖然在追求分散式,但並不代表所有的節點都是均等的,存在著話語權的重大差異。這個話語權就是對共識的影響力。
因此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企業的優勢地位是不同的,那些早先行動的企業會因為更有利的把握了共識的生成機制,對共識曲線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因而在後續的熵資產建立中獲得額外的益處,而熵資產的數量決定了企業發行通證資源的能力。
成功上鍊的企業不但擁有了法幣定價的商品資源,同時也擁有通證定價的熵資產資源,這兩種資源可以通過最優配置來建立行業生態的共識機制,從而提高企業在產業鏈裡的話語權,實現區塊鏈對實體經濟的賦能。
羊群效應也是生態系統進化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一旦出現了羊群效應,企業就必須想辦法成為領頭羊,否則會很快變成平庸之輩。因此聰明的企業應當在出現羊群效應之前首先行動,這種認知將是未來兩三年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的核心邏輯。
作者注:關於熵資產詳見https://www.8btc.com/article/261909
版權宣告: ofollow,noindex">
作者保留權利。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巴位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