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估值過高,“三道猛料”齊下,即將上演鐵鍋燉韭菜
曾有人說藥明生物(HK:02269)的征途,星辰大海也!我90港元多提醒過,論黑科技還是美帝強,而模式創新方面,它難道還能比阿里騰訊更能耐?昨天它跌到了63港元。還有入股FF的恆大健康(HK:00708)的估值,還有一些渠道型或者把創新吹得太過的藥企估值。
假如用常識看問題,很多事一眼定胖瘦,一眼辨高低,就像人群中的籃協掌門姚明那樣鶴立雞群。
就比如今天要說的海底撈(HK:06862),即使隔著行情終端和肥厚的電腦螢幕,它的蜜汁估值依舊高高在上,俯視著你。天哪,58倍PE(市盈率),兄dei這可是在熊市。
可以肯定的說,現在的海底撈是白雲,但不久之後的海底撈會成為蒼狗。如果你真金白金入股,那好了,等著上演一出鐵鍋燉自己(股民)吧,記得自備香菜和辣椒油哦。

為什麼我主觀的認為股價會下跌呢?原因是有三道猛料,分別是:綠鞋機制到期、餐飲行業特性和海底撈自身的隱憂。
海底撈的“綠鞋”機制的期限剛剛過去,沒人穩(託)定(底)股價了。10月17日海底撈公告稱:有關全球發售的穩定價格期,已於2018年10月17日結束,先後在市場上按16-17.8港元的價格購買了6367.9萬股(17.8港元是發行價)。
海底撈上市的第一天,就差點兒破發了,收盤17.82港元將將比發行價高2仙。然而該來的終究是要來,隨後十三個交易日,99%的時間都在發行價以下,要不是有綠鞋機制,約定了在市場上一波掃貨猛如虎,那股價早就跌的不知道哪去了。
這一年多的時間內上市大多數的股票,過了超額配售期限,就沒命的沒日沒夜的往下跌!!!雖然凡是無絕對,過去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現在。但說真的,海底撈所在的餐飲行業的坑是明顯的。
2017年8月,海底撈就被爆出過“後廚門”,老鼠走街過市串來串去,員工用火鍋漏勺掏下水道,清理地面的掃帚和餐具一起清洗。這個東西一旦出事對餐飲企業就是災難性的,連他們自己都表示:
海底撈可能有兩種死法,一種是管理出了問題,如果發生,死亡過程可能持續數月乃至一年;
第二種是食品安全出問題,一旦發生,海底撈可能明天就會關門,生死攸關。
雖然上次的“後廚門”沒有傷筋動骨,甚至都沒有驚起太多的波瀾,但畢竟在消費者心理中下了一絲不信任的種子,這種事還會不會有下一次呢?真的是說不好,或許生死攸關不只是一個口號。
你知道,餐飲行業衛生問題總是很難避免的,標杆長時間建立的聲譽與品牌,常常轉瞬間就被事實顛覆。低客單價標杆經濟火鍋呷哺呷哺也是,9月讓顧客在火鍋裡吃出老鼠,之前還出過“一池水涮500個餐具,洗完還油膩膩”,“醋瓶子裡發現蛆類的白色條狀活物”等新聞。
還不只是行業的特性,海底撈出現問題我覺得制度也有一定的原因。對於效率的無限追求,容易讓手下員工動作變形的,若整個公司文化導向為讓員工更在乎自身利益,甚至不斷幫顧客往鍋裡添菜,都只是為了提高翻檯率,那真的是不可想象。
所以話說回來,正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整個餐飲行業很難有特別高的估值,這是行業的特性決定的。
那麼只剩下最後一招了,海底撈複製連鎖店能不能保證估值呢?首先我們要看到,海底撈這六七年步子已經跨的比較大,25年前成立,一直到2011年還只有44家店,而到了2018年上半年卻做到341家店,這個速度未來仍會繼續!
但要知道,海底撈未來準備大舉進入的三線城市,受制於地區經濟水平、供應鏈與店鋪密集度等情況,確定性沒有一二線那麼高,即使上市前要規模開了好多好多店,也成功了,但與上市後要進軍的三線城市一比,兩相邊際成本可是大不一樣。
若這步擴張的棋沒踏準,可能傷筋動骨甚至像他們自己說的,管理出問題(擴張也是管理運營的一種)數月乃至一年面臨死亡。
從過往的運營成績來看,海底撈是一家成功的企業,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像目前這種市場情況,我告訴你,完全可以等,等到三線城市的擴張出來結果,再動手也不遲。重要的事情說多少遍都不為過,“好企業也要有好的價格,好企業也要有好的價格,好企業也要有好的價格”。
一定要在更好的股價入手,這是賴以生存的安全邊際,因為海底撈麵臨的,是時刻能導致休克的食品安全威脅,再就是近些年步子跨得大,未來三線城市擴張不明朗。所以我們憑什麼要為58倍市盈率買單呢,要知道呷哺呷哺才21倍啊,難不成想做“鐵鍋燉韭菜”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