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智慧+” 讓AI更好造福人類(兩會寄語)
李彥巨集: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董事長 |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最新報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近8.3億,普及率近60%,較2017年底提升3.8%。這表明,中國網際網路對人群的滲透進入到平穩增長期,未來將主要靠技術創新來推動網際網路產業的增長,而這裡說的技術創新,大多數的技術都與人工智慧相關。
人工智慧技術過去這幾年發展非常迅速,不僅在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在計算能力上也是越來越強,資料越來越多,可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我們需要從社會、政府和公眾的角度來考慮,在人工智慧這項技術的發展道路上,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我們應及早地做一些預判,建立相關規範,做到發展人工智慧趨利避害。比如,怎麼能夠避免人工智慧大規模替代現有勞動力產生對就業的衝擊,怎麼能夠保證資料安全,怎麼能夠避免黑客攻擊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從全域性著眼,做出戰略決策和部署。
有一個原則,我想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那就是:應該讓人工智慧來幫助人和服務人,而不應該讓它去傷害人和控制人。跟所有其他技術一樣,對人工智慧,如果我們不能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的話,它就可能出問題。為此,我們要做相應的預案,採取防備措施,確保其在正確的軌道上執行,不跑偏。
所謂人工智慧跑偏,就是它對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一種傷害力量。對此,我們不僅要提高警惕,而且還要拿出預防和治理措施。目前,有些國際組織主張禁止開發人工智慧武器。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行動,它規範了發展人工智慧的價值取向,我們要堅定地奉行人工智慧造福於人、增進人類福祉的原則。
人工智慧造福於人的例子很多,這裡舉一個醫療例子:一直以來,住院病人摔倒不能被及時發現是醫院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而智慧攝像頭等人工智慧的引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類問題,從而大大降低風險,促進安全病房建設。
人工智慧要以人為本,未來人工智慧主要的目的不是去替代人,而是幫助人,服務人,把人想做的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