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辜的小紅書們,究竟催生了多少虛幻的“暴富”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交網路上對大多數年輕女孩的喜好就定位在了:愛口紅、包包,各種限量款、奢侈品牌的最好。以小紅書為代表的購物、生活經驗分享相關APP,一下子成為“豬豬女孩”們的聚集地。
跟風種下的不是草,是翻倍的慾望
當購物分享和生活方式分享成為了新一輪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拍下照片或者視訊上傳到各大平臺來公開自己的消費喜好,由此還催生了一批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影響力的KOL。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紅書APP。
在2013年上線初,小紅書主要以年輕人分享的出國旅行、購物消費體驗,內容以美妝、個護為主,觸及消費經驗和生活方式的眾多方面。2014年10月,小紅書福利社上線,開始藉助海外資料分析熱門商品和全球購物趨勢,然後推薦給使用者。到了2016年初,社群中的內容精準匹配成了小紅書的一大亮點。點開看到小紅書首頁,就可以看到一眾熱門博主的視訊,不少明星也加入了分享愛用品的陣營。
這樣的趨勢,在最開始就吸引了使用者的好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平臺上的相關推薦,這些內容成為了使用者選擇商品的重要參考。可以看到,“種草”熱潮的初始階段,小紅書為熱衷關注平臺內容的使用者提供了全新的視窗,看中的商品可以搜尋相關使用筆記,然後再決定自己要不要下單購買。既節省時間,提高購物效率,又能避免一些盲目消費。
然而,雖然這類平臺在內容上最初的定位是理性的,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孕育和萌發了非理性的種子。
隨著使用者的增加和各類內容的充實,平臺不僅營造出了最初的分享好物、分享購物體驗,拉動消費,擴大了品牌知名度……這樣的良性迴圈,到後來,人的消費慾望往往是最架不住蠱惑的,精準運營和好物分享的運營,漸漸演變為一些收入處於一般水平的消費者,被引導到關注與自己消費能力不符的奢侈品,最後滋生無窮的購物之慾,抵制不住這種誘惑的人,甚至不惜分期付款也要拿下自己心儀物品的情緒。
如今,從很多角度看,不少使用者的關注點,已經逐漸變成了對方是否在“炫富”。暫且不談小部分較為偏激的“仇富”心理,單就目前平臺上可以看到的使用者釋出內容和評論而言,這類平臺在為使用者提供產品推薦的同時,確實引起了不少消費者的心理失衡。這種心理失衡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想盡辦法想要購買幾乎能抵掉自己幾個月工資的奢侈品,一種就是隻要圖片中出現價值不菲的物品,就在評論區抨擊對方“炫富”。
事實上,人的物質慾望是與生俱來的,這一點本不需要回避的。只是,有些人可以把自己對物質的需求,當做一種生活的動力,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勇往直前;而有的人,則跨過努力賺錢才能高消費這個大前提,直接淪為了奢侈品的奴隸。關於"炫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今天這個不忌於表達自由的時代,如何不失優雅的展示日常生活,似乎成了很多熱衷分享的人們一種共同的困擾。
但不得不說的是,“炫富”其實是一面“照妖鏡”。鏡子的一面是釋出內容的人,另一面就是隔著網線堅持抨擊對方就是想要炫耀自己財富實力的人。冷靜下來,與其直言不諱“揭穿”對方的心思,不如想一想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趣吧。
感性的網際網路,需要理性做支撐
眾多商家們的營銷策略,已經收割了一大批忠實迷妹,再加上以小紅書為等在內容上的輸出,讓產品的曝光極大地增加,各種“斷貨王”自然就不斷出現了。
比如在情人節期間,每年的情人節都是商家必爭的日子,各大品牌的花式營銷為的就是掏空“豬豬女孩”們的錢包。果然,女性使用者的戰鬥力永遠不需要被懷疑,幾乎所有熱門商品都會時不時的出現斷貨情況。在小紅書首頁搜尋“情人節限定”,能看到一連串的商品和筆記,符合情人節甜蜜氛圍的外觀,加上本身就帶有的“限定”標籤,這二者結合起來打造的各類商品,不僅瞬間吸引女性使用者的眼球,而且也讓不少想送另一半禮物的直男有了參考方向。
這樣一來問題就開始顯露了,熱門商品扎堆出現,短時間內會造成平臺內容同質化,本質上對消費者來說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誤區”。大v推薦、知名博主甚至明星的“種草”,讓網友在“看熱鬧”的同時,難免盲從和跟風。
收入不菲的明星在展示自己眾多名牌包和首飾的時候或許不會想到,自己的分享會在網際網路的發酵之下造成爆炸式的影響。類似“一克拉以下的鑽石統稱為碎鑽,是不值錢的。”等等言論被網友改編成各種搞笑段子,還有不少人開始認真研究視訊中出現的每樣物品究竟價值多少,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然後開始感嘆:明星與普通人的收入大概隔著一個銀河系吧!
這些現象的出現,既可以證明,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平臺內容傳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平臺本身是倡導暢所欲言和言論自由的,但而對接收到的資訊如何轉化,就需要擁有一個平和和理性的心態來對待了。
通過網路,我們看到一個無比燦爛的的世界,但離開手機螢幕的那一刻,最重要的或許是過好自己當下的人生。
小紅書這類平臺的出現,為人們交流購物心得和發現更多生活美學創造了可能,但是當生活的焦慮與對現狀的不滿情緒放到網上,也就容易被放大,類似月薪幾千卻想要大手筆購買奢侈品的狀況,也就隨之出現了。
我們其實可以把這類現象看做一種必然,資訊爆炸,使用者難免在被“轟炸”之後眼花繚亂和無所適從。這些平臺儘管不能限制不同消費層次的使用者分享各自差異化的生活,但其實還有很多可改進空間。比如,對內容多做正向引導,使用者不止能看到大牌推薦,也可以更多地看到生活中能提升幸福感的好物分享。
相信在未來,這種“泡沫化”的浮躁氛圍會逐漸褪去,越來越多的優質內容會為使用者暫時最樸實的生活邏輯,而那些帶著“暴富”夢想的年輕人,也會選擇在時間的歷練下,選擇腳踏實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