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化的“張一鳴”
來源 | 創業邦
位元組跳動的七週年慶上,張一鳴和小部分員工進行了一場“長談”。
和阿里、騰訊等很多網際網路巨頭一樣,被視為三大小巨頭之一的位元組跳動,也是一家創始人色彩濃厚的公司。
為創始人打造一個“正確”的人設,可以說是集團公關的第一要務,位元組跳動也不例外。原本是一場內部演講,張一鳴的觀點和金句照舊在第二天出現在不少人的朋友圈裡,關鍵詞正是浪漫、格局和夢想,有意改變“技術極客”的外部印象。
可即便是在這樣可以煽情的內部演講中,張一鳴的言辭間依舊有著理性、自律的風格,哪怕是談及“浪漫”這樣有足夠抒情空間的話題:“晒情懷故意感動別人不是浪漫,獨立思考穿越喧囂是浪漫。”
沒有辛酸的創業史,沒有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沒有創業初期的剋制和內斂,張一鳴的位元組跳動正在上演中國網際網路的又一則神話。但在技巧性的粉飾之外,外界還是看到了張一鳴“程式化”的另一面。
從演算法推薦說起
2016年12月,《財經》在採訪張一鳴時丟擲了這樣的問題:今日頭條有沒有價值觀?
比起同齡的王興和程維,張一鳴顯然少了些世故和圓滑,說出了那句屢屢被引用的回答:“媒體是要有價值觀的,它要教育人、輸出主張,這個我們不提倡。因為我們不是媒體,我們更關注資訊的吞吐量和資訊的多元。同時,我們確實不應該介入到(價值觀)紛爭中去,我也沒這個能力。”
在張一鳴的認知裡,今日頭條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客戶端,而是一家沒有采編,不生產內容,沒有立場和價值觀,由演算法驅動的技術公司。可對數億級別的今日頭條使用者而言,恐怕沒有多少人用“演算法平臺”來定義今日頭條,而是和騰訊新聞、新浪新聞客戶端一樣,被籠統的歸類為看新聞的APP。
理念上的衝突,很快得到了迴應。
2017年9月份,人民日報連發三篇文章質疑演算法推薦,文風不可謂不激烈:擁有精密演算法和先進資料抓取技術的智慧資訊平臺,為什麼屢屢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而不能自拔?為什麼總在打規則的擦邊球?智慧平臺的身上也應流淌“道德的血液”,不能只為眼前的流量而放棄了長遠。
蜜糖和砒霜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羅振宇曾將頭條系比作是“母愛邏輯”的產品,你喜歡什麼就給你推薦什麼。在海量的資訊中,演算法精準的過濾掉了使用者不感興趣、不認同的內容,全力滿足使用者的內容閱讀需求,得到如同吸食精神鴉片後的心理舒適感。
凱斯·桑斯坦在《資訊烏托邦》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公眾的資訊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只注意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年輕人們在“資訊繭房”中待的越久,對真實世界的感知能力也就越弱。
人民日報的三篇“檄文”迅速發酵,今日頭條也“識相”的進行了配合:一是大規模招聘內容編輯,特意加上了黨員優先的條件;二是變更用了6年的slogan,從“你關心的就是頭條”變為“資訊創造價值”。
今日頭條作出了改變,卻始終有著避重就輕的嫌疑,抖音、西瓜視訊等演算法推薦的產品仍在繼續大手筆的推廣,和今日頭條相關的“整改”、“罰款”、“侮辱英烈”的負面事件仍在持續發生,或許可以理解為張一鳴的“堅持”和“抗爭”。
搜尋業務的答案
前幾天,今日頭條進軍搜尋的訊息刷了屏,有人說這是今日頭條公然對抗百度的訊號,並用前360搜尋產品負責人吳凱的加入引證。
其實早在2017年,今日頭條就開始在搜尋框上做文章,提供熱門內容的搜尋推薦,並陸續推出熱搜榜、頭條指數等功能,引入站外內容也已經有了一年有餘的時間。在搜尋上加速商業化,與其說是主動進攻的訊號,不如說折射了張一鳴的真實心跡。
百度、谷歌等傳統搜尋的盈利模式是關鍵詞競價廣告,價格越高,你的廣告位置就越靠前。同時廣告主為每次點擊出價的高低並不是排序的唯一決定因素,廣告與搜尋需求的相關性、廣告本身的質量、投放企業的信譽度、網民潛在的點選概率、推廣內容的網站質量、內容匹配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今日頭條的售賣邏輯偏向效果導向,廣告主的價格越高,會有更好的使用者匹配度,也就更容易被感興趣的使用者刷到。只是今日頭條的內容池還侷限在頭條號,在站外資源上並不佔有優勢,自身的資源和技術底子還需要被驗證。於是出現更多的解讀是,張一鳴要藉助搜尋為更多的新業務導流。
今日頭條的“搜尋夢”無可厚非,細思極恐的是,使用者在這場變現遊戲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傳統搜尋引擎的競價排名還遵循著最基本的商業規則,將廣告和搜尋內容進行明確的標識。今日頭條卻有著越界的嫌疑,一套建立在使用者匹配度之上的變現體系,使用者的興趣點和閱讀習慣,最終成了今日頭條創收的工具。
今日頭條儼然需要搜尋,在被質疑“資訊繭房”的那一刻,搜尋對於今日頭條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智慧分發還只是基於使用者已知閱讀興趣的個性化推薦,瞭解使用者更多維度的行為資料恰恰是避免資訊繭房發生的關鍵。除了桌面下誘導使用者上傳通訊錄、非法獲取使用者Cookie等手段,搜尋是為數不多的在桌面上學習使用者行為的方式。
《黑客帝國》的故事架構中,人類的身體被放置在盛滿營養液的器皿中,身上插滿了各種接受感官訊號的插頭,生活在被Matrix控制的虛擬場景中。而Matrix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佔領了人類的思維空間,用人類的身體作為電池以維持自己的執行。
今天來看,這樣的故事設定更像是一個隱喻,即使沒有物理插頭,人們還是會沉浸在被刻意編織的世界裡。
張一鳴一直堅信“技術中立”和“技術無罪”,很多時候讓人看不懂他的價值觀。今日頭條在搜尋業務上的答案,似乎可以略見端倪,至少回答了使用者在張一鳴心裡的價值:用一款又一款演算法驅動的產品“圈養”使用者,然後將使用者時間和使用者行為作為變現的方式。
成敗盡在張一鳴
《財經》專訪張一鳴的文章中並沒有把話說滿,故意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考慮到他僅僅三十出頭,很難說他未來會有怎樣的改變:再過一些年,他會對這個世界有著更多、更強烈的看法嗎?那時候他還會堅持不讓價值觀干涉內容嗎?”
然而,張一鳴改變了嗎?
位元組跳動七週年慶的“長談”中,張一鳴嘗試回答了很多問題,首次講述了公司國際化、業務決策、技術研發和招聘用人等方面鮮為人知的故事,並分享了創業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和做事方法。
其中被反覆談及的詞語是“務實”:大力出奇跡是務實,刨根問底是務實,抓住本質是務實,尊重使用者是務實,認識世界的多樣性是務實。
四年前,《人物》就曾在封面故事中刻畫過張一鳴,文章的標題是《張一鳴 人機進化論》,那時候的張一鳴還沒有啟用360的公關舊部,今日頭條還沒有被放在放大鏡下,或許讓我們看到了比今天更加真實的張一鳴。
文章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有兩個細節:
他是實幹派,向來討厭中秋節發月餅之類的形式化福利,認為這只是給獨立性差的那部分員工的安慰劑,為了讓他們有“family 的感覺”。“發月餅對人才的保留不是一個正向選擇,對的人才,管你發不發月餅,他要走都是會走的。但是對於本來要走,但因為發個月餅留下的,這個對公司來說不是一個正向的選擇。”
張一鳴曾經像馴化自己最引以為傲的演算法一樣除錯自己,他試過將一天的時間切割成小塊,精準地去完成時間表中的每一項計劃。經過反覆實驗,他發現這樣做的效果不佳,立刻調整實驗方向,轉而探尋自身專注高效的波峰。這一回,他得出了有效結論:最好的狀態是“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不太激動,也不太鬱悶,並且睡眠充足。
程式化、規律化、目標導向,大概就是張一鳴最獨特的風格,“確立起點、確定終點,然後尋找可達路徑”的行事作風,用公關口徑表達出來正是“務實”。
無可否認,張一鳴的“程式化”恰恰是位元組跳動崛起的誘因,對效率和目標有著近乎苛刻的追求。比如在整個2018年,當位元組跳動開始面臨營收上的壓力時,幾乎每個月都有加速變現的產品推出,遊戲、金融、線上教育、電商、小程式等等,網際網路的每個賽道里都有著位元組跳動的身影。
但在“程式化”的另一面,張一鳴並沒有投入過多精力考慮自身動作背後的正負作用。2012年今日頭條上線,拖到了2014年紙媒們開始興師問罪的時候,才著手解決版權的問題;2016年的張一鳴就成了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的“貴客”,可演算法推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直到今天還沒有最優解……
尾記
“創業就像一段旅程,我們一起去看最美好的風景,不要在半途逗留徘徊,不走巧徑誤入歧途。我希望能跟一群既務實又浪漫的人,一起去看最好的風景。”這是張一鳴在七週年演講上的結尾,為數不多的情緒化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