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從利己變為利他 騰訊版的轉型童話才能成真
在市場矚目之中,騰訊公佈了其在2018年的業績,雖然淨利潤下滑32%,到營收還是保持了28%的增長,算是在遊戲業務天花板到來的情況下維持了基本盤。
在這份財報中,最令騰訊大書特書的,也是騰訊未來的增長點,就是“其他業務”,包括雲端計算和移動支付。其中,騰訊雲全年營收達91億,增長超過100%,騰訊旗下支付日均總支付交易量超10億次,月活躍商戶同比增長逾80%。
財報顯示,騰訊其他年收入錄得同比增長80%,主要來自金融科技及雲服務。按理說,這樣的資料表現相當不錯,但財報中解釋,金融科技服務收入的增長來自向商戶收取商業交易手續率、向用戶收取提現費用及信用卡還款費用,以及向金融機構收取分銷金融科技產品(例如「微粒貸」及在「理財通」平臺提供的財富管理產品)的服務費。
簡單的說,這部分收入就是各種手續費,這也是最近兩年騰訊備受爭議的地方。對於一家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保持領先的網際網路公司,騰訊應該做的是領導創新和開拓新價值高地,而現實中,騰訊做的多數是與企業爭利的通道業務,而且還在不斷的增強這種“連線”陣地。
在騰訊發展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與360的“3Q大戰”,那是騰訊面對社會輿論壓力最大的時刻,現在,騰訊又陷入到了“頭騰大戰”之中,不惜動用一切手段來與今日頭條、抖音決戰。所以,作為商業巨頭,騰訊無論在收入上還是利潤上都是成功的,但是,作為社會企業,騰訊卻總是在社會價值上出現問題。
我們還非常清晰的發現,每當騰訊的價值觀面臨社會輿論壓力的時候,都是其業績的轉折點,不得不說,企業的格局有多大,其市場空間就有多大。騰訊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不是要尋找什麼新的遊戲,也不是在2B產業網際網路上做出多大的能力,而是要重新審視自己,從精緻的利己主義變成真正的利他經濟。
不要說包括王者榮耀這樣的遊戲在社會上面臨的輿論聲討,就是騰訊最看重的其認為是賦能的雲服務與移動支付,也有同樣的問題。騰訊從來都是自己做著能讓自己掙錢的生意,而社會價值方面往往無暇顧及,導致了多次的轉型都半途而廢。
雲端計算業務需要好的操守,缺乏價值觀就不會有放心的邊界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騰訊雲增長很快,2018年增長超過100%,但是,這還是處在發展初期的狀態,能否連續增長並不確定,要知道阿里雲曾經連續12個季度翻番,在2017年的時候年收入就超過了100億。即便如此,基數龐大的阿里雲的增長率也並不比差一個數量級的騰訊雲的增長率低多少,要想追趕,騰訊雲任重而道遠。
另外,騰訊雲通過巨大的投入之後,市場份額增長非常有限,且整個市場是贏者通吃強者恆強,馬太效應明顯,跑馬圈地時代即將結束,即便騰訊用上所有的力量,將自己所能佔據的市場全部佔住,但使用者方面的“目數”依然不夠,差別只是中盤投子認輸還是終盤點目告負而已。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還是出在騰訊的價值觀上。去年,被廣為關注的天天P圖與騰訊雲發生的“合同理解”爭端,讓人們發現,熟悉了C端業務模式的騰訊,在2B方面依然不太適應,也還沒有理解合作伙伴與自身業務之間的取捨大義。
最值得騰訊學習的,正是其行業競爭對手。同樣是期待巨大的華為,在華為雲發展之初,就喊出了 “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讓合作伙伴放心。數十年的企業服務,讓華為明白,企業的夢想可以無極限,但業務必須有邊界。
目前,騰訊雲的主要客戶來自於自己優勢的遊戲和視訊等娛樂領域,還有就是自己投資過的合作伙伴,當這些不得不使用騰訊雲的客戶開發殆盡之後,騰訊需要拓展的就是大量的社會其他行業客戶,如果不能讓大家相信騰訊雲有足夠的操守,是確實真心實意的要為這些企業賦能,未來就很難獲得更多認可。
支付業務遭遇天花板,自己獲利的同時卻讓夥伴受傷
騰訊在財報中表示,騰訊投資了逾700家公司,超過100家公司的每家估值達到10億美元,其中包含了60多家已經上市的公司。騰訊表示,“我們亦通過投資於上游公司,豐富涵蓋遊 戲、視訊、音樂及文學的IP組合;同時亦投資於垂直平臺,以提升使用者觸達及參與度。此外,我們與包括O2O及智慧零售行業的公司合作,增加產品型別,滿足不斷轉化的使用者需求,並且加快我們的企業服務及產品的採用,此舉有助於深化我們支付服務的滲透及擴大廣告主基礎。”
這句話清晰的顯示出,騰訊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自身支付的基本盤,這正應了某人曾經在朋友圈裡評價共享單車的那句話,“某些企業被當成了推廣支付的工具”,騰訊連續投資入股了京東、永輝超市、超級物種、每日優鮮便利購、唯品會、家樂福中國、萬達商業、海瀾之家、步步高,隨後,因為“獨立的商業決定”,很多網站將支付寶灰色下線或者直接遮蔽,這也大大促進了微信支付的交易筆數增長。
不過,這樣做的騰訊,並沒有給所投資的企業帶來足夠的效益,反而,在騰訊自己獲利的同時,大多數所投資的企業卻都衰落了,京東美團唯品會永輝等等業績不佳、股價大跌。
事實上,很明顯,通過少量投資戰略性控制通道本來就是違背商業規律的絕對利己主義行為。對於商家來說,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喜迎八方客財源十六方,可是,接受了騰訊的投資,就“自行選擇”將支付寶“隔離”,這等於是讓這些企業的相當部分客戶不得不遠離,是不符合企業根本利益的。騰訊是利用這些企業資金短缺、流量缺乏而經營壓力大的時候“落井下石”,通過投資捆綁讓這些企業獲得短期利益,卻並沒有帶來足夠的支付價值,讓這些企業從此失去了長期健康發展的動力,傷害的是整個社會的利益。
不過,如此這樣,騰訊也不一定是最終的獲利者。在移動支付的市場上,騰訊已經將流量優勢和使用者數優勢消耗殆盡,不僅沒有能夠縮小與支付寶的差距,相反卻在市場份額上逐漸萎縮,未來的增長空間要看整個市場的增量。現在的移動支付已經不是從前,僅僅的支付筆數已經淪為像中國移動的一樣的啞管道,增量空間給騰訊的金融業務帶來的收益有限,而且,這部分的收益還要看美團點評、京東、拼多多、美麗聯合以及永輝步步高等幾家騰訊系企業的發展情況,形勢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