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好工具,只有多閱讀、多思考才能成為好的寫作者:專訪 Zine | 幕後
你之前可能聽過 Zine 這款由國內團隊打造的寫作工具,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Zine 自從 2012 年上線以來已經有 6 年的歷史,比許多我們現在用的寫作工具還要早的多。作為一款專業的寫作工具,Zine 在編輯和排版、文字分發、雲服務等功能方面的全面在眾多寫作工具中也可以說無出其右。
Zine 的創始人路意自己也是一位多年的寫作者,經常在 Zine 以及社交網路中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對於寫作工具和閱讀社群,路意也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對於產品未來的規劃。本期幕後,我們就請到了 Zine 的創始人路意,和他就 Zine 的設計理念、未來規劃以及對於寫作工具的思考等進行了討論。

介紹一下 Zine 和你們團隊
Zine 是一款創新型的寫作和內容出版應用。Zine 的創新之處需要你仔細品味才能感受到:比如移動端 App 的排版方式和網路字型能力,比如我們將隱私與分享、網路專欄等功能比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等等。這些功能不自己實際使用一下很難有感覺,而只要是喜歡這些創新之處的使用者,用過 Zine 之後就很難再離開了。

Zine 沒有拿過融資,已經獨立生存 6 年了。我們團隊採用遠端工作的方式,成員分佈在全球多個城市。我們也非常歡迎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Zine,因為我們沒有工作地點的限制。
算下來 Zine 已經 6 歲了,比一些知名的寫作工具還要早。最開始你們為什麼做了 Zine?
我們其實也挺知名的,比如在高中生和大學生群體裡,很多寫手都在用 Zine。
我們做 Zine 主要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們團隊裡不少人自己就開發過寫作和筆記應用,或是公式編輯器。我個人很喜歡閱讀,也喜歡偶爾寫點兒什麼,但是在 6 年前,我沒有找到很好用的寫作應用:當時的寫作工具要麼是使用太複雜,要麼就是沒有排版能力。我個人覺得寫東西,有個不錯的排版樣式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分享出去給朋友看的時候,就像出門的時候我們至少要簡單收拾一下儀容外表,素顏也要整潔美觀才好。
另外,我們也觀察到,出版界在凋敝,比如很多雜誌社都倒閉了,因為沒有人買雜誌看。如果要進入數碼時代,傳統出版機構並沒有資金和經驗去開發數字版的應用和網站,整個出版界被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給斷代翻篇兒了,這有點兒不太公平。所以,我們希望依靠自己在軟體設計和開發上的經驗,能夠為出版界做些事情。
當然,目前 Zine 還沒有展現出來對出版界的吸引力,這是我們一直為此努力著的方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什麼取了 Zine 這個名字,背後有什麼含義?
Zine 源自雜誌的英語單詞 Magazine,我們希望可以幫助出版界做些事情,希望數字化的文章也可以像傳統的紙質雜誌那樣排版精美,閱讀體驗極佳。我們最開始是直接給產品起名叫 Magazine,但是覺得這樣內涵不夠,於是想到了 Zine。後來我們發現這個單詞本身就是 獨立出版的雜誌 的意思,而且沒有人在 App Store 上註冊過,簡直像是專門留給我們用的 1 , 於是我們就不客氣地使用了 Zine 這個名字。
不像很多寫作工具,Zine 只提供了網頁版編輯器而沒有桌面客戶端,為什麼?之後有可能開發桌面客戶端嗎?
我們也希望能為使用者提供桌面客戶端版本,但是由於 Zine 的功能規劃還有一半沒有完成,我們也還在不斷地重構和打磨 Zine 的編輯器核心,如果一下支援太多平臺,會造成大量不必要的人力和精力投入,也會阻礙我們快速推進 Zine 的開發進度。
另外,網頁版的 Zine 可以支援 macOS、Windows、和 Linux 三種系統,而各個平臺的客戶端版則需要針對這 3 個端進行專門的開發和適配,工作量就大了好幾倍。所以,在投入產出和開發速度兩者的權衡和選擇上,我們暫時只提供了 Web 版的 Zine。

Zine 在內容分發方面做了不少嘗試,未來有沒有可能往付費內容方向發展?
我們希望做好一個內容服務商該做的事,那就是為內容創作者提供更好和更便利的內容分發能力 , 為內容創作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很快,Zine 就會推出付費功能了,作者可以自己為自己的內容定價,讀者可以為自己喜歡的內容付費支援和閱讀。
你說 Zine 才完成了一半的特性和功能開發,能不能透露一下之後的新功能和開發計劃?
沒錯,我們還有很多想法,只能說慢慢去實現吧。Zine 今年會提供的比較大的功能更新是付費閱讀、介面換膚、夜間模式和品牌化的專欄能力。另外,我們也希望可以在高品質閱讀社群這方面進行嘗試,現在可以讓人安心閱讀的地方越來越少了,我們想探索一下。
你們怎麼看待 Zine 或者說寫作工具在手機、平板和桌面等不同平臺上的定位?
我們覺得每個平臺都挺重要,因為寫作嘛,可能會發生在任何的平臺上。不過,我們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選擇使用手機進行寫作,而不是 iPad 或者電腦。因為手機已經成為人們必須隨身攜帶的物品,不帶錢包和鑰匙都可以,但是絕對不能不帶手機,所以,人們更多的所思所想都可以在手機上方便地進行記錄和創作。就我個人來說,我 90% 的寫作都是在手機上發生。
你們認為對於一款優秀的寫作工具和平臺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當然是排版,寫的好不好另說,但是美觀必須放在第一位。排版不美觀的文字會讓人看都不想看,真的。另外,能給人寫作的信心和樂趣也非常重要,一款好的寫作工具應該讓人覺得寫東西是輕鬆而有樂趣的,而不是一個負擔。

Zine 給人的感覺一直很低調,很少在社交場合進行宣傳和推廣,卻獲得過包括 App Store 在內不少應用商店的推薦。作為產品的創造者你有什麼感受或看法?
我們其實也希望高調一些,但是沒錢啊。做宣傳和推廣都是需要花錢的,我們沒有拿融資,而我們自己的資金都用在 Zine 的產品開發和伺服器開銷上了。Zine 被 App Store、OPPO、魅族、小米、豌豆莢等應用商店都推薦過很多次,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編輯眼光好,品味不凡,可能也是因為這些商店不「唯利是圖」,沒有很強的變現 KPI 指標吧。
我們也比較幸運,多虧之前少數派等多家科技媒體的推薦,不然 Zine 肯定不會被這麼多人知道。
相比於 Bear、Ulysses 等大牌工具,Zine 的訂閱價格應該不算低。能不能談談你們在定價方面的考量?目前使用者對於 Zine 定價的接受度如何?

Zine 的價格其實不應該和 Bear、Ulysses 這類工具比,因為他們只有客戶端而不提供雲端服務。也就是說,Zine 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服務,你只要使用了 Zine,那麼你的所有內容都儲存在上面,不需要再開通其它的網路儲存服務。如果和 Evernote、Quip 這些同樣提供了雲端儲存服務的工具相比,Zine 的價格真的是很便宜了。
我們採用的是 Freemium 的付費方式,也就是說你完全可以免費下載和使用 Zine,當然也可以免費儲存你的文字在 Zine 上,只有一些高階功能和更多的圖片上傳流量需要付費才能獲得。這對使用者而言其實是非常友好的一種付費模式,因為你可以先試用我們的產品再決定是否購買會員,甚至可以一直免費使用它,直到有一天你覺得我們的確做的不錯,可以付費犒勞一下。這種模式比那些付費之後才能下載,或者必須付費才能使用來說絕對是對使用者最友好,對開發者最不友好的方式了。
最初的兩三年有很多人覺得 Zine 很貴,但是這兩年開始人數開始變得越來越少了,因為很多東西都在漲價,我們的價格一直沒怎麼變過。3 年前,18 元還能買一杯咖啡 2 ,現在,一杯咖啡都要 30 元出頭了。
你之前在華為這樣的大公司工作了 8 年之久,為什麼最後選擇自己出來做產品?上班和創業最大的不同或者感受你認為是什麼?
我在 2012 年出來創業做了 Zine,因為一些個人的經歷,讓我開始覺得需要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有 Calling 感、能夠體現個人價值的事情。而且,那時候我覺得市面上很多應用做的並不好,靠我們的能力和經驗,應該可以有所作為,於是就出來創業了。
上班和創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不需要自己操心太多事情,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旱澇保收。創業就不一樣了,什麼事情都要操心,自己不操心就沒人操心了,而且經常要為收入擔心。當然,創業的好處就是自由,你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工作和生活。我們現在遠端工作,就是這樣做起來的,在大公司肯定不行,打卡和坐班肯定必不可少。
作為遠端團隊,Zine 目前的團隊規模和構成如何?你們平常的協作流程是怎麼樣的?
我們團隊現在由研發人員、產品設計、介面設計、以及前端和後端開發組成,全職的只有 5 個人,人很少,可謂非常精簡了。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保持團隊的精幹規模,更多地讓利給使用者和合作夥伴。如果我們自己的團隊規模很大,免不了要對收入規模和利潤規模有更多的渴望,那麼使用者和合作夥伴自然會是被「收割」的狀態。
我們的協作方式和其它軟體的敏捷開發模式差不多:先設計新的業務,然後進行介面設計,再進行開發和實施,沒有太多文件,主要是直接的團隊內部溝通和討論。 只不過我們是遠端協作,主要通過 QQ 來進行交流,因為 Slack 等軟體在國內的訪問速度太慢了。
你在社交網路上很活躍,經常發表自己的觀點,你希望通過這樣的輸出傳達或者獲得什麼?
我其實挺不活躍的,不像一些創業者,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刷微博、刷知乎。我已經不用知乎了,微博也就一天看兩三次,朋友圈刷的也少,保持每天一條兩條吧。
我之所以經常在社交網路分享一些資訊,是因為自己以前就得益於很多人在網路上無私的分享,尤其是國外的網站,質量都很高,而且觀點非常獨立和新穎,並不是人云亦云。國內現在就缺少這樣的網站或者說思考,我希望能把自己親身的經歷、經驗和思考分享出去,也能夠幫助到一些人。我並不謀求獲得什麼,不像很多網紅希望有很多的流量和粉絲然後變現,我僅僅是希望幫助一些人看到不同的觀點和觀念罷了,算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吧。

另外,發表一些不同的看法,也是在如今網路很容易從眾的情勢下,讓自己保持獨立思考的一種方式。
對於有寫作愛好或者想法和表達欲的讀者,你有沒有什麼建議給到他們?
我覺得 斯蒂芬.金 的建議就很好:多閱讀,多思考。一個好的寫作者,必然是需要經過多閱讀、多思考的過程才行。斯蒂芬.金 的產量很高吧? 他可是一年能看完上百本小說的寫作者,對於他的寫作和閱讀經歷,具體可以看看他的 《寫作這回事》 這本書。
你可以在少數派找到更多幕後故事,這是「幕後」欄目的第 60 篇文章 。如果你喜歡 Zine,可以在少數派正版軟體商城瞭解和 購買 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