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終端別成物流服務縮水“藉口”
智慧物流終端本來是快遞業為海量訂單準備的解決方案,有時卻成為了服務不到位的藉口。2018年“雙11”期間,中國快遞業迎來了一天10億件的驚人訂單量。面對爆發式增長的包裹數量,一系列新技術開始密集湧現並投入應用。但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各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投訴”案例,快遞小哥似乎不約而同地將包裹放進了離消費者最近的智慧快遞櫃當中,這也使原本為了方便接收快遞而存在的產品,變成了讓消費者“深惡痛絕”的包裹藏匿處。
未經允許放入快遞櫃
快遞行業的智慧化不僅為普通消費者帶來了改變,也為快遞從業人員提供了便利。在智慧化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快遞小哥們甚至不用送貨上門就可將貨品變相傳遞至消費者手中,這也讓“習慣成自然”成為了2018年出現最多的關鍵詞。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各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投訴”案例,快遞小哥似乎不約而同地將包裹放進了離消費者最近的智慧快遞櫃當中,這也使原本為了方便接收快遞而存在的產品,變成了讓消費者“深惡痛絕”的包裹藏匿處。“離職高潮”、“上級規定”、“臨時調整”成為快遞小哥最喜愛使用的“拒絕上門”藉口。
北京商報記者經過數月調查發現,快遞不上門是快遞從業人員最方便使用的“便利”條件之一。即使消費者從快遞小哥口中得到“下個月就會進行上門配送”的答案,也無法阻止包裹被簽收的事實,這也導致快遞服務品質的下降。而快遞櫃的大規模普及是導致此行為出現的主要原因,快遞櫃是末端配送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北京主要社群都已安裝快遞櫃,若企業端可以改變上述不良行為,那快遞末端服務會再上一個臺階。
未來物流將更個性化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物流學博士方璽認為,末端網點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配送效率,消費者也在逐漸適應更多元化的配送形式。未來消費者可以在寄件過程中明確配送方式,在訂單中標註是否可接受代收服務。而快遞員應遵守行業規範,電話確認收件人是否方便親自接收。他還表示,由於現階段快遞櫃出現時間較短,快遞員和消費者均需逐漸適應,隨著末端建設的完善,快遞電話通知率會逐步提高,收費模式和標準也會逐漸完善。
隨著消費升級的進一步完善,快遞服務水平會不斷呈上升走向,所以企業要掌握人才資源,提升競爭“軟實力”。現階段,我國物流高階人才培養速度與行業發展脫節。若管理和模式不能得以更新,企業未來可能難以實現服務品質提升和全球化轉型的目標。
智慧化不是萬能鑰匙
智慧化確實在切實提高物流效率,去年“雙11”前夕,中通快遞就在廣州、成都、武漢、鄭州、南昌等24個轉運中心上線了雙層自動分揀系統。相較單層自動分揀系統每小時2萬件左右的處理能力,雙層自動分揀系統的快件處理能力能達到每小時4萬-6萬件;百世雲倉使用的智慧化倉儲機器人,改變了傳統倉庫“人找貨”的模式,實現“貨找人”、“貨架找人”。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機器人在接收到訂單後,通過智慧系統選取的最優路線駛向存放貨品的貨架,並將其從巨大的倉儲區搬運至員工配貨區。配貨員只要等貨架被搬到面前,從電腦提示的貨位上取下所需商品即可,全程不需要走動。此舉有效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也大幅縮短了配貨時間。
但智慧化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智慧化分揀目前就僅限於部分發達的地區和城市。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勢複雜,經濟發展差距大,個別地區的物流基礎設施佈局仍很落後,特別是城鄉物流服務差異明顯。雖然國內物流企業眾多,但現階段有實力對智慧化物流進行普及的企業屈指可數,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仍處於傳統手工作業方式。因此,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合理分配資源,是接下來企業和行業需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