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團購大戰將近,「群接龍」要做賣水人
八月以來,任何一個關注創投動態的人都很難忽視“社群團購”,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36氪剛釋出的新風向對其有詳細解讀 。融資訊息不斷,基本玩法也很清晰: 以社群為節點,線上社群為交易場,平臺提供貨源、物流、售後等支援。 全國現有數百家社群團購,且不斷有新入場者,各個玩家在上述基礎模式上幾乎一致,新一輪“百團大戰”一觸即發。
而我們最近接觸的“群接龍”小程式卻有著不一樣的切入角度。簡單來說, “群接龍”僅做開團工具,提供釋出、統計、收款、分享等賣貨功能來 服務團長。 這一模式 弱化了平臺的存在感,團長們更像是一個個獨立的創業者,群接龍則是賣水人。
群接龍創始人兼 CEO 吳彬告訴36氪,與其他社群團購相比,群接龍最大的區別點在於, 團長不是平臺的團長,而是社群的團長,完全獨立運營 ;群接龍不做物流配送、不做選品、也不做售後,模式更輕。目前還沒做過推廣,每天交易量約有 2 萬單,單日 GMV 也已經破百萬。
“群接龍”小程式截圖
為什麼要從工具切入?
群接龍小程式 2017 年 4 月上線,早期主打“群工具”,任何有統計、收款、簽到等需求的群都可以使用。這部分功能現在被規劃為“橫向”發展,目的是覆蓋更多應用場景,成為流量入口。目前有報名、團購、互動、拼團、閱讀、評選、費用等接龍玩法。
社群團購則是“縱向”地垂直深挖。 吳彬介紹到,他曾有過社群生鮮電商的創業經歷,當時的模式就是產地直採、反向訂購,但履約成本太高,在生鮮上基本無法盈利, 社群團購就能很好解決這點:獲客成本低、集中化配送成本低、人力和地租成本也很低。 單個模型很美好,但一旦規模化複製,卻往往面臨著選點、選品、配送、供應鏈控制、售後等太多問題。 其中的一個隱患,是團長與平臺的博弈。
平臺們招攬的團長大多是寶媽,與社群居民有著很好的信任連線,線下強關係讓消費環節更有效率,也是社群團購成立的重要原因。所以矛盾點在於: 使用者信任的是團長(寶媽),會跟著團長走而不是跟著平臺走。 對此, 平臺方的應對方案是 公司控群 ,讓群流量成為平臺流量而非個人流量,也因而運營成本更高。
群接龍的方案成為底層工具, 團長幫消費者找貨,而不是幫平臺賣貨 。吳彬舉了這樣兩個例子,當團長售賣的商品永遠來自單一渠道,居民會質疑團長是否真正為其謀福利; 平臺強控制還會減損團長積極程度,供應鏈反應速度也不夠快 ,比如群接龍裡很快就出現了當地生活服務、當地特產的拼團,但平臺性玩家大多仍停留在生鮮和生活用品。
盈利:服務費+供應鏈
社群團購的盈利大多源於商品,群接龍則是在每單交易中抽取服務費,目前是 1% ,小程式自動扣除。
吳彬認為,未來更有想象力的盈利會在上游的供應鏈。目前,群接龍已經接洽了很多生鮮供應商,後臺也積累著團長、消費者的部分交易資料, 未來會根據這些資料做智慧匹配,以及大批量的反向訂購,減少流通環節從而提高整個鏈條的效率。
微信群已經是個比較成熟的交易場,具備運營能力的“儲備團長”有不少;群接龍也開設了“群接龍學堂”,教授團長基礎的運營邏輯並提供實際案例,降低“開團成本”;建立團長群並舉行線下活動,蒐集意見加快產品迭代,同時增強團長和群接龍之間的互動。
但對個體而言,社群團購的啟動成本會不會仍然太高,供應鏈、物流、售後等原本由平臺提供的服務又該怎麼解決呢?吳彬認為,群接龍現在能對接的上游資源可以幫團長做冷啟動,售後由團長自行負責也能進一步加強信任感,增強黏性。
但團長確實有兩個選擇,附屬於平臺或利用工具單幹。隨著社群團購興起,更多的人熟悉這一玩法,理論上也會更願意獨立。從實際資料看,早期群接龍的拼團單量增長較慢,進入到 8 月已經有了一個小爆發。現在小程式每天有 15 萬左右的訪問量,其中與拼團相關的接近 70%,成交單數約為 2 萬筆,客單價平均在 50 元。
接下來一段時間,群接龍首先會在社群拼團上做更多功能優化,豐富供應鏈資源。未來則希望以小程式為支點,做更多群場景的延伸,成為“圈子”的基礎工具。
群接龍曾於 2018 年 6 月完成金沙江創投、清科創投的 850 萬元 Pre-A 輪融資。
社群團購賽道里,36氪還報道過你我您、 食享會 、 呆蘿蔔 、 鄰鄰壹 、考拉精選,此外,環球捕手推出了小區樂、美菜孵化了美家優享、芙蓉興盛有興盛優選、有好東西做了十薈團。進場時間所剩無幾,社群團購的下半場,又會何時到來?
相關閱讀:
36氪新風向 | 無人貨架落幕後,“社群團購”開始新一輪跑馬圈地
—————————————————
我是36氪作者詹妮妮,關注消費領域新鮮事,交流可加微信muar22,勞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