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壟斷有錯 但免費午餐沒道理
這也是翟天臨“不知知網”讓外界譁然的重要原因。既然是基礎設施工程,必然離不開公益屬性。在不少人看來,知網這類知識 資料庫 ,應該屬於社會公共產品,不該具有排他性,更不該設立門檻,成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免費的資訊分享和檢索,更有利於社會知識的傳播和擴散,知網的收費行為不合理。事實並非如此,從中國的簡帛、埃及的莎草紙到歐洲的羊皮書,知識從來都是如珍寶般的奢侈品。獲取知識,一直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認為知網該免費的邏輯,其實還是將免費午餐當做理所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知網於1999年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目前其母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雖然它得到了 教育 部門和科技部門的支援,但並非政府專案財政工程,要求一家企業為全社會提供免費午餐,未必說得過去。
其實不只知識的生產有成本,將知識整合進一個平臺,同樣工程量巨大。知網扮演的是文獻資料的網上搬運工角色,要做到文獻最全,就得同各個學術期刊、高校展開談判,以支付版權費的形式,獲得文獻釋出的權利,這個過程會產生不小的交易成本。
大家在享受知網豐富的資料庫時,基於下載論文的付費,一部分便是支付知網作為中間商在平臺搭建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另一部分,則是付給了學術期刊或者作者。高校大學生可以免費使用,正是因為學校統一付過費了。
當然可能很多人會質疑,自己的論文上傳後,並沒有得到任何收益,自己下自己的論文反而還要花錢。知網真正的問題恰恰在於,它並沒有形成一套合理的收益分成機制,平衡學術期刊、知網平臺和創作者三方的利益。
比如隨著版權意識的完善,很多期刊都會在接受來稿時明確說明,文章將上傳知網,隨之產生的版權增利,會和稿酬一起發放給作者。當然,這種規範的處理方式畢竟是區域性,相對來說創作者處於弱勢者地位,知網背後的授權不規範、收益分配不均問題大面積存在——2008年,78名碩、博士聯合狀告知網侵犯學位論文著作權,一共有21起獲得法院支援。
但即便如此,對知網的批評,也不該滑向免費午餐和盜版有理。隨著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付費就該是一種常態行為。
像很多人都提到幾所高校不堪知網坐地起價的收費,這裡面有壟斷的嫌疑,但另一方面,也是版權意識提高之後知識分享、傳播成本提高的結果。那些學術期刊和作者,不再願意文章被廉價甚至免費傳播,這必然會導致整條產業鏈的成本上升,進而轉嫁給高校。
“知識付費”這幾年逐漸流行,中國的智慧財產權概念和版權意識,同樣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被正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前幾年的各大影音平臺,都擁有大量未授權的國外電影,現在早已銷聲匿跡。其實不只是知網,擁有《柳葉刀》等產品的全球最大科學出版集團之一愛思唯爾,同樣會對其提供的期刊檢索服務,進行昂貴的收費。此外,付費訂閱更是國外媒體的一種常態,英國《衛報》就擁有80多萬付費使用者,外界並沒有因為新聞的公共性,就理所當然地要求媒體提供免費午餐。
知識當然應該付費,也只有付費才能激勵知識的生產和創新。真正值得討論的,是知網的收費標準、模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情形。
在指責知網壟斷時,很多人認為它市場佔有率高、能坐地起價,就是壟斷,比如其官網明確標識著“唯一經國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電子期刊”標語。這種理解未必準確,《反壟斷法》所要規制的,是“經營者濫用智慧財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但目前來說知網有替代性的產品,如萬方、維普等,並不構成限制競爭。
當然這不是說知網沒有壟斷嫌疑。在獨家授權的領域,《反壟斷法》明確禁止“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知網的收費標準難逃此嫌疑。而且像此前因為最低充值50元且餘額不退,也屬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知網最終才會敗訴給大學生。
對知網的批評,不能將收費理解為原罪,倒退回免費午餐有理的泥潭。質疑的矛頭更應該是收費是否透明合理,以及是否存在壟斷。而且退一步講,即便有壟斷,考慮到知網先行者的角色,也不該一棍子打死,不然中國的智力市場永遠無法進入法治化發展的良性軌道。
(作者黃策輿 為人民網公共政策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