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邊小店改變中國
每逢春節,書寫和觀摩“返鄉見聞”都是應有之義,今年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群大學生的“小微調研”:來自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30位00後大學生利用寒假時間做了一次返鄉經濟調研,覆蓋10省近20個三四五線城鎮的數百家小微商家。
他們調研的小微商家中絕大部分是街邊小店,包含了沙縣小吃、桂林米粉等知名小店品牌。得益於朋友的推薦,我看到了他們的一手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生意難做”是大部分小店主的口頭禪,但實際情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移動支付、外賣平臺、小微貸款等網際網路工具正在為小店經濟開啟新的增長點,這裡面蘊含著“小店改變中國”的可能。
說起來,這群出身名校的大學生為何集體返回家鄉調研街邊小店呢?想必不是簡單的巧合,他們一定捕捉到了時代的痛點。當前,小店經濟的確牽扯著從政府到民間的所有心絃。
春節前,一篇題為《搶救上海小店!》的文章引發網路熱傳,似乎觸發了一種“集體焦慮”。
文中提到15年前作者推薦的100家上海經典小店,如今仍然營業的只剩下3家,存活率為3%,人們普遍擔心小店經濟的衰落會讓上海失去溫情和記憶,變成一個無趣的城市。這篇文章還引發今年上海市兩會的熱議,代表委員們為振興上海小店積極建言獻策。
上海是中國商品經濟的發源地和制高點,曾有著全國最多也是影響力最大的老字號品牌,如果連上海小店都經營不下去,那其他城市特別是三四線小城市的情況可想而知。
在人們的心中,小店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和鄉愁,是城市溫度的象徵,但在電子商務和購物中心的雙重衝擊下,小店經濟的沒落似乎大勢所趨,城市將變得更加空洞和無趣,這直接觸發了一種人文意義上的集體焦慮。
然而,小店不僅僅是人文意義上的存在,它還關切著億萬國人的生存大計。這些毛細血管般的經濟單元看上去的確微不足道,但對國民經濟實則非常重要,因為它的背後是個體戶這個龐然大物,它維繫著海量的就業。
有資料顯示,2016年城鎮就業人員41428萬人,國有單位6170萬人,外資單位2666萬人,私營單位12083萬人,個體8627萬人,全部民營單位就業則佔全國城鎮就業的近80%。也就是說,個體戶的人數相當於國企和外企從業者之和。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小店經濟,億萬個體經濟從業者何處安身?
所以,如果把中國經濟比喻成一艘大船,國企、外企以及上市公司就像是高聳入雲的桅杆和船帆,而私營單位和個體戶就像是沉沒在水下的船艙,前者象徵著體面和競爭力,後者象徵著基座和穩定,誰還敢輕視那微如螻蟻的小店經濟?
來看看返鄉大學生們的眼睛裡看到了什麼?
01
第一個當然是小店經濟的衰微之勢,近年來,購物中心像爆米花一樣爆炸式開業,電子商務更是大行其道,再加上接連不斷的幾輪房地產牛市抬高城市營商成本,店鋪租金上漲首當其衝,小店經濟自然風雨飄搖,不堪一擊。在很多意義上,小店經濟扮演著中國經濟的一支晴雨表,從中可以窺探到很多趨勢和變革。
來自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馮茗銘調研的是老家福建三明市的小吃店,三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其下轄的沙縣可是大名鼎鼎。資料顯示,國內的沙縣小吃店至少已有6萬家,而肯德基在中國也才6000多家門店,足見沙縣小吃強大無孔不入的存在感。
寒假期間,馮同學到沙縣和廈門走訪了9家沙縣小吃店,期間還在一個小吃店住了兩個晚上,和店老闆同吃同住,全天候24小時感受一家小吃店的營生細節。
他通過調研發現,這兩年很多在外地經營的老闆們開始迴流家鄉,導致沙縣本地的小吃業競爭更加激烈。一問原因,原來是大城市房地產等大型建設的放緩,導致來店吃飯的外來工群體變少,再加上大城市租金的持續上漲,越來越多的店主選擇回小縣城或者乾脆回老家開店。
在很多城市,沙縣小吃的顧客主要是外來務工群體,一定程度上,他們的生意好不好,可以視為觀測城市大型基建專案的風向標。最近兩年,在去產能、調結構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嚴厲的房地產調控,都直接影響了城市外來工群體的數量和消費力。
在這個過程中,沙縣小吃沒有因為小而獨善其身,而是和巨集觀經濟保持了協同共振,蚊子和大象共同起舞,所謂一榮具榮、一損具損,再小的經濟單元也被拉入到中國經濟這架包羅永珍且密不可分的戰車上,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發現。
02
第二個是小店經濟頑強的生命力,網際網路就像是一個讓人又恨又愛的魔鬼,一方面顛覆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極大地衝擊了小店經濟的原有生態,但另一方面也給小店帶來了積極的改變。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何秋璇此次調研的是老家桂林的米粉店,桂林米粉是一個幾乎可以和沙縣小吃相媲美的又一個國民大品牌。何同學發現,和所有小吃店一樣,桂林米粉同樣面臨網際網路、購物中心和租金上漲的衝擊,但實際上的衝擊比想象中要小一些,因為小小的二維碼幫了很大忙。
何同學在調研中發現,很多米粉店的僱員都只有2到3人,人工成本這一項比原來要少一些,因為顧客都習慣用二維碼付錢,桌子上只需要放個支付寶或者微信的二維碼貼紙,收銀員這個崗位基本上不用專門配備人手了,移動支付還杜絕了收到假幣的可能性。時髦一些的小店甚至還配備點菜小程式,連選單印刷費都剩下來了,當然也不用專門配備點菜員。
沒有移動支付之前,一個小吃店三兩個人還真不夠用,但現在前廳一個接待的、後廚一個做菜完全可以應付得過來,非高峰期,甚至一個後廚就能應付得過來,數字支付和線上點餐的確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
做生意當然不能只是“節流”,還得會“開源”。何同學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小吃店都已經接入了美團、餓了嗎等外賣平臺,這一方面拓展了客源,提高了銷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店鋪對地段的敏感度。
在沒有大眾點評、美團、餓了嗎之前,一個小吃店要想生意好,必須得在租金高昂的沿街旺鋪,但有了這些軟體之後,小吃店就多了一個展示平臺,只要你東西做得好吃,哪怕檔口的位置偏一點,也能從網上吸引到顧客。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這實際上又節省了店租成本
同學們的調研結論顯示,數字技術正在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五線城市的下沉,九成小城小微企業用上了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工具,新技術覆蓋到縣到村就像在北上廣一樣,71%的小生意人對新年抱有信心,還有3成以上小城小微今年還想要擴大生意。
03
第三個是小店經濟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網際網路對小店經濟的幫助,當然不止於移動支付和外賣平臺的接入,通過同學們的調研還發現,網際網路之於小店經濟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有待挖掘。
“當你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就應該把它證券化”,這是華爾街的一句至理名言。按照這個理論,擁有穩定現金流的小吃店,應該是各種金融工具的熱門應用場景,然而並沒有。一直以來,餐飲行業的證券化程度極低,例如這個行業的上市公司數量極少,小店主想從銀行貸款的可能性也極低,甚至是被銀行歧視的物件。
原因在哪裡?餐飲行業雖然有著穩定的現金流,但一直是以現金支付方式為主,賬本沒有數字化,導致金融機構無法監測和量化其金融風險。然而,二維碼的出現正在改變這個現實,羅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講中就舉了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因為移動支付的普及,去年有不少餐椅品牌開啟了上市之旅。
估計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二維碼居然開啟了中國餐飲行業的證券化浪潮,羅振宇興奮地將其總結為改變中國的幾個小趨勢之一。
當然,上市對絕大部分小吃店來說,還是遙遠的事情,真正有望普惠億萬小店主的金融工具是小微貸款。比如,同學們在調研中發現,如果一個店主長期使用支付寶收款,會有一個額外的好處,那就是提高芝麻信用的評分,從支付寶上的網商銀行貸到幾萬到上百萬不等的小額貸款,店主可以用它來進貨、付租金、擴大經營規模。
支付寶為了鼓勵小店主多使用這款軟體,還特別推出了針對小店主的醫療保險、賒賬等特色功能,各種積極的金融創新在小吃店這個行業出現了,大大方便了小店主日常的資金週轉。
除了提供金融方面豐富的可能性,小小的二維碼還有望提升小店主的決策能力,這話怎麼講?一般來說,一家小吃店每年什麼季節、每個星期哪一天以及每一天什麼時間段是消費高峰期,然後包括每天的進貨量和客單量,店主都是憑經驗和揣測,決策非常的感性。
移動支付一大好處是讓顧客的消費行為數字化,店主通過後臺能夠對每個季節、每個月、每一週的顧客消費進行初步的資料分析,相對準確地掌握顧客的消費規律,大大提升決策的準確性,也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不要以為只有大公司才能把決策數字化,善於運用移動支付的小吃店主其實也可以的,只需要一些初級的資料分析,就能領先同行。
04
總結一下,我一直認為,文明演進的本質和人類的數字運用能力息息相關,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飛越,幾乎一定帶來數字化水平的提升。
蒸汽機讓煤炭的動力數字化了,汽車讓內燃機的動力數字化了,原子彈讓核聚變的動力數字化了,計算機讓電的動力數字化了……
把一件事物數字化的目的是掌控它,讓它為人類所用。
微不足道的二維碼之於小店經濟,扮演的正是這樣一個功能,它有利於小店主掌控小吃店的經營狀況,從而決策更加科學,同時也有利於金融機構掌控小吃店的現金流,然後給予證券化的可能。
證券化是一個行業快速發展的加速器,更是一個人享受到金融紅利和財產性收入的前提。
陳志武先生在《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曾經振聾發聵地指出一個現象:普通人做小買賣,賺點小錢不難,但發展潛力很快就會耗盡,他們做出的普遍選擇是拼了老命,每天日夜不休,忙忙碌碌,時間全撲在小店裡,對於擴大規模、充分利用金融工具,以及當下時代的技術新機會,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把握。
一言以蔽之,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沒有金融工具的賦能啊!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的兩個買房故事每個人都聽過吧?
問題是,面對毛細血管般的老百姓經濟,傳統金融機構根本無從下手。比如,在很多傳統銀行的風控體系裡裡,月薪幾千的工薪族甚至比月收幾萬的個體戶更容易獲得資金支援,為什麼會如此不合理?根本原因就是後者的收入沒有數字化,無法進行風險評估。
可以說,正是移動支付的出現,讓小店經濟的“金融賦能”成為了可能,特別是讓三四線小城市的小店獲得了陽光普照的機會。可以想見,隨著移動支付的進一步普及,小店主這個在傳統金融譜系中完全被忽略的群體,有望在科技金融這個全新的行業享受到夢寐以求的金融紅利,所謂“普惠金融”也就成為了可能。
陳志武先生的世紀之問”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也許會掃入歷史的故紙堆。
小店經濟的背後是億萬民眾的生存大計,中國要繼續前進,高精尖的戰場一定要贏,但小店經濟這個沉沒在水下的基本盤也一定要守住。希望網際網路帶來的數字賦能和金融賦能,能夠扭轉小店經濟的衰微之勢,為中國經濟守住基本盤。
可見,在網際網路的衝擊和幫扶兩種作用力的共同影響下,小店經濟沒有完全消沉,再次展現出頑強的環境適應力,參與調研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大一新生楊楠把小微企業的這種生命力比喻成“薔薇精神”。
參與主持調研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褚榮偉認為“薔薇”(強壯小微)的比方很生動,他做出如下的闡述:
“在調研中,學生們感受到小生意人吃苦耐勞、樂觀、並不因循守舊,即便在生活的縫隙中,依然努力尋找壯大的可能。如果說大城市大企業是牡丹的話,小城市小微企業就更像薔薇,它們隨處可見,生命力頑強,一點點陽光就可以讓它們燦爛。“
“希望未來網際網路新技術能不斷地賦能,相信小城小微也能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都能形成各有特色的‘薔薇’現象。”
是啊,毛細血管般的小店經濟就像那些爬籬笆的小花,看上去羸弱纖細,實則堅韌不拔,經得起風吹雨打和嚴寒酷暑,這像極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史。
在此意義上,“小店改變中國”並非一句妄言,其著力點也許就是那小小的二維碼。
不要小看這項小小的發明,歷史上有太多小發明改變了世界:
正如空調改變了熱帶地區的文明,集裝箱加速了國際貿易,盾構機則推動了地鐵的普及。
這一次,二維碼又將怎樣改變世界?就從中國小店經濟的蛻變開始觀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