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5 思維導圖到底有多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發篇思維導圖的文章,四個月前寫的,畫了100幅,竟發現從來都沒有發過相關的文章,看到四個月前寫的內容還是有些感慨的,原文如下(格式略做修改):

圖片發自簡書App
思維導圖創始人東尼.博贊,瞭解下,其實他創造出這種方法,無非是為了解決自己記筆記多,又不好用的困境。
現在還是很多學生記筆記的方式用的是傳統的單一、單色、一團的習慣。好一點的知道使用多種顏色來標註,用線條和簡單的圖形來表示,這樣的筆記複習的時候效率並不高。
01 記憶力
人的大腦是類似樹狀圖的記憶方式,比如一個嬰兒學會一個概念:水果。他可能開始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你要給他指出蘋果、香蕉、梨等等,慢慢他會明白水果包括這些東西,就是懂得了歸類,其實這也體現出人腦記憶的模式,各種型別的概念又衍生出其他子概念,最後就形成“一棵大樹”。

圖片發自簡書App
思維導圖比較符合人腦儲存資訊的方式,能讓我們獲取的資訊,更快速的以我們能接受的方式儲存在腦子裡,就是系統的內化。
我們學的東西是不是以割裂的形式儲存的呢?當然不是,它是會聯絡之前學到的經驗。聯絡的越明確,記憶的越深刻,這種導圖就會很清晰明確的讓我們呼叫腦子裡之前經驗。
02 系統化
之前我談到過系統化的問題,這裡還是要強調這一點,任何一個學科或者主題,要想精掌握,都要系統的去理解學習。

圖片發自簡書App
思維導圖是讓知識系統化的一個很好的工具。昨天晚上,我和凡凡試用了一下,把《老狼,老狼,幾點了》的故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畫下來。
突然發現,之前對每頁之間是一個模糊的遞進,在畫出來後,這種聯絡一下子豁然開朗,相信凡凡也是這種感覺。合上書,腦子裡就會把整本書呈現出來。無論是繪本,還是知識點都會這種效果,可以一試。
03 學習能力
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再現你所學的內容,其實就是元認知的過程,元認知是什麼,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不就是呈現自己的思考過程嗎?這種反覆剖析自己的認知過程,會讓提升你的學習能力。

圖片發自簡書App
04 思考
在使用這種方式呈現知識的同時,也是思考的過程,如何提煉關鍵字,如何加深這些關鍵字之間的聯絡,如何分類更精準等等,都是經過思考得來的。如果是簡單的記筆記,你可能就是一種流水帳的形式,並不會深究其中的相互關聯。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任何工具或者知識的學習,都要learning by doing(學以致用,用以致學),建議如果是學生,你就從厲害的科目下手,熟悉工具;孩子的話,需要家長以遊戲的方式去陪孩子畫一本繪本,或者聯想各種可以想象的內容。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以上是剛開始畫思導時,對思維導圖的認識,畫了三個月,最大的感受,其實是堅持這件事給我帶來的影響:我可以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