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式開發還能怎麼玩 「雲開發」模式瞭解一下
作為支撐與維持小程式業態蓬勃發展的「骨骼與血液」,開發者生態一直是騰訊運營團隊腦中緊繃的一根弦。開發者生態的優化程序與質量不僅會直接影響到眾多小程式的迭代更新的速度,更為關鍵的是會深刻考驗廣大開發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近期由騰訊雲官方主導研發的小程式·雲開發模式的正式上線,再次清晰勾勒了騰訊官方在優化小程式開發者生態這一議題上的長遠考量。此次重磅釋出的小程式·雲開發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打通小程式開發端與雲資源的資料鏈路,通過呼叫對接騰訊雲方面的雲端計算、雲運營、雲服務等相關介面,開發者能夠享受騰訊雲方面所提供的包括雲函式、雲端資料庫、檔案儲存在內的三項雲端資料能力,在一站式的雲端解決方案的助力之下,開發者可以將後端服務部署與運營環節進行雲端託管,最終在無服務化的開發語境之下實現小程式產品的快速上線與迭代。
事實上,在小程式業態不斷增生演化的過程之中,前期微信方面顯然將開發者社群的關照重點放在了前端功能介面的逐步釋放,旨在幫助開發者將自身的業務需求儘快在產品功能層面實現落地,進而在相應的細分小程式賽道之上儘早搶佔流量窪地。這在小程式業態爆發伊始的時期,一方面可以行之有效的調動開發者社群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另一方面在各家小程式不斷積蓄的勢能矩陣的複合倍乘之下,微信小程式的生態健康也得以擁有「底層源泉」的浸潤滋養。
反觀此次推出的「小程式·雲開發」模式,則旗幟鮮明的為廣大開發者提供了一整套雲解決方案,通過與騰訊雲方面的技術積累與服務埠進行整合與協調,小程式方面意在引入雲端託管與一體呼叫的概念,希望藉此儘可能掃清諸多後端開發環節的痛點與難點,最終進一步降低小程式的開發者門檻,提前為一觸即發的小程式攻防戰「修煉好內功」。從這一舉措可以預見前後端開發環境的同步優化與躍遷將作為今後一段時期小程式產品形態的優化方略。
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於「小程式·雲開發」模式的理解,同時能夠通過專業科學的視角對小程式開發者生態、人才梯隊培養機制、以及小程式業態演化路徑等議題進行審視與思索,極客公園專程在近期舉行的掘金小程式開發者大會的嘉賓後臺,對主導研發此次「雲開發」模式的騰訊雲高階工程師李成熙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請他從騰訊內部的戰略制定者與資深技術實踐者的雙重身份視角,解讀「小程式·雲開發」背後的故事。
以下是本次的訪談實錄,經極客公園整理,內容略有刪減。
Q:我們看到,這次騰訊雲團隊與微信團隊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協作開發了小程式雲開發模式,構建了小程式雲解決方案的實質與核心,這一舉措背後反映了騰訊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向開發者開放能力介面、優化賦能機制、提升開發效率的初衷與考量,除此之外,您與團隊決定研發此次雲開發解決方案的緣由與動機是什麼?
A:事實上,針對後端開發環境優化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前期微信方面在小程式的戰略部署上採取了比較審慎剋制的態度,一直未在這方面集中發力,這給雲端解決方案的研發工作提供了必要性與可行性。
同時此次研發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得益於雙方團隊業務需求之間的協調契合。微信方面經過詳細周密的調查與論證,敏銳的捕捉到了存在於小程式開發者內部對於進一步打磨與優化後端開發環境的呼聲,便以此為契機開始搜尋後端研發的合作伙伴,正好騰訊雲方面也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將現有的雲端計算、雲運營、雲服務能力進行定向穩妥的落地的埠與平臺,使得騰訊雲的技術積累得以對接更加廣闊的應用與演繹的空間。
就這樣,技術研發本身的可行性論證以及雙方團隊協調一致的合作意願最終促成了此次的跨團隊攜手合作。
Q:雲開發模式所搭建的一站式後端雲服務平臺可以集中解決哪些行業痛點與難點?
A:前期我們主要開放了三個最為基礎的能力,包括雲函式、資料庫、與檔案儲存,我們認為這三項能力至少可以滿足 80% 的後端開發需求。
其中檔案儲存能力實質上是在雲端為開發者開闢了一條釋放與呼叫前端靜態資源的綠色捷徑,可以有效的解決開發過程中大量前端資源堆積所造成的冗餘與無序。
雲端資料庫能力顧名思義,讓開發者可以在雲端擁有一個隨時可以進行增刪查改的資料鏈路,幫助開發者最大程度上實現資料操作的一鍵化與可追溯化,有效提升開發資料的操作效率。
至於雲函式,相信對於大部分開發者來說會比較陌生,簡單來說,傳統的後臺服務往往會在伺服器端搭建相關的程序,同時開發者需要針對包括路由管理在內的一系列業務需求,書寫一系列的函式,整個過程往往會顯得比較繁瑣與僵化,而云開發模式則可以直接將程序搭建以及路由管理等底層操作進行雲端託管,開發者方面只需要將自身的業務邏輯拆解成一系列的雲函式,後續這些雲函式經過上傳之後執行即可,這樣的全新開發模式能夠顯著的減輕開發者方面運維方面的時間成本與負擔。
Q:我們知道,騰訊雲與小程式同屬騰訊旗下的數字化工具矩陣,您認為此次兩項數字能力的強強聯合與相互加持,主要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
A:必須承認,小程式生態強勢的成長潛力給相關的配套服務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作為工程師來說,用心服務好廣大的開發者,為開發者光怪陸離的開發創意提供支撐與後援,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始終秉持的理想與願景。
從最近披露的一些資料可以看出,伴隨著小程式業態的持續火爆,雲端計算、支付工具、社交廣告等領域等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應用場景與戰略機遇,在此種巨集觀背景的參照下,我認為這次的工具矩陣內部的能力互補與加持,也會為整個數字化工具矩陣的運用與落地提供思路與借鑑,這對於提高相關數字化能力的釋放效率與質量,同時推動騰訊更好的扮演好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的角色具有關鍵的意義。
Q:您對於雲開發模式釋出之後的運營表現作何評價?
A:由於雲開發模式是於 9 月 10 日才正式對外公佈並上線,正式對外才短短几天時間,所以從資料的沉澱程度方面目前尚無法披露更為詳細的運營資料,但就目前來說,單日 API 呼叫量最高的小程式,日均 API 呼叫量能達到 1000 萬+。對於這個呼叫量的量級概念我們可以這樣加以看待:只有 BAT 以及獨角獸等開發出來的應用才能達到這個級別,這意味著當下雲開發模式的服務能力已經可以媲美上述這些超級 APP,也就是說保守估計雲開發模式能夠滿足超過 90% 的埠服務呼叫需求。從這一點來看,雲開發模式的市場反饋是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的,我們也非常期待未來雲開發模式能夠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Q:在此次雲開發服務的專案推進的過程中,遭遇過哪些瓶頸與障礙?
A:坦白來說,技術層面倒是沒有遭遇太多挑戰,更多的是在產品取捨上的糾結。
本身我們的出發點也是希望能夠為開發者推出更多優質的服務,而一旦牽扯到服務的層面,不管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都註定了這會是一塊不好啃的硬骨頭。
加之騰訊雲可以算是國內比較早期規劃雲開發環境的先驅者,而且國內開發者對雲開發的模式尚且較為陌生,如何權衡兼顧產品自身的效能穩定性與市場的接受認可度就成為了整個研發過程最為消耗精力的地方。
事實上,我們技術團隊對於雲開發的產品結構是非常自信的,甚至會對其寄予國內後端開發市場破局者的期望。本來我們團隊也是在專案初期進行了非常周密的產品規劃與考量,希望可以一次性推出覆蓋更多環節的功能矩陣,後期還是出於對於技術穩定性與效能持久化等諸多方面的硬性考量,最終決定在初始階段僅選取最為基礎的三項能力進行釋放賦能,也就是說,不管是在產品規劃、設計、開發、除錯的過程之中,還是在準備推出產品接受市場檢驗的成形階段,相比較於技術層面,團隊的核心焦慮還是集中於產品規劃與功能取捨方面,從始至終,穩紮穩打、持續迭代一直都被當作統領開發實踐的最高原則加以對待。
Q:在此次開發過程的技術覆盤環節會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A:實際上,騰訊雲團隊本身的雲資源儲備已經相當成熟了,與往常一樣,我們的技術團隊依舊關注服務的效能與穩定性,畢竟高效能、高可用、高擴充套件一直是雲服務商助力客戶制勝的法寶,所以,這些比較關注效能、穩定性與容災力的基礎運維工作一直是我們技術覆盤環節所堅守的底線。
Q:您如何看待與評價目前小程式的開發生態?您對小程式方面持續優化開發者賦能機制擁有何種考量?
A:事實上,在騰訊內部,已經不太會提及「賦能」的概念了,成為開發者的「數字化助手」更能準確的概括騰訊的角色定位。
不得不說,小程式生態的演變程序也和我的職業選擇息息相關。我本身是非常看好小程式業態的發展潛力,所以我才會決定從 ALLOY TEAM 轉向了騰訊雲。我當時的想法是,小程式這一新潮的設計語言與呈現方式,實質上已經十分貼近 OS 的屬性定位了,或者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準 OS」。
包括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從小程式業態逐漸火爆、開發者的增量飛速躍遷之後,手機廠商聯合出品的快應用、阿里巴巴、百度等都加快了在小程式領域的部署與規劃。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正是這種「準 OS」的角色定位觸動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底層根基,因為作業系統終歸是站在居高臨下、統領全域性的地位的,任何功能的實現都需要遵循作業系統的預設邏輯,而往往這種略顯被動的遵循可能同時意味著依附與屈服,比如在應用分發環節就可以比較強勢的制定分成比例與呈現效率,要知道每一家中心化分發的應用商店掌握著一切流量收割的能否實現的生殺大權。
然而即使在線上流量紅利逐漸趨於枯竭、獲客成本逐漸攀高的當下,流量的稀缺與增長的乏力導致了集體的恐慌,小程式竟然依託微信的龐大流量,創造了不到兩年使用者突破 4 億、開發者突破 150 萬的業績奇蹟,這些業績的增長在反映小程式業態自身的未來可期之外,更為直觀的反映了小程式業態正在發起全新一輪的心智攻陷與注意力搶奪,當每一款小程式都選擇接入平臺介面以觸及注意力紅海時,我們可能會慢慢發現微信成為了手機真正意義上的桌面級入口,一切需求都可以在微信服務鏈條的盡頭得到滿足。終歸結底,「準 OS」的角色設定註定會給注意力施加更為利己的邊界侷限,同時為流量高塔的鞏固添磚加瓦,這也會在無形之中加劇傳統意義上馬太效應的進一步畸化。
無論如何,「準 OS」終究只是一種基於工具理性的標籤賦予,更為重要的,我們需要從單純的去中心化賦能這一現實視角評判小程式形態的使命與終局。經過綜合考量,我們認為小程式形態對於使用者觸及機制的創新以及對於流量流轉運營機制的騰轉挪移,能夠給廣大開發者帶來思維觀念方面的革新,讓開發者充分感受擊破瓶頸、突破增長桎梏的挑戰快感,從而讓開發者在新生事物的春風吹拂下,得到更為長遠的眼界開闊與能力拓展,而通過上述過程真正將轉型機遇與埠植入開發者頭腦與內心,並在配套層面向開發者灌輸新型的開發理念,同時幫助開發者打磨打造專屬的開發藍圖,或許才是小程式賦能機制的終極內涵。
Q:您在日常與小程式開發者接觸的過程中,收穫了哪些感悟與心得?
A:我認為小程式的想象空間與拓展邊界可以賦予許多前沿技術與運營理念得以落地的可能。
不久之前,我與一位前摩拜產品運營進行過交流,當時我詢問摩拜當初為何會選擇成為小程式的種子選手,對方告訴我,一開始摩拜的業務邏輯就是使用者線上下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導流到線上進行開鎖、計費、支付等後續環節,當用戶在線上完成了首單體驗之後,摩拜方面可以持續通過公眾號、社交廣告、卡包等多維能力,構建營銷的綜合矩陣,從而促進使用者的主動分享與二次騎行,所以在一開始摩拜的運營理念都呈現出了線上與線下聯動的模式,同時營銷方面也與微信結合的比較深入。然而由於摩拜在解鎖環節採用的是隨機密碼,相對來說邏輯比較複雜,單純的 H5 無法完全承載業務實現,繁瑣複雜的跳轉環節導致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
隨後,在去年十月份摩拜開始與小程式進行接洽,摩拜方面漸漸發覺通過小程式,以往通過 H5 的形式比較難以實現的藍芽定位等功能,可以得到更加輕巧的接入與實現,同時也可以價效比更高的優化使用者的體驗,事實證明,自從接入小程式之後,摩拜的流失率大幅降低,這也就更加堅定了摩拜重點投入小程式的決心,同時摩拜的成功也給其他應用提供了更加優質穩妥的轉型思路。
Q:事實上,開發者生態的優化是一個擁有深刻內涵的議題,不僅涉及到微觀層面的能力介面的釋放,同時還關聯到巨集觀的對於科普與培養機制的探索與打磨。極客公園瞭解到,您在今年暑假期間擔任了騰訊內部 SNG MINI 專案的帶隊導師,選題方向也是選定在小程式品類,而且您也全程參與了從組隊、培訓、設計,到測試、優化、展示等環節,希望您能結合您的切身體驗,談一談您對小程式開發者人才培養與梯隊建設方面的看法與思考。
A:其實今年暑假舉辦的 MINI 專案帶有一定程度的實驗性質,首次實行導師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挖掘更多品類的開發創意。當時我是擔任了三個團隊的導師,因為題目是由我進行佈置,所以我決定佈置一些稍微具有挑戰性的題目,要求團隊直接利用雲開發模式進行開發實踐,也是希望藉此機會提前對雲開發模式進行驗證。
因為只有我所領導的三支隊伍採用了雲開發模式,所以非常容易就能夠從實際的開發實踐當中,把握雲開發模式與傳統開發模式的差異。事實上,撇開具體的產品形態與功能實現,採用傳統開發模式的隊伍中,至少一半都在服務部署這一塊遭遇了瓶頸,而一旦服務部署這塊的程序受阻,最後產品的完成度也不會理想,恰好完成度是最終評價體系中權重佔比較大的指標,所以許多隊伍失利的原因往往都是服務部署不理想導致完成度較低。
可是反觀我們這邊三支採用雲開發模式的隊伍,就算是隊伍中許多是比較欠缺實戰經驗的實習生,經過了簡單的培訓之後,通過雲開發模式的助力,基本上沒有在服務部署環節遭遇太多的困難,而且最後三支隊伍都比較順利的將產品打磨成型並交由評委體驗,並獲得一金一銅的好成績。
由此可見,雲開發模式確實比傳統開發模式更加優越,包括降低了後端運維的成本與門檻,同時幫助產品更快的實現上線與迭代,能夠最大程度上減輕固有的技術短板與缺陷對於開發實踐的窒礙,助力所有優質的開發創意能夠以更加輕便簡約的方式落地呈現。
正是從這次帶隊參賽的經歷中,我體會到未來小程式的人才培養重點會放在平民化方面,意即持續釋放更多能力介面,不斷簡化開發流程與服務成本,將小程式的開發門檻逐漸降低到入門程式語言也可以 HOLD 住的程度,讓任何層次的開發者都能快速上手,而一旦這種平民化的開發生態得以建立,小程式生態內勢必會形成一種薪火相傳、吐故納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同時我也希望後續可以通過自身的技術實踐讓上述小程式開發平民化的願景早日實現!
頭圖及文中素材均由掘金方面提供
責任編輯:早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