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如何二次驅動雲端計算
時至今日,阿里雲的三駕馬車已然清晰。

雲端計算業務的誕生與淘寶的特質有關,與電商伴生的是各種促銷活動,雙 11 等促銷活動期間,大量消費者擠入淘寶,開始搶購,而活動一結束,他們的購物慾又降低到日常水準。這對平臺的計算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大促前需快速擴容,大促後再撤掉資源。想也知道,這麼一來必然導致成本的大幅增加。
成本最低的方案就是將計算放在雲端,各企業按需使用計算機資源,並共同承擔成本。基於這一考量,阿里巴巴在 2008 年制定了雲端計算戰略,並確定進行技術轉型,從傳統IT架構轉向網際網路架構。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人對阿里雲的定位都是國內最大的IaaS提供商,直到 2016 年人工智慧市場的爆發。實際上早在一年以前,阿里巴巴就聯合富士康以 145 億日元戰略投資了軟銀旗下的機器人公司SBRH,但當時那還與阿里雲關係不大。
2015 年阿里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動作有幾個,釋出阿里小蜜,這一人工智慧客服是在電商業務體系內的;支付寶釋出9. 0 版本,整合阿里的智慧客服,看起來同樣與阿里雲不發生任何聯絡。阿里雲真正接過人工智慧的接力棒,是在 2016 年,那一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發言道,“擁有了資料的積累,機器將替代人類的智商,我們判斷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到來。“
由人工智慧推進到物聯網則花了兩年時間, 2018 年 3 月,胡曉明在深圳宣佈:阿里巴巴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物聯網戰略與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業務板塊混合推進。從人工智慧邁步至物聯網,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就好比氣態水在高壓強下必然會凝聚為液態一樣。
物聯網體系內的各類感測器,負責資訊的採集,相當於將現實世界數字化,哺以人工智慧充足的原始素材。
於是阿里雲有了城市大腦,它是ET大腦的重要板塊,通過擁堵指數測算、訊號燈效率優化、主動報警等服務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拆解一下,攝像頭、訊號燈等組成了物聯網,城市大腦本身是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由阿里雲提供。於是阿里雲有了達爾文計劃,即通過一系列的包括平臺、晶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
意即阿里雲可以直接交付給企業成熟的物聯網服務,雲端計算之後,物聯網也成為了能單獨輸出的業務。
於是阿里雲有了新制造,這是馬雲著重提的概念,旨在通過新技術完成製造業升級,落地柔性供應鏈,實現按需定製。
阿里雲的ET工業大腦早已在製造業中發揮價值,它的屬性是人工智慧,馬雲顯然還要在新制造這塊深挖,加入更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並擴充套件至細分應用領域。
城市大腦

城市大腦的第一次現身,是在 2016 年的雲棲大會上,也就是阿里雲接棒人工智慧的第一年。它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利用城市資料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域性分析,並優化交通效率。
城市大腦已經進入實際應用領域,並能實現110、 120 等特種車輛優先排程,它們上路時,紅綠燈會智慧調整為通行模式。
城市大腦的管轄範圍擴大了 28 倍。
杭州主城限行區域全部接入大腦,此外還有餘杭區臨平、未來科技城兩個試點區域及蕭山城區,總計 420 平方公里,相當於 65 個西湖。
優化訊號燈路口 1300 個,覆蓋杭州四分之一路口,同時還接入了視訊 4500 路。
車路協同
車路協同則是釋出的新概念,核心是在打造自動駕駛體系時,由車向路延展,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全新的“智慧高速公路”。這一戰略將由AliOS聯合阿里雲、達摩院、高德、支付寶、千尋位置、斑馬網路等共同完成。
戰略執行上將從雲控平臺、智慧感知基站、協同計算系統三個層面推進。路側使用達摩院感知基站技術,車的感知與協同計算由AliOS構建,雲控平臺扮演雲端大腦的角色。
此前,阿里雲已經與浙江省交通運輸廳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智慧高速公路建設。
按照阿里巴巴的構想,智慧高速公路將全面支援普通功能車、網際網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賦予駕駛者以“千里眼”和“順風耳”。
路會告訴車“我看到了什麼”,車會告訴路“我經歷了什麼”,大腦則在雲端運籌帷幄,人-車-路-雲全面協同。即便是高速路上 500 米外的一個小坑,你的車也能提前“看到”。
究竟為何要把“路”納入智慧體系?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進行了解釋。
從安全性角度考慮,即便在一輛車上裝滿感測器,受限於車子的高度,它仍然會存在盲區;此外,感知雷達的精度範圍只有幾十米,車速較高的情況下有追尾風險。
而一旦採用,它可以把自己的視野分享給車,即便車上沒有攝像頭,它也能預判每條路的實時路況。
目前,阿里無人車已應用了車路協同技術,並在杭州的開放路段進行了多次測試。在此前進行的多次對比路測中,設定了可移動假人從障礙物後突然出現的場景,在不開啟道路協同的情況下,緊急避讓全部失靈,在開啟後緊急避讓或停車全部成功。
達爾文計劃
達爾文計劃的目的,是為企業降低物聯網研發成本。阿里雲將通過一系列的包括平臺、晶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提供底層基礎服務。
為此,阿里雲與諸多夥伴合作推進。
與ASR公司合作推出業內最小尺寸LoRa晶片。同時與廣電系達成物聯網深度合作,依託頻譜資源、物聯網全鏈路資源,快速、低成本地搭建物聯網路。
阿里雲首席智聯網科學家丁險峰在主論壇上進行了物聯網能力展示,他關閉了展區內所有物聯網閘道器,資料大屏上的幾十種資料瞬間暗了下來。這次展示是物聯網基礎設施的一次具象化表現,背後體現的則是阿里雲物聯網技術的成熟,也是阿里雲將物聯網作為戰略重心發展的實踐行為。
飛天2.0
阿里雲公佈了面向萬物智慧的新一代雲端計算作業系統——飛天2.0,可滿足百億級裝置的計算需求,覆蓋從物聯網場景隨時啟動的輕計算到超級計算的能力,這也是阿里雲史上最大的一次技術升級。全新一代的飛天2. 0 擁有更強健的技術設施,包括從秒級啟動ECI到雲上超算叢集的全場景覆蓋,雲邊端一體的協同計算和AI能力,全球可達的網路和對IPv6 的全面支援,可讓萬物能隨時隨地被連線、計算、智慧化。
“飛天2. 0 支撐了阿里雲遍佈全球的基礎設施,針對億萬個端進行廣泛適配,可覆蓋最後一公里的計算。”阿里雲產品總監何雲飛表示:“計算是心臟,AI是大腦,IoT是神經網路,這是我們對萬物智慧時代的構想,也是飛天2. 0 的設計理念。”在物聯網這個新賽道上,飛天2. 0 具備更強的連線能力,相容市面上90%物聯網通訊方案。
新制造

相比於以上種種業務釋出,馬雲所說的新制造更偏向於“行動綱領”,這將是阿里雲未來數年的戰略前進方向。馬雲表示,中國90%以上的機器裝置都沒有相互連線,只是一個個孤立的載體。如果把製造業所有的機器裝置、所有生產線的資料全部打通、智慧化,將徹底變革經濟發展方式。
新制造從根本上顛覆了價值創造的模式。
以前是製造者主導,未來是消費者主導。製造者主導的時候,是大企業得益,消費者主導的時候,是有技術有創新的中小企業獲益。
新制造不是大企業的獨家專利,要成為小企業的制勝法寶。在這一綱領下,阿里雲實際上已經有了具體落地的產品,如飛象工業物聯網平臺和ET工業大腦。在馬雲揮出“新制造”大旗前,阿里雲實際上早已開始默默佈局,而在之後的數年內,新制造也將會是阿里巴巴的戰略側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