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蘋果剛落幕的寧靜革命,百日內頻頻走人換位,蘋果真亂了?
近日手機行業相當熱鬧,三星、華為先後推出了讓人驚豔的可摺疊屏手機,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上也有滿滿的 5G 手機亮相,由於全球智慧手機的成長已經停滯,如何帶動下一波購機高峰,目前看來,5G 手機、可摺疊屏手機、超強攝像、AI 融入應用及服務,是手機公司現階段手上可打的牌,正當手機廠在巴塞羅那大放異彩時,在世界另一端,外界鮮少注意到,有一場寧靜的革命在蘋果公司中發生。
今年 1 月初,蘋果執行長庫克意外宣佈調降財測,震撼了整個產業界,蘋果神話破滅的說法就從未消停過,面對 iPhone 盛世終結的蘋果該何去何從,庫克火速給了答案:展開高管人事調整。蘋果內部在短短約 100天 裡至少祭出了 9 樁重要的高管職務調動、專案調整及收購案,DT 君從這些佈局來看蘋果背後的盤算,分析 iPhone、機器學習、新服務包括健康醫療、流媒體娛樂,將是其接下來 10 年的關鍵專案。
DT 君以下整理近 3 個月蘋果的高管調整

整理:深科技 DeepTech

整理:深科技 DeepTech
此次可說是給了蘋果公司一記重拳,原因在於蘋果一直以來是業界的資優生,財測鮮少失準過,上一次調降財測是在 2002 年,距今 17 年,但真正令市場及行業意外的不是數字,而是暴露了蘋果公司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對於洞察市場變化失去了敏感度,包括顧客喜好、低估對手的進步速度、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力。

圖:iPhone 銷售在中國遭遇嚴重挫折(圖片來源:蘋果)
先防止 iPhone 市佔流失,才有活路
過去幾年在零售業務部門主管 Angela Ahrendts 的加入下,可以明顯感受到 iPhone 售價不斷攀升,iPhone 平均單價(ASP)從 2014 年的 561 美元到現在的 793 美元,但最近兩三年面對中國手機品牌的強力崛起,不只是靠價格吸引人,在規格、產品效能上也有很大的進步,導致 iPhone 銷售動能銳減。
儘管如此,未來手機仍會是消費者生活的中心,而且 iPhone 是目前貢獻整家蘋果公司營收將近 6 成的重要產品,蘋果若要維持手機三霸主的地位,已體認到一味拉高 iPhone 單價的策略已經不可行,必須讓外界感受那個有創新力的蘋果回來了,因此在此時展開組織人事異動,是先止血的第一步。

圖:新任 Apple 零售業務兼人力高階副總裁 Deirdre O’Brien(左一)(圖片來源:蘋果)
機器學習強化軟硬體
在此波的人事風暴中,外界或許都會關注到 Angela Ahrendts 即將卸任,但還有一個角色值得留意:John Giannandrea 升官,從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戰略負責人,被提升為高階副總裁,並且進入公司管理團隊之中。
人工智慧將是影響科技行業板塊洗牌的關鍵技術,儘管蘋果自研了 NPU,iPhone 率先推出了 Face ID、人臉識別,雖然是比其他手機廠領先,但對比谷歌、亞馬遜這類對手仍沒有太大的優勢,拔擢 John Giannandrea 成為第 17 位領導小組成員,企圖很明顯,就是提高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戰略地位,之後又收購了 PullString 語音互動初創公司(不要忘記,Siri 也是蘋果在 2010 年收購來的)。AI 是一個基礎且核心技術,可為各種軟硬體賦能,舉例來說 iPhone、HomePod、ECG 心臟量測 APP、甚至是未來的 AirPods 耳機都融入機器學習。
新機會:健康醫療與流媒體
除了硬軟體之外,服務一直是蘋果得以領先其他公司的優勢,也是該公司目前成長最快的一項業務,但自音樂、App Store、iCloud 之外,蘋果一直沒有太多突破的服務,目前看來,蘋果要押寶的有兩個,一是健康保健、進而延伸到醫療保險,Apple Watch 自從推出 ECG APP 之後,蘋果的健康服務鏈終於成形,除與醫院合作,也拿下不少保險公司的合作案,行業內更屢傳蘋果也準備讓 AirPods 具備生物量測功能,如量體溫,以及發展成助聽器,這些都是在為健康醫療業務佈局。
二是流媒體,外國投資機構最早在 2012 年就曾表示,蘋果應該要收購 Netflix,以提升作為視訊內容創造者的地位,日前,華爾街證券公司 Wedbush Securities 分析師 Dan Ives 更預言,“蘋果需要在內容服務上大力推進,如果要這樣做,2019 年就會是蘋果進行重大收購的一年。”
但目前看來,雙方聯姻的機率不高,目前 Netflix 市值大約在 1570 億美元,根據上季財報,蘋果手上現金則有接近 2450 億美元,以合理的溢價來推算,交易價可能落在 1900~1950 億美元之間,儘管蘋果有足夠財力,但對方願不願意嫁入豪門那就是另一回事。其他被點名蘋果可能收購的物件還有洛杉磯的流媒體平臺 Hulu。
蘋果已經有 Apple TV 硬體,也已經自創了一些內容,但如果想要成為一名認真的玩家,必須對原創內容平臺有更多的投資,因此,蘋果最近更從索尼、迪士尼挖角不少人,以打造更多的原創內容,師法 HBO、Netflix、Facebook,這部分蘋果倒是有不錯的機會,目前看來,內容服務的策略也獲得華爾街的認同。投資機構摩根士丹利就在報告中指出,若蘋果公司在今年成功推出 “媒體捆綁訂閱”(Media Bundle)服務,該公司將獲得顯注的增長,有望再次突破萬億美元的市值。
搖搖欲墜的專案:自動駕駛、AR 硬體
相較於健康醫療和流媒體這兩個比較有勝算的領域,蘋果有一些新專案卻發展的很尷尬,一是自動駕駛的 Project Titan,自動駕駛是一個高度競爭的新興領域,不久前 Project Titan 卻大舉裁員 200 多人,有些人則被調到機器學習部門,可以看出蘋果正在削減投入的資源,既然砍了這麼多人力,是否還有能力跟心力專注來研發自動駕駛,倒是很令人懷疑。
另一個也還看不出發展好壞的就是 AR 硬體,今年 1 月前蘋果 AR 硬體產品專案負責人、也是 HoloLens 聯合發明人的 Avi Bar-Zeev 低調離職,一直以來,行業就傳出蘋果 AR 眼鏡或 AR 頭顯的發展不順遂,因為技術難度太高,2020 年才有可能問世,此時專案負責人又離職,也為這個新產品的未來帶來高度不確定性。
對於蘋果此波的內部組織重組,風險投資機構 Loup Ventures 蘋果分析師和管理合夥人 Gene Munster 倒是給予正面看法,他認為“這是該公司試圖為未來十年發展找到正確配方的一個訊號”,“技術不斷髮展,他們需要繼續調整結構,以確保處於正確的曲線上”。
在過去幾年,蘋果或許不像大到動作反應遲緩的恐龍,但卻像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傲嬌公主,忽視競爭對手、消費者的改變,就像喬布斯(Steve Jobs)仍然陰魂不散的,用他最著名的“現實扭曲力場”邏輯繼續影響著蘋果的運作決策,堅信所有事情都會按照自己設想的形式發展。
但科技界永遠不缺從神壇跌落的故事,而人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但歷史從不會忘記回頭教訓人。
或許蘋果內部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這次已經被慘淡的 iPhone 銷量好好教訓了一頓,這一頓教訓的出手看來似乎很重,但對於仍然還站在世界之巔的蘋果而言,可能也只是有些搖晃,但不論如何,蘋果確實不只是意識到問題,也開始動手解決問題,此次看似寧靜的大規模人事調整,能否作為重新擦亮光環的第一步,2019、2020 年將是重要的觀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