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寶寶:親子版「QQ空間」起步,坐擁1億家庭使用者,創業公司如何繞開流量焦慮?

撰稿 | 劉惜墨
自帶流量的產品,是無數網際網路創業者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PC時代,流量僅掌握在少數幾個門戶巨頭手裡;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在經歷了巨頭更迭和流量爭奪之後,流量紅利也逐漸消失殆盡。
新生的創業公司,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據悉,線上教育當前的單個使用者獲客成本早就突破4000元;傳統家裝行業營銷獲客成本高達35%,遠高於企業利潤;醫美行業也因獲客成本過高,難以支撐其擴張。
擁有自己的流量池,是創業公司夢寐以求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新生巨頭拼多多,憑藉社交裂變,僅用3年多時間就成為了市值322億美元的電商平臺。但這畢竟是個案,大多數創業公司依然得花重金買流量續命。
但親寶寶是個例外。這個上線於2013年的移動網際網路平臺,致力於為0-6歲家庭提供育兒服務。憑藉私密家庭相簿這一功能的單點突破,親寶寶聚集了超過一億的家庭使用者,日活躍使用者達到700多萬。
與大多數創業公司不同,親寶寶擁有自己的流量池,且通過後續產品和服務,讓流量迴圈再生,最終實現了商業閉環。親寶寶App上線6年來,始終保持著40%以上的年增長率。
但公司創始人兼CEO馮培華卻說,「我們是家慢公司。」
1-0-6歲的私密相簿-
創業前,馮培華是美國虹軟中國區產品副總裁,在該公司工作了十幾年。
虹軟是計算攝影技術和解決方案供應商,也是視覺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企業之一。「比如一款手機,雖然已經裝上了攝像頭,但還需要一套對應的視覺解決方案,使得照片更好看、更容易儲存和管理等。」
「那時,我們天天研究使用者的拍照行為。」馮培華解釋說,他們研究了使用者拍照的各個細分場景,除了需要美顏的人像自拍,還有一個場景就是記錄,比如家庭出去旅遊場景的分享需要、給孩子拍照的記錄需要等等。
當時,他孩子六歲,周圍還有很多剛生完孩子的朋友。慢慢地,馮培華髮現了一個剛需——自己和朋友們每天都會給孩子拍很多照片,其中一部分會分享到朋友圈(但也不能天天發),大多數會存在一張張儲存卡中,很容易丟失,也不方便檢視和分享。
他決定打造一款App,專注於0-6歲家庭的私密相簿,類似QQ空間。馮培華與幾位之前的老部下一起,在自家公寓裡開始了第一代產品研發。

▲親寶寶創始人兼CEO 馮培華
「第一個版本就是我們幾個理工男一起倒騰出來的。」親寶寶CTO炎芳回憶說。2013年1月,親寶寶在各大應用商店上線,當時各大應用商店缺內容,親寶寶沒做任何推廣,就收穫了第一批客戶,趕上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第一波流量紅利。
在他看來,馮培華是一個「有產品潔癖的理工男」,而這一特點在親寶寶的創立過程中極其明顯,「他有兩條產品邏輯,首先是使用者第一,其次是做減法。」
開啟親寶寶App,在「我的」一級頁面最中間位置,就是使用者反饋。這是親寶寶產品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讓使用者隨時表達自己的意見。
親寶寶產品總監小宇告訴新經濟100人,馮培華對邏輯極度推崇,對美感有高要求,早年經常一言不合說哭同事。
「最初,老馮給寶寶這個介面起名叫寶寶列表,後來有個使用者就在後臺留言,自己寶寶不想被陳列著,第二天那個介面名稱就改成了寶寶。
還有一次,一個浙江嘉興的使用者留言說親寶寶上的視訊看不了,線上怎麼折騰都解決不了,他就派工程師去使用者家裡排查問題,最後發現是使用者WIFI被劫持了。」
馮培華認為,產品高品質是親寶寶吸引使用者的基礎,也是公司未來想象力的根基。時至今日,他依然親自把關每個涉及到上線的功能和設計。
創業至今,親寶寶整個產品形態幾乎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幾十人的產品團隊又每天都在做深度的產品優化。
「如果現有產品還有不完善的地方,親寶寶絕對不會開發新的產品線。」小宇告訴新經濟100人,親寶寶曾為了檔案上傳效能再提升20%-30%,專門開發了一套新的技術。「很多網際網路產品是扒程式碼、抄技術,但我們在紮紮實實做產品。」
「蘋果和其他手機都是手機,但你使用時就是能覺察出不同。」馮培華表示,產品間的不同是在點滴之處。「好用,使用者是能感受到的。為了不傷害使用者體驗,親寶寶App上線前4年,我們沒做一分錢的商業化,就是單純做好一項功能、一款工具。」
2-從工具到平臺-
張曉麗(化名)是2個孩子的媽媽,也是親寶寶的使用者。
張曉麗知道親寶寶是親戚推薦,當時親戚把自家孩子在親寶寶上的私密相簿分享給了張曉麗,每次親戚更新照片,她就能收到訊息。
沒過幾天,張曉麗就開始把3歲半女兒和7個月大的兒子的所有照片和視訊都翻了出來,然後儲存在親寶寶空間裡。
如今,張曉麗幾乎每天都會開啟親寶寶App,上傳孩子的照片和視訊。
她說:「親寶寶最大的優點是,傳得特別快,幾十張照片,好幾個視訊,一轉眼就全都傳上去了,而且會自動按照拍照的時間而不是上傳時間自動排序。」
對於喜歡給孩子拍照,又不想每次都發到朋友圈晒娃擾民的張曉麗來說,親寶寶就像家庭相簿一樣,不僅可以隨時隨地把孩子的美好記錄下來,還是給長大後孩子的禮物。
類似張曉麗這樣的使用者,還有很多。在她們的口碑傳播下,從上線到2014年年底,親寶寶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收穫了100萬用戶,日活躍使用者數超過10萬。但是,那時大部分使用者都只把親寶寶作為儲存相簿,使用者停留時間不長。
馮培華把目光轉向了另一個使用者痛點——育兒。
他發現,親寶寶大多數使用者為新手爸媽,缺乏育兒經驗,內容對他們而言是剛需。而且,大多數家庭都會請上一代人來照顧孩子,兩代之間育兒觀念差異很大,引發很多家庭矛盾。
2014年,親寶寶嘗試引入育兒內容,這是親寶寶從工具向平臺進化的關鍵一步。馮培華坦言,在相簿空間與育兒內容的融合方面,親寶寶摸索了很長時間。
「當時大多數育兒內容產品,都是用技術爬來的,好壞參半、良莠不齊。使用者分不清重點,很容易被不科學內容誤導。」馮培華回憶說,最初沒有內容團隊時,親寶寶每天只發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轉載自優質平臺,同時也要核實文章中內容的科學性。
2015年,親寶寶招募了十多人的專業團隊,構建親寶寶底層育兒知識體系,團隊知識背景涵蓋了早教、營養學、心理學、臨床醫學等多個專業,用2年多時間對育兒知識進行分齡,並將相應知識點總結成使用者可以讀懂的文章。
2018年,針對使用者們更愛看短視訊的特點,親寶寶把育兒核心知識拍成視訊。同年,又在底層育兒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大資料發力個性化育兒。
如今,開啟親寶寶App,使用者每天都會收到一個任務清單。比如在孩子要學爬的時候,應該怎麼做爬訓練,在語言敏感期,怎麼訓練他的語言發育等等。
「當孩子父母沒有時間時,還可以讓爺爺奶奶等長輩,將親子任務完成。這樣不但普及了育兒知識,也讓整個家庭形成了統一的科學育兒觀念,促進了家庭和諧。」小宇告訴新經濟100人,親寶寶的目標是與使用者產生實質性連結,類似於私人育兒教練和助手的形式,告訴家長孩子接下來要怎麼發育,怎麼培養。
但這是個極富挑戰性的工作,因為現實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一些孩子8個月就已經會爬了,但還有很多不會爬,這時候,如果推送爬類知識,反而增加父母的焦慮。即使同樣8個月大的孩子,每個家庭推送的知識也應該是不同的。
如何精準地預測孩子的成長,需要採集更多的資料,也需要與家庭發生更多的互動。親寶寶在內容方面的持續進化,註定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但恰恰是這種「慢」與「重」,在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的同時,也為親寶寶的商業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3-沉澱家庭關係-
「親寶寶最大的差異化是,平臺上沉澱的是一個個家庭圖譜,這是其它平臺很難做到的。」馮培華對這一點很是驕傲,也因此意識到所肩負的責任。
2019年1月,馮培華一票否決了運營部同事準備了一個多月的品牌傳播方案,原因是可能涉及到窺探使用者隱私。這是一個能將使用者一年內使用瞬間進行總結分析的產品,需要使用者授權,後臺才能自動生成。
他強調說,親寶寶運營的出發點是儘量不打擾使用者,每天親寶寶主動推送給使用者的訊息控制在1-2條。此外,在很多社群通過引入婆媳矛盾、老公出軌等話題來提升使用者黏性時,親寶寶堅決抵制這種行為,堅持圍繞科學育兒來生產內容。
目前,親寶寶使用者結構中寶媽超過一半,寶爸則佔兩成,剩下來自其它親戚。寶媽成為平臺使用者,會被引導加入其它家庭成員,從而動態分享寶寶的照片視訊。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明確的標籤,比如爸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
「親寶寶使用者增長包括拉新和加親兩大途徑。大部分來源於加親,部分是拉新。」親寶寶COO Charles告訴新經濟100人,因為使用者本身有很強的加親意願,寶媽很可能介紹自己備孕期的親戚或者閨蜜進入到親寶寶,如今親寶寶使用者週期已提前至孕期。
在親寶寶上,甚至分隔兩地的親人因此連線。「有的祖輩一天要登陸平臺十幾次,甚至哪天兒子兒媳不傳照片,就打電話罵過去了。」
基於整個家庭成員牽連,親寶寶在商業化探索上,更加多元。
比如親寶寶上純商業功能的廣告業務,與一般的母嬰平臺就不同,廣告主不僅包含母嬰產品、還有汽車、房產等涉及到家庭綜合決策的業務。
親寶寶銷售負責人沈憶告訴新經濟100人:「為了避免打擾使用者,親寶寶不做DSP廣告,對於廣告主的要求也比較嚴格:必須是行業內頭部品牌,且品牌歷史沒有問題。對於醫藥類廣告會特別謹慎,曾經上線過1個藥物品牌廣告,但理念不合,退錢下線了。」
2017年,親寶寶最早一批使用者已經開始上小學,還有一批使用者孩子開始上幼兒園,這些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拍照、拍視訊的頻率逐漸變低,使用者活躍度也隨之下降。
為改變這一局面。親寶寶嘗試走B2B道路,將親寶寶推廣到幼兒園,提升3-6歲使用者黏性。然而讓親寶寶沒有預料的是:推廣到幼兒園所需的線下能力要遠超他們的想象,不到1年後,該專案被徹底放棄。
代替走進幼兒園專案的,是親寶寶發掘的另一大金礦——早教。
因為大部分寶媽寶爸都是新手,育兒過程中每天都在經歷新的挑戰。針對2.5-6歲孩子父母,親寶寶決定推出家庭教育課程。
做重才能把控品質,該款早教專案,從理念梳理,師資招募、課程開發、教具生產等全部由親寶寶獨立完成。
據小宇透露,預計整個專案開發週期在1年左右,屆時課程以線上為主,同時配合線下教具使用。
在她看來,早教業務不僅是為了親寶寶的商業化探索,更重要的是能延長使用者生命週期。
4-從電商平臺到自有品牌-
在商業化探索中,親寶寶也摸過很多坑,走過彎路。 2017年,上線4年多的親寶寶開始嘗試商業化,發力電商業務。一年多後,過億營業額的POP平臺式電商被戰略性放棄,這是創始人馮培華再三考慮後做出的決定。
「沒有垂直電商平臺這一說法。」經過近2年的嘗試,馮培華得此結論:一定是大平臺把所有流量切走了,而且他們獲取流量的成本極低。說白了,這是一個品牌認知的重新構建,如今,所有人都知道淘寶、天貓、京東,誰還會去關注一個新的垂直電商平臺。
平臺式電商模式時,親寶寶嘗試為使用者引入其他平臺的產品,由於是母嬰品類,使用者對品質要求格外高,產品真假、物流、售後服務等被使用者吐槽和投訴。

▲親寶寶產品圖
親寶寶內部協商多次後認為:親寶寶最主要的資產是使用者,與其讓電商平臺消耗品牌,損害親寶寶在使用者心中形象,還不如自建母嬰品牌,做重,深入到供應鏈裡把控好品質,滿足使用者需求。
「切掉平臺後,瞬間每月千萬的流水一毛都不剩了。」小宇回憶時依然唏噓。但對親寶寶來說,此時猶如甩掉包袱的選手,輕裝上陣,轉到親寶優品這一自有品牌的賽道。
找到做自有品牌的合適人才,成為馮培華最頭痛的事兒。
「短短一年,電商就換了四五個負責人。」馮培華表示,時間寶貴,一個人最多幹3個月就能瞭解可否勝任。理性思維極強的他會快狠準地出手,淘汰尋找新的人才。
現在的親寶優品負責人娜娜,曾在夢芭莎、天貓代運營工作過多年,有十年電商供應鏈和線上零售端的實戰和管理經驗,服務過服裝和母嬰兩大品類。
「我們對SKU的控制非常謹慎,親寶優品的初心是:基於寶寶每個成長髮育階段的關鍵點,開發真正適合寶寶的產品。每一款單品都自帶流量和口碑,從而形成高復購。事實上,我們每天的復購率都超過40%。」 娜娜語速極快,眼睛透著光,彷彿全身都散發著能量。
親寶優品選品時,主要考慮幾個維度:
○ 剛需程度。親寶優品團隊會根據目標使用者列產品清單,然後根據其他電商TOP500- TOP800 產品進行打分,由親寶寶專業育兒團隊進行科學評估和把關,最終確認頭部的剛需產品。
○ 品牌溢價是否明顯。親寶優品會避免擠進品牌優勢明顯的賽道,比如奶粉。目前團隊主要發力沒有壟斷性品牌的母嬰產品,並藉助新國貨興起、80後90後對中國製造信心更強的趨勢加快佈局。
○ 價格是否有優勢。親寶優品產品定位強調高性價比,比如親寶優品的暢銷品紙尿褲,對標的是國內外單包150-199元的高階紙尿褲,但親寶優品單包會員售價僅88元,比如M號單片僅1.6元、優惠了一半甚至更多。
○ 品質安全可保證。親寶優品的供應商必須是國內外知名品牌排名前三的代工廠。娜娜介紹,全世界母嬰好產品90%以上都是中國製造,消費者購買的很多國外品牌其實也多是MADE IN CHINA。目前每款產品的頭部供應商屈指可數,找到不難,但由於第一年量還未完全爆發,親寶優品目前還沒拿到賬期,基本都是現款。
○ 調性和設計感統一。在代工廠加工時,親寶優品會對產品進行區域性改造,比如顏色、花紋等,保持統一調性。
2018年,親寶優品開發了近100多款SPU,銷售額最高的是紙尿褲和清潔溼巾等品類。全年銷售額近1億元,復購率達到46%。
阿里巴巴的菜鳥承擔親寶優品的倉配服務,由於親寶優品的週轉天數達到了35天,菜鳥有一定的倉儲免租期支援。 娜娜解釋:親寶優品新品開發出來首先最小量測試,一旦發現銷量不好,馬上進行處理,售完不補,以此保證週轉天數縮短,防止資金佔用。
親寶優品目前仍處於開發中,尚不成熟。因此,頁面被放置在親寶寶App的二級目錄內,與社群並列,尚未全面開放。
在2019年規劃裡,親寶優品打算再新增3-4個倉,實現全國30%-40%地區次日達。品類規劃方面,除了比較成熟的紙尿褲清潔用品,親寶優品接下來將著重開發童裝、媽媽護膚等產品。
做重,讓每個業務都成為流量池拉新留存的活水,是親寶寶打造持久生態的方法論。
20多年前的炎夏,農村少年馮培華剛結束高考,意外獲得一本程式設計書,那個假期,他如獲至寶,如飢似渴地讀完了。
「我那時就覺得程式碼真是奇妙,可以表達一切。」馮培華回憶起這段深刻影響他的經歷時,嘴角不覺上揚。
如今,作為CEO的馮培華還在嚴格把控產品,甚至偶爾還會敲段程式碼。他說,他想讓親寶寶這個產品,陪伴中國每一個孩子成長,未來擴充套件到東南亞、非洲甚至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