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行業研報
金融科技行業概述
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和血液,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隨著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深入應用,科技對於金融的作用不斷強化,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1、 金融科技的概念
金融科技,是指通過利用各類科技手段創新傳統金融行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效率並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指由大資料、區塊鏈、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和新產品服務等。
2、 金融科技的作用
金融科技(FinTech)對於金融行業的重塑作用,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1)運營思維的轉變。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深入發展,金融機構從傳統使用者思維轉換為流量思維。之前,金融機構的服務物件包括個人使用者、企業使用者、政府使用者和機構使用者四大類別,率先設計金融產品或者衍生品,然後按照使用者型別進行產品推廣服務。金融科技時代,網際網路思維的“拉新促活留存轉化”,成為使用者運營法則。金融機構的工作重點,變成了增量使用者的拓展與活躍、存量使用者的使用者畫像與使用者行為的分析;金融產品的設計,經過深入的使用者研究、廣泛的市場調研、應用場景和大資料分析,然後按照使用者需求的進行設計與精準推送,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因此,資料流、資訊流成為未來銀行的生命線。誰得到了場景、誰得到了資料,誰掌握了金融科技,誰將佔據金融行業發展的最有利地勢。
(2)屬性思維的轉變。網際網路行業的深度發展,全行業呈現OTT傾向,傳統服務機構屬性發生了躍遷,逐漸成為流量分發的源頭,網際網路產品成為流量分發的重要管道。就像電信運營商成為電信流量批銷的源頭,手機APP和虛擬運營商成為流量分發的管道。金融科技時代,銀行機構逐漸成為資金流量的源頭,第三方支付成為資金流量分發的管道。
(3)渠道思維的轉變。以前,金融機構的主要營銷渠道是營業廳機構,使用者主動上門辦理業務。金融科技時代,手機APP成為銀行機構進行客戶獲取、產品營銷和業務拓展的核心渠道,做到“獲客要精準、產品要精緻、服務要精良、管理要精益”。
3、 金融科技發展歷程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高速發展、金融行業日益繁榮、居民收入提高釋放資產管理需求,傳統金融服務供給相對不足。因此,在“政策環境鼓勵發展、經濟環境提供市場、技術環境支撐發展”多重因素的疊加作用下,我國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主要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CBinsights、平安證券研究所
4、 金融科技的關鍵技術
金融科技的關鍵技術,包括網際網路技術(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分散式技術(區塊鏈、雲端計算)、安全技術(生物識別技術)等。

資料來源:CBinsights、平安證券研究所
金融科技的發展背景
2017-2018年,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度等多國監管機構基於本土金融科技發展特點,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條例。總體來看,各國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態度較為積極。
2018年11月,北京金融監管局公佈《北京市促進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8年-2022年)》,鋪開了一張北京地區金融科技的地圖。根據《規劃》目標,北京力爭到2022年底,湧現5-10家國際知名的金融科技領軍企業,形成監管科技、智慧金融等3-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叢集,在金融服務、安全監管、生活服務和城市治理等領域開展10-15個金融科技重大示範應用專案
在國家層面積極的推動下,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資規模創新高。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資額達166億美元,融資事件1128例。

2017年,KPMG聯合釋出的《2017 Fintech 100報告》中Fintech 100 數量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為第一梯隊,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

在新技術與金融深度融合下,金融科技的發展提高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提高普通投資者對金融服務的易得性。隨著巨集觀政策對金融科技的積極扶植,未來科技的發展將為金融產業賦予更大發展動能。
大資料風控
1、 行業概況
金融行業的本質,是風險管理與有效經營,風險控制在金融行業發展的過程尤為重要,成為金融機構的戰略核心。大資料風控作為傳統風控機制的重要補充,充分利用使用者行為資料實施風控,實現風控模型資料輸入的緯度豐富和資料的關聯性分析。
大資料風控是金融機構信貸的重要標尺,信貸的核心是流量、風控和資金。風險識別與控制既是金融業運營的核心,也是大資料在國內外金融領域最主要的應用部分。

資料來源:民生證券研究所
根據FICO Report 2015,大資料在國際銀行業中的主要應用,16%用於風險建模,10%用於風險評估,前者對應金融反欺詐需求,後者對應徵信需求,二者合計佔比達26%,超過大資料在投資組合中的應用比例(18%)、客戶行為分析(15%)、運營績效(12%)。大資料風控的主要目的在於身份驗證、欺詐意願評估和還款能力評估。
從國內金融機構應用大資料的情況看,主要將大資料應用在客戶畫像領域,包括風險管控、運營優化、業務創新、優化營銷策略等。獲取資料之後,控制反欺詐和信用風險最重要的資料演算法、建模問題,從而輸出授信額度和風險評價、利率和借款期限,這是各家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2、 行業圖譜
中國市場,大資料風控領域的主要廠商,包括網際網路公司、徵信公司、科創公司和IT機構,主要的行業切口包括資料、使用者和技術三個維度。美國金融市場比較成熟,主要廠商可以從資料和技術兩個維度進入市場。

3、 投融資活動
國內知名的創投資料服務商IT桔子統計的資料顯示:2018年11月,大資料風控領域發生投融資活動2起。

資料來源:IT桔子
智慧投顧
01、 行業概況
智慧投顧,又稱機器人理財,其核心是在資料沉澱積累與演算法模型不斷優化的基礎上,根據個人投資者提供的風險承受水平、收益目標以及風格偏好等要求,運用一系列智慧演算法及投資組合優化等理論模型,為使用者提供最終的投資參考,並對市場的動態對資產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議。
智慧投顧作為中國未來“科技+金融”的投資主線和未來方向,有三類因素驅動其快速發展:其一、居民端陡增的理財需求;其二、政策端的大力扶持鼓勵,人工智慧產業規劃釋出;三、傳統財富管理服務的日益式微。
02、 政策規範
2018年,中國監管層正式出臺《資管新規》,監管層首次將智慧投顧納入監管範圍。《資產新規》強調智慧投顧需獲牌照資質,對行業影響最為深刻。取得投資顧問資質的機構在具備相應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開展投資顧問業務,非金融機構不得藉助智慧投資顧問超範圍經營或變相開展資管業務。金融機構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開展資管業務,不得誇大宣傳或誤導投資者,應當報備模型主要引數及資產配置主要邏輯,明晰交易流程,強化留痕管理,避免演算法同質化,因演算法模型缺陷或資訊系統異常引發羊群效應時,應當強制人工介入。智慧投顧行業加強監管,業務開展逐步有跡可循。
03、 行業圖譜
智慧投顧行業蓬勃發展,眾多機構蜂擁搶灘,行業野蠻生長。既有傳統金融機構轉型搭建平臺,也有新型創業公司來搶分蛋糕。

04、 市場規模
從全球來看,智慧投顧市場潛力巨大。據國外知名銀行業諮詢機構My Private Banking 預測,2020年全球智慧投顧資產管理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
徵信市場
1、 行業概況
徵信是指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個人或者企業建立信用檔案,依法採集和客觀記錄其信用資訊,並且以對外提供信用服務的經濟活動。
目前,徵信體系主要分為個人徵信與企業徵信系統。國內徵信行業的服務鏈條,包括資料採集、資料加工處理和商業化產品應用三個流程。
國內徵信行業的服務鏈條

2、 政策規範
我國徵信業法律建設起步較晚,監管政策的拼圖已經大致完整。自2003年,自十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隨後圍繞中國人民銀行建立銀行系統的徵信體系,同時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監管地位。直到2013年,國務院印發《徵信業管理條例》(簡稱“條例”)、《徵信業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條例》、《辦法》成為我國徵信業的兩部基本法律,對徵信業發展提供了業務規範及方向指引。2016年11月,央行下方《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草案)》。
《管理(草案)》承應了《條例》的核心內容,同時對個人資訊採集、網路資訊保安、監管範圍做了詳細規定,並公開徵求意見。嘉銀徵信認為《管理(草案)》的下發預示著《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將於不久後出臺,而後者可視為徵信業務的操作指引,是徵信業務的實質性監管的落地,釋放出個人徵信牌照發放的積極訊號。面對頻繁的違規查詢和出售個人徵信報告行為,央行下發了《關於開展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接入機構徵信資訊洩露風險自查的通知》
3、 行業圖譜
國內徵信體系為政府主導制,央行及其管轄的“信聯”實現了使用者人群和金融資料的全覆蓋。個人徵信機構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流量使用者的長尾效應,有望成為未來徵信市場化的核心力量,企業徵信市場沒有形成完成的組織結構。
國內徵信行業的行業圖譜

資料來源:IT桔子
4、 市場規模
考慮到,目前徵信行業的主要應用金融場景就是信貸服務,因此徵信市場規模與國內信貸規模息息相關。中國信貸規模的持續增長,為徵信行業的奠定了市場基礎。
央行釋出金融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從對企業家與銀行的調查來看,信心修復明顯,融資需求持續回暖,預計2018年新增人民幣信貸規模 14萬億元。
2012-2018年國內信貸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5、 投融資活動
國內知名的創投資料服務商IT桔子統計的資料顯示:2018年11月,徵信行業發生投融資活動1起。大資料行業徵信領導廠商bonify獲得B輪融資,投資方為DN Capital和Ribbit Capital。
區塊鏈
行業概況
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資料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資料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散式賬本,是分散式資料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2018年,區塊鏈及相關行業加速發展,全球正在跑步進入“區塊鏈經濟時代”,出現更多的成熟應用。區塊鏈帶來了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技術手段,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圍繞區塊鏈體系,能夠創造出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人們可以在相互無信任的情況下,無地域限制地進行大規模協作。由此,一個全新的經濟時代展現在公眾面前。
行業圖譜
區塊鏈應用的基礎架構分為6層,其中基礎層、網路層和共識層屬於應用的基礎層,是區塊鏈應用必不可少的層級,而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不是必要因素。按照使用場景,分為底層技術與基礎設施層、通用應用及技術擴充套件層和行業應用層。按照區塊鏈層級,形成了區塊鏈的行業圖譜。
區塊鏈行業圖譜

資料來源:IT桔子
市場規模
中國對於ICO圍追堵截的同時,積極肯定區塊鏈作為新興技術的發展潛力,積極引導行業規範化發展。在中央層面,區塊鏈與量子通訊、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並列,被定義為戰略性前沿技術,鼓勵其創新、試驗和應用,並制定了發展路線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國家戰略方向紛紛釋出配套政策,圍繞區塊鏈專案試點、企業稅收優惠等方面進行產業佈局,把握新興技術帶來的產業升級機遇。
IDC《全球半年度區塊鏈支出指南》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區塊鏈市場支出規模8300萬美元,預計2018年中國區塊鏈市場支出規模達1. 6億美元。現階段區塊鏈的總體市場規模較小。但是,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了區塊鏈的潛力,計劃在未來增加預算,受此影響,中國區塊鏈市場將迎來快速增長,2022年的市場支出規模預計達到14.2億美元,2017–202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76.3%。
我國區塊鏈市場支出規模

資料來源:IDC中國
投融資活動
國內知名的創投資料服務商IT桔子統計的資料顯示:2018年11月,國內區塊鏈行業發生投融資活動9起。

資料來源:IT桔子
行業總結
2018年,是金融科技全面滲透到傳統金融領域的年份,全行業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基礎性推動下,通過股權投融資專案和行業政策監管扶持的交替作用下,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