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效率
我應該是身邊所有人裡面效率最低的一位。我看了不少關於提高效率的書,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比如「如何高效學習」,但始終做不到書裡的要求,經常無疾而終。
最近一段時間,尤其是每天上午Slack機器人向我追蹤進度,我都會感到有點心慌,是啊,我到底如何管理自己的生產效率? 我的時間到底都花在哪裡? 為什麼我很難找到生活中真正的充盈感(哪怕「看起來」真的很忙)? 我意識到這層焦慮可能來自兩方面:
- 對生產效率的理解問題
- 實踐方法的問題
理清這兩點,我才可能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生產效率這個話題。
對生產效率的理解
生產效率的定義是 單位時間內的有效產出 :
分子是有效產出的集合,分母是時間的跨度。這意味著要提高生產效率, 要麼做事的「質和量」更高,要麼縮短花費的時間。
做事的質
那些真正有利於讓自己向目標靠攏的事,往往質的純度更高。
比如,高強度間歇鍛鍊(HIT)就比自由訓練高效。而一個普遍被大家忽略的事實是, 沒有到達特定心率的鍛鍊,往往是效率極其低下的。 正常一個人的最大心率(心跳/分鐘)是 220 -(你的年齡),而要順利達到減脂或提高心肺能力的目的,鍛鍊強度心率要達到至少**70%。對於一個30歲的青年人,135以上的心率才證明你的鍛鍊「有效」。
另一個切身觀察是,如果你在做一件事前,將邏輯通篇理過,往往返工的概率會大幅減少,並且完成質量更高。我過去買過宜家的傢俱,其中有個沙發,在商場裡看造型很簡單,無非是幾塊硬板和填充的布料。
零件送到家後,我根本沒有去看說明書,而是直接開始裝,結果等到螺絲擰到手痠,快裝完了才發現少了一塊部件。回頭去看說明書,第一頁就標明瞭拼裝的順序,原來我第一步就裝反了。於是我只能重新把沙發肢解,從頭到尾再裝一遍。
那說明書,分明第一頁就寫清楚了啊。但我沒有花時間看,結果浪費了更多的時間。
諺語「磨刀不誤砍柴工」誠不我欺,這點在做計劃、寫程式碼、思考做事方向時,都格外重要。
做事的量
有些心智的轉變要靠自己「悉得」,就像佛宗裡說的醒悟,外力不能促使它發生,只能在某個事件驅動下,突然領會到。 而更多的心智提升,是可以通過「習得」來做到的。「習得」這件事說白點,就是走量。
網上有篇雷軍寫的文章,叫「給程式員的幾點建議」。說到程式設計師必須要寫夠十萬行程式碼才能成為高手,不要心存僥倖。在武漢大學,雷軍兩年學完計算機系四年的課程,大二完成畢業設計,組合語言更是武大30年以來的唯一兩個滿分之一。大三開始寫加密軟體、防毒軟體、財務軟體、CAD軟體、中文系統等等。他寫的一款防毒軟體「免疫90」3個月賣出去了1萬多套,21歲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那還是1991年。
程式設計師真的是一個熟能生巧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 雷軍如此,何況其他人。
從某些層面說,人才的確是分一流和二流的,一流的人才聰穎勤奮,履歷光彩,學歷傲人,去的都是頂尖的外企大公司。二流人才履歷平平,可能在簡歷階段就被刷掉,只能去小一點的民營公司。
但市場環境是會變的,人也是可以通過積累經驗成長的。
2012年百度如日中天,頂尖人才擠破頭要進去,同年8月張一鳴帶著久久房的原班人馬轉型做今日頭條,沒有人看好,沒有一流人才,連投資人都說張一鳴做演算法推薦是異想天開。2018年的今天,頭條最新一輪估值750億美金,逼近百度市值。現在國內最好的機器學習人才在頭條,不在百度。
現實社會裡,的確有很多如雷貫耳的大商賈引人矚目。但也有很多小團隊勤勤懇懇,在商業環境裡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也會長大,也會開花。
這些都需要量的積累。
實踐方法
iOS12更新後,我才意識到我在社交網路上浪費了多少時間。這是前一週的螢幕時間統計:

我平均每天開啟手機5小時59分鐘,要知道除去8小時的睡眠和2小時的飲食,我剩餘的可用時間,有接近一半都貢獻給了手機。
所以從上週起,我有意識的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並且把殺時間的行為都留給了Kindle和紙質書的閱讀,我明顯感到睡眠質量開始提高,思維也更清晰。
下面這些方法,都是我自己在遵守,並且對於效率提升明顯有用的方法。它們對我適用,但不見得適用於所有人:
1)過濾你的資訊源,微博和微信群(包括朋友圈)的信噪比很低。Hacker News是我看的最多的資訊站,它足夠簡單,同時跟我的興趣重合度高。我不喜歡追熱點,因為內容的時效性明顯。
1)控制糖(和澱粉)的攝入,穩定的血糖能讓我保持平靜,減少情緒上的波動。這在需要持續集中注意力做事時很有益。 如果可以的話,把飲料戒掉。
2)睡覺前30分鐘不要看手機,如果入睡緩慢,可以吃褪黑素之類的助眠藥。以目前的醫學水平,助眠藥物對身體的影響極小,比起睡眠質量差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吃點藥完全沒問題,不要有心理負擔。
3)買一張午休床,中午睡30分鐘,下午的工作狀態有明顯提升。
4)不喝咖啡,我對咖啡不耐受,每次喝完都會心慌心悸。
5)使用主動降噪耳塞(非耳機)來遮蔽低頻噪音,索尼或Bose或任何你喜歡的品牌。我目前在用的是WI-1000X,工作期間放巴赫的曲子能讓人集中注意力,實際上, 任何曲調規律明顯、且無人聲的曲子都可以加入工作時的歌單。 我不喜歡耳機,因為罩著耳朵很悶熱。
6) 保持一週2-3次的運動,不管是跑步還是別的有氧活動。出出汗,分泌多巴胺,對我的思維方式有影響。(通常運動後,我的壓力會下降,更傾向於朝事物的積極面思考)。
7)不要相信碎片學習的說法,那都是賣「付費知識」者的說辭。學習是連續的,無時無刻都在進行,哪分什麼碎片不碎片。如果坐地鐵無聊,你可以閉眼休息,或者把家搬到離公司更近的地方,這好過在地鐵上刷抖音。
8)補充維生素B1,B6,B12。
9)找到自己最高效的工作時段,我在早上9-12點的工作效率最高,下午6-9點工作效率最差,晚上9-11點工作效率提高。觀察一下你自己每天的工作效率週期,把最難的事放在效率最高的時候做,一般效率最低的時候我會選擇補充行業內的知識而不是工作。
10)抽出專門的時間回覆微信,可以在每天上午11點和下午5點集中回覆,其實很多事情沒有那麼急,很急的事電話聯絡即可。
11)不要使用桌面端的微信和QQ,Slack設定成只有@的時候才推送提醒,其他軟體的推送都關掉,你會發現工作時一下子清淨了,少了很多分心的事。
祝你生產效率,不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