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有電商張傑:社交電商“圈人大戰”最快一年內結束
IDC評述網(idcps.com)03月01日報道:
張傑的職業生涯是從阿里開始的,曾歷任於阿里巴巴、菜鳥網路資深運營及高階產品專家的他,深度參與物流評價、智慧分揀路由,四級地址庫升級改造等數千萬使用者量級網際網路創新專案;也許,打造一個全新模式電商平臺的夢想,是在那個時候萌芽的。
在張傑的帶領下, 2018年9月份上線的社交電商平臺“in有盡有”,讓這一夢想得以踐行。用張傑的話說,in有電商是集團公司內部孵化的多變體,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社交電商的機會在於非標品
2018年,與移動網際網路的大多數行業紅利殆盡,走向靜寂不一樣,社交電商依然在強勢興起,消費場景的創新和使用者的幾何式增長,讓它成為投資人和行業創業者關注的一個最大變數。
以拼多多、in有盡有、雲集為代表,一批社交類新型電商在不同的維度上爆發,穩固多時的中心化被第一次打破,更深更大層面的使用者價值,則等待著被重新定義與挖掘。
社交電商有的做精選,有的做拼團,有的依託網紅,有的從垂直領域出發,新玩法層出不窮,對準一線到四五線,中產到普通消費者等不同層級使用者的爭奪,更像是讓眾多社交電商之間,乃至和傳統線上線下零售商,陷入到了一場久違、全面的洗牌戰爭。

“從社交電商的整體來看,我覺得和傳統電商的使用者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原來的傳統消費模式不能滿足他,多了一個消費場景讓使用者有更多的選擇,買某些東西的時候更傾向於某個平臺。尤其是很難準確定義的非標品。”對於行業,張傑給出了自己的解讀。“我覺得社交電商的機會在於值得被推薦,有推薦價值的品類。很典型的就是非標品,比如水果,你很難用幾個品牌就去定義它。也包括一些標品,除了水和一些大的消費品類,還有大量東西可能不止10個牌子。這些需要從很多牌子中做出選擇的標品,也有推薦的價值。”
“想象一下,或許每個人都需要社交電商,但不可能每個人都加50個群,天天在裡面買東西,這是不可想象的。但每個人3、5個群可以接受,每個群可能討論一個品類,這種以群劃分的人群一定是存在的,但會在一定時間內分割完畢。”張傑如是說。
社交電商本質是“AI+人工推薦”
從To C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邏輯來講,電商走到社交的關口,是一個特別正常的現象。因為原本目錄式和搜尋式並不能解決人們所有的需求,目錄式像傳統的百貨商店那樣,擺在那裡,你去挑;搜尋式是我明確知道想要買什麼去搜索。社交電商則是“AI+人工推薦”,他在智慧推薦的基礎上,加了一道人工推薦的加持。你想要的東西我都擺出來了,還會提示你可能還需要這些,甚至加了一道人工實踐的工序,好友都說好了,下單的信任感會強烈順暢很多。
不同的使用者推進方向,其實已經涉及到社交電商之間模式和理念的區別了,但回到電商本質,社交電商之間的區別其實還是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下游流量端,是使用者的區別,一方面是上游供應鏈端的區別。
市場上現有的社交電商的目標人群是不一樣的,主要分為這兩種路徑:一種是像有好東西偏消費升級,做精選的,他們的使用者主要在一二線城市;還有一種是拼多多這種低價的,使用者會往三四五線下沉。這種路徑的不同本質也是人群的區分,他們都會講價效比,但前者的使用者更講究「性」,後者可能更在意「價」。
對於社交電商的路徑,張傑認為:“我覺得每種路徑都有很多機會,但低價會產生一些問題,首先你無法完全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端的問題會進一步導致流量端的問題,使用者需要持續維護和新增,如果你使用者留不住,只淪為一個流量池的話,平臺的持續發展是有問題的。”
在張傑看來,成功的平臺一定是上游和下游都成功的。如果只取上游,只是供應鏈有特色,那根本就不是電商,而是一個傳統的零售渠道。如果只取下游,那就會最後變成只玩流量的公司。只玩流量,價值不會很大,因為你的使用者人群和產品並沒有一個相對穩定長期的關係。
基於此,in 有盡有在上線初期就在供應鏈和使用者流量階段持續發力。
在供應端,in有盡有已和1688供應鏈的深度打通,使平臺可以直接與供貨廠商合作對話,省掉諸多中間環節,實現C2B模式,讓價格優勢得到保障;同時,in有電商組建了龐大的採銷團隊,給平臺的產品品質加了一重人工稽核的保證。兩項措施同時推進,在保障產品品質的同時,充分挖掘“非標品”潛力,讓使用者自主擴散的深層動機得到鞏固。
在流量端,用張傑的話來說,目前in有基本明確的只有圍繞虛擬幣“紅包”為核心的社交關係鏈挖掘體系。“紅包”作為承載使用者社交關係鏈的核心抓手,這一體系貫穿在平臺內的方方面面,紅包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使用者印象一旦深入人心,這個平臺的使用者留存與使用者信任就會再上臺階。
同時,平臺還陸續上線了遊戲性質的互動環節,鼓勵使用者以有效的社交擴散行為換取一定金額的實付抵扣,以降維的方式幫助使用者實現消費升級,也持續擴大覆蓋面。
除了核心戰略,在提升服務質量方面,in有盡有也是卯足了勁,陸續推出24小時售後線上、24小時閃電發貨、差價補償等一系列服務升級。在不斷拓寬了平臺護城河的同時,收穫業內關注與使用者的諸多好評。
商戰其實是非常公平的競爭,企業的最後成敗取決於戰略、執行等多重能力的綜合比拼。社交電商平臺對於消費群體的分割,產品的選擇,輕重模式的確定,決定了它們能否長遠和做大。當行業跑馬圈地結束,誰會成長為恆星,誰又會成為一瞬而過的流星,2019年,也許就會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