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個大早,趕個晚集,谷歌雲業務還“有戲”嗎?
科技雲報道原創。
“全球公有云市場上,谷歌在向前追趕亞馬遜和微軟的途中,卻被阿里雲和IBM彎道超車。當競爭對手逐漸形成壟斷之勢,谷歌雲還有機會打破現有的雲端計算版圖嗎?”

本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佈2018至2019財年資料,報告顯示2018年Q4利潤率呈下滑趨勢,Alphabet總營收392.76億美元,其中廣告營收依然是谷歌營收的主要來源,達到 326.35億。
相比之下,雲業務所屬的“其他業務”(other revenue),在2018 Q4的營收達到64.9億美元,照比去年同期增長31%。但是,谷歌並沒有對外公佈雲業務的營收資料。
雖然谷歌CEO Sundar Pichai在不同場合肯定了雲業務的成績,稱價值100萬美元的雲業務合同比去年翻了一番,但是從市場份額來看,谷歌並沒有取得亮眼的突破。

從Synergy Research Group釋出的 2018 Q4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Iaas,Paas,託管私有云)份額來看,亞馬遜和微軟兩位頭部玩家各佔據34%和15%的市場份額,谷歌只分得7%。2018 Q3,谷歌排在IBM 之後。在IDC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資料,排名順序為亞馬遜、微軟、阿里雲、IBM和谷歌。
失落的谷歌雲
在雲端計算這個賽場上,谷歌似乎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
說它“廣為人知”,是因為人人都熟知谷歌搜尋引擎。說它“有點陌生”,也是因為在有關雲端計算的排行中,獨佔鰲頭的亞馬遜AWS和一路高歌的阿里雲吸引了大部分目光,谷歌在做什麼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和知曉。
人人都知道是亞馬遜AWS在雲端計算的市場上佔了先機,但沒想到的是,首次提出“雲端計算”這個概念的,其實是谷歌當時的CEO Eric Schmidt。
2006年,雲端計算這個概念由谷歌首次提出。由於運營維護著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Gmail、谷歌文件和相簿等面向個人的雲服務產品,加之大型雲服務提供商的實際收入多年來一直未公開,有恃無恐的谷歌對企業雲服務板塊並不上心,而是隻專注於目前已有的雲服務產品。
“認知早但起步晚”的谷歌未能看清雲端計算的發展前景,自GAE釋出以來谷歌就在很長一段時間未更新相關的產品,直到2011年10月,谷歌才又推出了升級後的雲端計算平臺,英文是谷歌 Cloud Platform,簡稱GCP。隨後谷歌又陸續推出了好幾個相關產品,將新功能補充到了平臺上。
雲計算髮展迅速,等谷歌意識到自己在主戰場迷茫已經太久時,競爭對手們早已經佔盡先機且變得實力強勁。2015年雲端計算市場上AWS已經佔據了最大份額,緊隨其後的是微軟、IBM,谷歌不但排在第四位而且份額僅佔亞馬遜的1/9。
由於幾大巨頭早已紛紛進入,如今全球雲端計算市場份額超過七成都被“3A”陣營(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Alicloud)拿走,這其中獨佔鰲頭的就是亞馬遜,谷歌直接被擠到了第五位。
谷歌云為何會走到今天?
雲端計算市場上競爭激烈,谷歌不得不花重金來組建強大的人才隊伍來應戰,於是便找到了昔日VMware掌門人Diane Greene來掌舵谷歌雲服務。人們普遍認為這標誌著谷歌開始進軍企業計算領域。

Diane Greene在谷歌第一個世界級雲客戶大會Next 2016會議上發表關於“解決關於谷歌雲以及企業問題”的演講中設定了一個大膽的目標,那就是讓谷歌彎道超車雲服務領域的競爭對手亞馬遜和微軟。
然而三年後的今天,谷歌雲端計算業務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份額僅為7%,仍然遠遠落後於亞馬遜和微軟。我們不禁要問,那個具備成為全球領先雲端計算公司的潛質谷歌雲,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谷歌內部的工程師文化基因過於強大。從谷歌創立之初,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就曾一直強調要僱用有工程經驗的人才,即使是不需要技術背景的崗位也是如此。雖然現在的谷歌也接受了眾多無技術背景的員工,但技術人員仍然要比其他人更受重視。
同樣,在Diane Greene帶領下的Google Cloud部門比起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更樂意探討產品和技術,導致了產品與客戶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脫節。這種工程師文化不僅讓非技術員工受挫,更讓谷歌忽視了售出產品最重要的一點——客戶體驗。
知名財務和人力資源軟體企業Workday的遭遇印證了這一點,2016年在Workday挑選雲端計算服務商時將亞馬遜AWS和谷歌雲同時列入了考慮範圍,在一番比較之後他們便斷然轉向了亞馬遜。“谷歌雲完全沒有考慮過大企業在運營、經濟性以及實際業務需求。”Workday的技術負責人後來向業界解釋這一選擇時這樣說道。
在谷歌雲2018大會上,研究機構Wikibon首席研究官兼總經理Peter Burris對於谷歌雲曾有過這樣一段表述,“我只是不認為他們已經承諾提供一系列服務並支援大型企業的需求,並從雲領導者那裡獲得,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其廣告業務模式,這限制了企業技……而其他參與者,特別是像AWS這樣的公司,它們知道如何滿足企業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谷歌雲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把“正確的踏腳石打入雲層”。

從谷歌的發展戰略看,從谷歌創立至今,雲端計算似乎不曾成為谷歌的“重點發展物件”。從2010年穀歌宣佈進軍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到2012年穀歌推出拓展現實眼鏡Google Glass,充滿未來科幻感的技術產品讓谷歌賺足了眼球。2014年,谷歌正式收購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DeepMind,向外界表明了自己要圍繞人工智慧大幹一番的雄心壯志,谷歌的定位成了“AI優先”的公司。
在谷歌內部,Cloud(雲端計算)、AI(人工智慧)、ML(機器學習)融合成了一個詞,即Cloud AI & ML,這幾項並駕齊驅的發展。但對於企業使用者來說,這種戰略似乎有點太超前了。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AI能力在當前雲服務中並非企業最為看重的東西。“我們可以因為便宜、安全而使用谷歌雲服務,但卻不會使用它的AI工具,因為它不適合企業的應用場景,用不上!”
另外,谷歌雲核心人員的流失現象十分嚴重。2018年7月,谷歌雲COO Diane Bryant離職;2018年9月,世界人工智慧頂級專家李飛飛宣佈離開谷歌重回斯坦福任教;在李飛飛離職後僅50天,谷歌AI中國中心總裁李佳宣佈離職;2019年1月,Diane Greene選擇離職卸任谷歌雲CEO。
高管接連離職的訊息一出,輿論譁然。人事連續的動盪似乎也向眾人表明,谷歌在雲端計算市場上的式微已經顯而易見。
谷歌雲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事實上,面對雲端計算未來的廣闊市場,谷歌已經在加大馬力,不計成本,孤注一擲。“我們還會繼續在資料中心的建設和擴充套件上投資”,Sundar Pichai表示,這對谷歌的搜尋業務以及雲業務都很重要。
根據Canalys釋出的全球雲基礎設施支出和年增長率的資料顯示,谷歌不惜大刀闊斧搶佔市場。2018年穀歌雲基礎設施支出為68億美元排名第三,但是年支出增長率超過所有競爭者,可見其決心。

從產品上看,谷歌希望利用開源的Kubernetes建立一個完全不受控於雲基礎設施的瀏覽器,降低轉換成本。另外,基於搜尋沉澱的海量資料資源,谷歌將著力機器學習的研究,希望從資料中挖掘價值以適應企業應用。2018年,谷歌釋出了依賴於機器學習的雲預測API(Cloud Prediction API)連體的產品,分別為雲自然語言API,高階版的雲翻譯API,大幅度降價的雲視覺API,雲工作API。
從市場戰略上看,2018年8月,彭博社報道了谷歌正在與騰訊和浪潮集團進行談判,以便為中國客戶提供谷歌雲服務。同年年底,國內媒體爆料谷歌正在祕密計劃讓騰訊成為谷歌雲在中國的代理。如果該專案推進順利,那麼谷歌雲將為中國客戶提供從資料庫管理、分析到網路安全等任務以及G Suite套裝等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騰訊的中國客戶在出國時也可以使用谷歌雲。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雲端計算市場,國內的雲端計算市場又有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等,如果谷歌雲真與騰訊聯手,國內的雲端計算市場又將是一番血雨腥風。至於谷歌雲是否能與昔日舊敵們在雲端計算戰場上重新並肩,尚需時間來證明。
全球雲端計算市場正在進入下半場,強者愈強,馬太效應更加明顯,谷歌雲後來居上的可能性已十分渺茫。鉅額投入雲端計算中心的谷歌雲,也許在等待某個契機翻盤,其走勢仍將是一個巨大的謎。
【科技雲報道原創】
微信公眾賬號:科技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