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口腔醫療產業受資本追逐的原因
【編者按】從需求端來看,我國95%以上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從可複製性和舉辦門檻來看,口腔處於舉辦門檻低,可複製性強,門檻低在於診所牌照較好批,固定投入也不太大;可複製性強主要是在於診療流程標準化較低、效果明確性較低,牙醫供給量有限。
本文發於聊一聊醫療,作者為丁寧;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第一篇,咱們先聊這個話題:這麼多專科市場,為什麼是口腔? 我會試著從專科屬性、供需關係、盈利空間與退出路徑四方面給各位展開分析。
第一,我們先看看口腔自身專科屬性:
熟悉我的朋友,應該看過我的這個模型圖:
其中“可複製性”和“舉辦門檻”這兩個座標變數,是我從N個備選反覆斟酌比對後挑出來的,以這兩個變數為軸,得到的這個象限圖,從不同角度看,會很有意思:
左上角區域,以體檢機構和藥店為例,可複製性強且門檻低,是一個純資本遊戲,得資本者得天下,所以大資本能戰勝小資本,上市公司能戰勝非上市公司,國內上市公司能戰勝美國上市公司,策略就是投早上市的;
右上角區域,可複製性強門檻又高,這塊兒就不是有沒有投資價值的問題,當然有價值,而是有高貴划算不划算的問題了;
左下角以中醫診所和飛刀醫生集團的型別,問題說明起來比較複雜,不是本篇的重點,不多說了;
來看口腔,和醫美一起,處於舉辦門檻低,可複製性中的區域,門檻低在於診所牌照較好批,固定投入也不太大;可複製性在於診療流程標準化較低、效果明確性較低,牙醫供給量有限等原因。
當然,我的模型也不是靜態的,近幾年以視覺化軟體設計、數字化導板、3D列印等口腔技術的進步,以及“共享口腔診所”等新模式的發展,使得口腔診療的標準化長足進步,在我模型上的點也發生了可喜的位移:
當然,光這樣分析還得不出口腔非常值得投資,而是需要根據這個特點來進一步發掘投資價值與策略,附帶著也得到另一個結論:“口腔與醫美的經營邏輯與市場屬性是非常非常相近的”,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仔細想想,太多相似點,在這裡不贅述了。
業界喜歡把口腔和醫美稱為消費性醫療, 我們知道,嚴肅性醫療一般都是“剛需”的“被動就醫行為”,而消費性醫療更多表現為“do not have to“的一些“主動就醫”專案。口腔的消費性體現在哪裡呢? 一般的拔牙、根管、補牙等偏疾病治療類的、自然是剛需,病種多,但其實費用並不太高;而正畸、美學修復、咬合矯正、甚至於洗牙都不是客戶牙疼得受不了衝進診所門的,而是自身對保健或美觀的要求主動選擇的,這類就算是消費類的了,專案並不多,但收費都挺高,自然醫保也不報銷。
二、再從市場供需角度分析:
供給端,我們知道,全國目前3萬多家醫院,各專科醫院大約在幾百家左右,由於口腔診所的低門檻性,全國大約有7萬-8萬家口腔診所(多角度估計),不用具體資料各位也能感覺到,近幾年口腔診所高速發展,當然也是被市場帶起來的;
需求端,我國95%以上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同樣不用具體資料各位也能感覺到,城市人群(尤其是一二線城市人群)的口腔意識與行為在飛速提高,兒牙領域更為明顯(你身邊有沒有30以上也正在做正畸的朋友?)。這一撥增長的驅動因素是城市化與消費升級,而且與教育一樣,是個不可逆的趨勢。
這裡的分析已經明顯到我懶得費太多筆墨,一個事實是,不比專科醫院,現在供需的缺口幾乎使得口腔診所在區域內密集分佈甚至不會看到太多競爭的局面,一位口腔連鎖機構的從業者告訴我:“原來我們每家機構還得隔一段距離,後來發現哪怕一條街上開兩家,不會有太大競爭,品牌影響力可能還會更強些。”
需求的分析還沒完,雖然我平時看著很不學術,但我確實在大學經濟學裡學過一個“需求”與“有效需求”的概念,英文應該是NEED和DEMAND的區別,這個區別的關鍵在於是否具有支付能力。
一般來講,嚴肅性醫療最大的支付方是醫保,一個民營醫院的業務可以增長很快,招人,蓋樓、上大裝置、開分院;但經常是當地吃力的醫保並不能跟上民營醫院營收增長的速度,以致於經常在我們盡調醫院的時候發現報表利潤不錯,就是客戶死活不肯認醫保的壞賬。巨集觀來看,整個社會的醫保資金吃緊且近幾年難以改觀的趨勢,對民營嚴肅性醫療的發現提出很大挑戰——當然,這在不同區域情況不同,不討嘴仗,不多說。
消費性醫療在這一點截然不同,在國內相關商保覆蓋率還極低,主要靠患者自費的當下,口腔醫療的支付端強勢增長,對於口腔診所來說,自身業務的高速發展是有相配速的支付能力匹配的,對投資者也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多說一句,提個思考題:反例是哪些專科醫療服務市場?
所以我覺得一個結論應該可以得到大家普遍認同:口腔醫療從市場發展來看,以20%以上的高速增長保持8-10年應該不成問題。這就已經勝過很多其他市場了,不是嗎?
三、盈利空間
這一塊兒估計是個不同從業者見仁見智的地方了。
綜合醫院最敏感的開支項是什麼:房租。(注意不是最大支出,是最敏感的支出,感興趣的私聊)
但消費性醫療對房租不是很敏感的,最重要還是兩塊兒支出:薪酬與營銷,運營得好,25%以上的合規淨利;玩不轉,50%+虧損;這裡怎麼控制就成了投資選擇的關鍵,我會在後面一篇《如何識別優秀口腔投資標的》裡講,畢竟不能一篇全寫完了是吧。
盈利能力因人而異,但在整體專科市場分析這一篇,我們只需得到一個結論:作為消費醫療的代表、口腔醫療市場比大部分其他專科盈利空間更大,也是給我們投資的盈利空間更大。
四、資本化退出路徑
這一塊自然也是我們要選擇投資口腔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了。
自愛爾之後,A股市場已經10年沒有醫療服務公司IPO了,其中原因紛繁複雜,我整理成“土地、託管、改制”三座大山,也在各種場合講過很多次了(不瞭解三座大山的可私信我),此外,還有公益性、返利(回扣)、渠道費用等一些行業普遍性理由。而各類民營醫療型別中,口腔是最不受三座大山影響、業務合規性最強的,不僅優於嚴肅性醫療,也優於眼科、醫美等專科領域。
當然,口腔機構目前在資本化退出也有問題,主要體現在業務規模,目前國內還沒有利潤上億的口腔連鎖機構,但不同於部分醫院專案合規性紅線問題,規模可以發展,還可以重組併購,是時間與發展能解決的。只要合規稽核是暢通的,上市就不存在致命問題。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釋出和醫改政策縱深發展,我國醫療服務行業也正迎來一個新的升級階段,即是從“規模”向“價值”的變革。醫療產業與新技術逐漸融合,單純“走量”的醫療專案不再是投資首選,大量“偽需求”將在消費者“用腳投票”下出局……如何能夠轉危為安,借力打力,最終在資本寒冬後的2019脫穎而出?
2019年7月25日-27日,億歐大健康將主辦 “GIIS 2019第四屆中國大健康產業升級峰會” ,峰會以“雁棲健談——從【規模】到【價值】的醫療變革”為主題,圍繞醫療大資料、醫藥創新、非公醫療和科技醫療四大細分領域的市場環境、投資熱點和產業變革等話題展開探討。與此同時,億歐大健康將會在3月-4月陸續舉辦: 醫藥創新產業沙龍(3月22日) 、 醫療大資料產業沙龍(3月29日) 、 非公醫療產業沙龍(4月26日) 、 科技醫療產業沙龍(4月19日) 。歡迎大家關注!
活動報名連結: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
本文已標註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