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 | 網信辦專家告訴你,區塊鏈資訊服務備案要注意哪些地方
距離2018年10月19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釋出《區塊鏈資訊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來,剛好過去了110天。
從釋出徵求意見稿,到正式釋出(2019年1月10日),到備案系統上線(2019年1月28日),再到正式實施(2019年2月15日),網信辦的每一步舉動都能在圈內引起莫名的緊張。 備案還是不備案,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9年3月8日下午,由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上海區塊鏈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基地、萬向區塊鏈、矩陣元聯合舉辦的區塊鏈資訊服務備案技術交流會在上海舉行。
本次交流會圍繞 區塊鏈資訊服務備案 的主題,由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執行會長 王奕 、萬向區塊鏈董事長兼CEO 肖風 和矩陣元創始人兼CEO 孫立林 發表開場致辭,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工程師 毛洪亮 博士發表演講,最後現場觀眾提問。
窗外陽光明媚,屋內靜開思想之花。首先,王奕女士介紹了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的相關情況。然後, 肖風發表致辭 :
,有位作家寫了一本書在以太坊上發行,賣了價值1萬歐元的token,這個作家就是一箇中心。如果沒有人因為商業利益在區塊鏈上做應用,那要區塊鏈幹嘛呢?
換句話說, 如果有人在區塊鏈上做應用,不為了商業利益,這現實嗎? 這很反人性。區塊鏈本身就有很多反人性的東西,比如錢包。錢包這麼複雜,全世界只有3千萬的人懂得怎麼用。如果區塊鏈繼續這麼反人性下去,那最後一定沒有前途。
技術層面,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被稱為資訊機器,區塊鏈被稱為價值機器,其實網際網路也是去中心化的,因為網際網路在資訊的處理和流動方面是去中心的。但是網際網路的應用是中心化的,而且比工業時代的其它技術更加中心化,所以出現了BAT、谷歌。
用中國的“陰陽學說”來講,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就是“一陰一陽”。如果不搭配好,那這種技術是沒有前途的。如果在商業實現上沒有人追求利益,那這東西怎麼行得通呢?區塊鏈需要有人在上面做應用以提供服務,如果做服務的人得不到好處,那能成為商業嗎?我認為不能。
如果我們不擁抱合規和監管,如果在商業應用上去中心,最後就沒人來用區塊鏈。 我們不可能不吃不喝、不養家餬口在區塊鏈上搞東西。 所以這次我們和區塊鏈資訊服務備案的主管部門聯絡,去了解如何備案才能做到更合規,進而推動區塊鏈的發展。
:
另外,整個區塊鏈資訊服務備案的過程,讓我個人想起了,20年前網際網路公司的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和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的備案,以及2010年從事支付清算業務的非金融機構的備案過程,非常像。 這次網信辦的工作在前人的基礎上,做的更完備、更靈活、更有彈性。

然後, 毛洪亮博士發表演講。 他的演講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區塊鏈資訊服務備案的背景和操作,二是填報注意事項。
一、區塊鏈資訊服務備案的背景和操作
毛洪亮認為,出臺規定的大原則是堅固、發展和安全,這也是區塊鏈行業發展的一個必然的結果。隨後,他解讀了《區塊鏈資訊服務管理規定》中的與備案相關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區塊鏈資訊服務,是指基於區塊鏈技術或者系統,通過網際網路站、應用程式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資訊服務。”
毛洪亮指出,“基於”可理解為“ 與區塊鏈系統有互動 ”,比如礦池、錢包等等;“網際網路站、應用程式”只是舉例,具體網路上展現的形式有很多;“社會公眾”,不管是公有鏈,還是聯盟鏈、私有鏈,都在備案範圍的;至於“資訊服務”, 不基於區塊鏈技術或系統執行的區塊鏈媒體、行情資訊、社群等服務,不屬於備案範圍。
關於備案實操方面,有四個操作型別,分別是
1.申請首次備案:主體和服務均為第一次進行備案。 2.申請增加資訊服務備案:主體已備案,增加新的資訊服務。 3.申請變更備案資訊:備案成功後,變更備案主體資訊或服務資訊等。 4.申請登出備案:登出備案分兩種,一是整體登出,登出主體和服務;二是登出服務,即主體資訊保留,登出主體下的某個服務。
絕大多數區塊鏈企業都是 首次備案,故只展示一個操作型別的流程圖:
資訊填報過程中, 有如下幾點需要注意 :
1.一個主題對應一個賬號,不能多個主體共用一個賬號。 2.在填寫主體資訊時,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切記不要填錯。
3.服務資訊中的“運營時間”,有些企業比較積極, 業務還沒開展就填了,沒有必要 。
4.應用運營方在填寫運營相關的資料時,雖然資料是動態的,但沒關係,填當前資料即可。
毛洪亮表示,系統目前只接受區塊鏈專案備案,並且已經支援以太坊、比特幣、EOS主鏈,基於以上主鏈的專案均可直接選擇備案。
此外,專案系統運營商和區塊鏈節點使用者是需要備案的。區塊鏈內容和程式碼監測當時只是登記,後期會再檢查。當然,還有其他型別的各種主網團隊,可以另行提交,應該不僅限於此。
演講的最後,毛洪亮總結道, 要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備案 ,不要有“備案了會怎樣”“不備案會怎樣”的顧慮。 它只是一個登記 ,欄位不復雜,而且不登記不代表找不到你。如果哪個欄位設計的不合理,大家也可以反饋進而改進。
現場觀眾提問
觀眾A:為私有鏈提供儲存服務需要備案嗎?
毛洪亮:需要。
觀眾B:能否查到已備案的區塊鏈企業?毛洪亮:稽核通過的那些可以查到,第一批通過備案的備案號還沒有發放,發放後才能查詢。
觀眾C:已註冊的賬號資訊可以修改嗎?比如賬號的郵箱、手機號之類的。毛洪亮:目前只能改密碼,改手機號的話需要先登出掉,換一個賬號。
觀眾D:備案後,是否就說明區塊鏈上的資料具有法律效應了?或者說,備案後說明什麼?毛洪亮:第一,說明你屬於區塊鏈資訊服務的範圍之內;第二,說明根據相關的規定和要求完成了備案。其他的,目前來看說明不了太多問題。
觀眾E:如果是境外註冊的組織為境內的企業提供區塊鏈技術服務,要備案嗎?毛洪亮:目前註冊資訊的地域中,沒有設計境外地域的選項,以後會考慮。
觀眾F:如果一個企業,找了一家區塊鏈技術服務公司做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存證的服務,需要備案嗎?毛洪亮:作為應用的使用方不需要備案,作為技術方和運營方是要備案的。
觀眾G:很多區塊鏈發了幣,備案後是不是相對容易控制了?毛洪亮:不要把備案想的太神了,“備案了怎樣”、“不備案又怎樣”,不要在這方面想太多。
觀眾H:做技術服務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是用別人的鏈,作為一個鏈改平臺,其他企業基於這個平臺做數字資產相關的服務,比如錢包、DApp等;二是用自己做的鏈,作為BaaS提供方提供服務。企業的客戶要不要備案?毛洪亮:如果同一個企業有多個角色,根據每個角色單獨去填,每個企業可以填多個角色。如果一個企業有兩條鏈,那就填兩條服務;如果這條鏈既是你開發的又是你運營,那麼這兩個角色就填兩條服務。
觀眾I:如果一個企業提供SaaS平臺,其客戶是做農業、做酒業的,他們可以自己發通證,或在鏈上做DApp,那麼需要備案嗎?毛洪亮:兩者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