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工程智慧扶貧:破藩籬,挖水井

法國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其名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說:
農村和城市最好是相依為命,“互為前景”,我創造你,你創造我。城市和鄉村從來不會像水和油一樣截然分開,同時兼有分離和靠攏,分割和集合。
一個國家的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同樣如此,它們本質是一個整體,不分彼此。
9月中旬,人民日報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大國攻堅 決勝2020——2018精準扶貧攻堅論壇暨精準扶貧優秀案例評選”活動。這批案例中有搞電商的,有做眾籌。不其中很有亮點的還是中國平安:用科技推動智慧扶貧、精準扶貧,拿出來一攬子解決方案。

智慧扶貧正在打破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藩籬”、“結界”,讓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生活、精神都實現一體化。技術帶來的“精準”莫過於此。
1
五環內外,尋求統一
“五環內”和“五環外”這兩個概念正在成為當下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差距的網際網路化調侃表述——前者象徵著現代化的城市生活,而後者則是代表了農村的破敗和頹靡。
國家層面多份檔案提到,在2020年,我國要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距離全面脫貧,已經到了2018-2020這攻堅戰的三年。
扶貧這件事情,本質上就是要建立起連線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聯絡,彌合經濟差距。
貧困地區往往缺乏現代化的支柱產業,留守兒童教育質量堪憂、留守老人醫療養老問題突出。
要讓貧困地區長期穩定發展,必然需要在產業、教育、健康三個維度展開扶貧——形成產業的目的在於讓貧困地區經濟可以實現自我成長,教育和健康服務的提升在於讓貧困地區的基礎服務能夠跟上社會發展。
這一系列的做法,目的都是讓貧困地區經濟實現自我迴圈,使得農村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要讓貧困地區的產業、教育、健康形成體系,必然需要發達地區的支援。因此,有必要搭設起一條可以從貧困地區直通發達地區的“幹道”——科技恰恰是搭起這條幹道的最佳工具。
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資源都可以通過這條“幹道”輸送到貧困地區,而且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因為“幹道”而緊密結合在一起,無論是市場、資源都可以實現共享,實現“一體化”這個目標。
翻開人民日報這次評選活動中的案例企業,如中國平安、融創中國、中利集團乃至快手、拼多多等,其實都在建設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幹道”——其中中國平安更是專門根據產業、教育、健康展開精準扶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精準扶貧體系。
2
智慧扶貧,打破藩籬
就像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這些前沿科技總能讓人們的生產活動變得更精準一樣,扶貧同樣可以通過“智慧”變得更精準、高效、穩定、系統。
中國平安作為家科技型金融集團,也具備科技公司的資料、技術、願景,它的扶貧模式依託了自身金融+科技的優勢。
2018年,中國平安啟動了“三村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展開扶貧。中國平安的扶貧特點在於三點:
1、形成了完整的扶貧體系。從金融、產業、人才、醫療、教育各個維度幫助貧困地區建立自己完整的基礎設施。
和自身金融、醫療、教育領域的專長結合在一起,通過賦能的方式把自身能力輸出到貧困地區。
比如說提供低息免擔保的貸款,推出養殖貸、種植貸、水電貸、扶貧債等產品;比如說打通醫療的“最後一公里”,實現“智慧村衛”;比如說用遠端方式將城市名師資源連結到貧困地區的鄉村學校,搭建智慧平臺。這些措施融入了貧困地區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貧困地區而言,這種體系化的扶貧顯然更具有長效性。

2、不是做一錘子的“慈善事業”。而是通過長期、持續改造貧困地區的方式,打破這個孤島,讓貧困地區市場真正被開拓出來的同時,實現自我造血和自我脫貧。
“慈善”二字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是短期行為,只是通過捐錢捐物的方式讓受助者應付一時。但貧困地區顯然不是簡單靠“慈善”可以解決的。從這次人民日報公佈的優秀案例可以看到,幾乎所有企業都是用長線思路做扶貧。平安在“三村工程”中總投入達到了100億元,如此大的投入其實就是要通過長線模式真正幫助貧困地區脫貧。
就像人民日報APP評論區所說的,“扶貧單一靠撥款是沒用的,這是比較長期的工程”。它需要國家層面組織一批發達地區的企業長期幫扶。
3、更注重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醫療、教育領域投入了相比其他企業扶貧更大的精力。

過去說到扶貧,所有企業想到的都是產業扶貧。產業扶貧固然是貧困地區造血的最佳方式。但是貧困地區真正嚴峻的問題在於諸多因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所造就的社會問題——比如說留守兒童的教育安全問題,留守老人的養老健康問題。
平安在幫助貧困地區建立經濟產業的基礎上,更關注農村自身的醫療、教育水準,這種做法顯然眼光長遠。
教育面向的是下一代人,教育可能會影響下一代人未來10-20年的命運,醫療和養老面向的是上一代人,同樣是在解決上一代人未來10-20年的生活問題。把目光放得更長遠,從某種意義上看,可以緩解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帶來的社會問題,間接為社會安定做貢獻。
3
當下挖井,未來喝水
2014-2016年短短3年時間內,鄉土作家賈平凹就寫出了《老生》、《帶燈》、《極花》三部長篇小說。一次,他在公開活動中哀嘆,在他目力所及之處,農村的衰敗速度極快,而農村驚人的衰敗讓他的心情像“失戀”。
扶貧是扭轉貧困地區衰敗局面的唯一方式。如果看得更長遠,會發現,這也是當下挖井、未來喝水的行為。
今年3月,國家統計局釋出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7年,年末農村貧困人口304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289萬人。

科技企業享受了中國過去十幾年高速發展的紅利,掌握了最前沿的技術。在改造發達地區的同時,更需要關注貧困地區的發展。
1、對科技公司來說,自身有資料有技術,容易搭建起平臺,可以讓扶貧變得更精準、更系統,提高扶貧效率,改變扶貧工作零敲碎打局面,把扶貧變成長期系統性工程。
2、貧困地區本身就是技術發展的薄弱環節,科技公司做扶貧不僅僅是在做扶貧,其實也是在幫助國家開拓消費市場的潛力,為經濟結構轉型做貢獻。
3、中國城鄉一體化的目標需要科技公司發揮自身的潛力來推動。
科技重塑了社會。線上零售趟開了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鴻溝,社交娛樂讓城鄉居民不再有溝通障礙。但是產業、教育、醫療這些更“重”的領域,城鄉依舊存在太大差距。平安要做的事情便是讓兩個市場融合成一個大市場,讓五環內外的人口、經濟、服務統一在一起。
扶貧,扶的不僅僅是貧,也是為中國經濟卸掉舊的包袱,加上新的引擎。
----------------------------------------------
作者:深幾度,微信號:852405518,公眾號“深幾度”,歡迎署名轉載。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鈦媒體、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關注人工智慧、移動互聯、數碼家電的產業融合,文章在介面、今日頭條、搜狐、騰訊、新浪、網易等30餘平臺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