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彬:湖南廣電的崛起,是在試驗田裡無中生有
1993年,魏文彬擔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廳廳長,要考慮整個地區廣播電視的發展。他研究了國內外的媒體發展狀況,西方媒體產業的規模出乎他的意料,“這下就受刺激了”。
“越研究越不服氣,所以我們改革。”魏文彬相信廣電應該走向市場,產業化發展,“人家比我們強的地方主要在運營機制上,我們過去行政性太死板,所以我做了一些改變,我們在競爭中發展起來”。
“那時我是廳長,又兼著臺長,改革起來很方便,一干就幹了這麼多年。多方面的改革,從體制上、機制上、生產上。”魏文彬離開當年的工作崗位多年,他拉開距離,慢慢回憶起創業初期的經驗。
以下為魏文彬的口述。
“不給什麼”和“什麼都給”
說起改革的最初,那時好像改革顯得很難。湖南經濟電視臺是一塊試驗田,其實是無中生有,我們在廣電部申請了一個頻道,重新辦理的。經濟電視臺和湖南電視臺首先是內部兩個臺激烈競爭,湖南電視臺坐不住了,最後兩個臺都發展了。
大家看到我不給(時任湖南經視臺長)歐陽常林錢,讓他自己貸款。其實我有兩句話,一是不給什麼,二是什麼都給。不給什麼呢?不給錢,你自己創造條件。我什麼都給,要你幹嘛?實際上是把他逼上梁山。“什麼都給”,就是一般電視臺臺長沒有的權力我都給,人事權、分配權統統都給,那時候企業才敢這麼做,電視臺這樣很敏感的單位不會這麼做的。
我們只管導向、管上交——實際就是管發展。問我湖南經視為什麼這麼短時間做起來,我不一定講得清楚,但有一條很重要:要放權。權力要下放,湖南廣電就是這樣。
這些人積極性一下就出來了,創造性也放出來。我過去常談一個體會:知識分子什麼都不怕,就怕尊重;什麼都不要,就要理解。你理解他,他什麼都可以;你如果老是斜眼睛看他、防著他,束手束腳什麼都幹不成。湖南廣電內部有一個很寬鬆的環境,利於人才成長和內部競爭。
我當然受到一些挫折,甚至委屈,也有大家不理解的時候,但是我沒想過放棄。1995年,我們啟動了第一輪改革,核心就是放權。
那候我們內部競爭很激烈,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重複生產,而且非常嚴重。長沙一條新聞,我們八個頻道去了八個攝製組,八臺裝置生產同一個東西,這是同質化、內耗。外省一個東西在湖南做廣告,內部就互相壓價。本來100萬,做成可能是40萬。
內耗猛如虎,所以我下決心整合,於是有了第二輪改革,2002年前後。湖南有線電視臺,經濟電視臺都市頻道,還有一個生活頻道,過去三臺並列執行,要把它變成一個臺,三個臺長併成一個臺長,三個班子併成一個班子,可以想象阻力有多大。
我們開了快半個月會,最後下死決心。第二輪改革成功了,我們擺脫了重複生產,收視率大幅增長,支出大幅度下降。我們從幾千萬到幾十億,一直到最近幾年湖南廣電都超過了100億。
第三輪改革從2010年左右開始推行,核心任務叫“兩個走出去”。第一個是從體制內走出去,要改制,這是最難的,到現在還在做。另外一個是市場要走出去,中國文化產品要面向整個世界,全世界都消費我們的文化產品。
連“斃”四期《快樂大本營》
我任上幾個成功的文化產品案例,一個是《超級女聲》。《超級女聲》門檻很低,有一個宣傳片,開頭有一句“想唱就唱”,其實這就已經告訴你《超級女聲》為什麼火。“唱”到底是什麼?是一種自由、和諧。如果把這句話反過來,想唱不能唱,你不舒服。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上的表達。我們過去不是這樣的,現在我在文化上創造這樣一個東西。
還有一個《快樂大本營》。《快樂大本營》創辦時被我連續槍斃了四期,其實就解決一個問題——去教化。過去我們有很長一個時期講教化,隨便什麼都要塞一點(教化的)東西進去。所以我有一個觀點,電視是“客廳文化”,休息的時候看,吃完晚飯一家人坐在沙發上看。
上課正襟危坐,但是看電視時是怎麼舒服怎麼坐,所以家庭的螢幕是輕鬆的、愉快的。它是課堂,又不是課堂,要寓教於樂。
但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也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叫做過度娛樂化。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過度娛樂的危害,警惕娛樂誤國。如果年輕人離英雄、科學、文化越來越遠,離明星越來越近,我們就麻煩了。
笑一笑十年少,娛樂是大家共同需要的,如果世界沒有娛樂,就鬱悶至死了,但過度娛樂也是很麻煩的。湖南廣電這麼多年來在娛樂上面有經驗,也有一些教訓,現在正在改進。
“要真放下,不要假放下”
我特別強調競爭,湖南廣電也在競爭中發展起來。現在這種競爭變成基因了,內部競爭,甚至自己和自己競爭。
有幾年,廣電辦公大樓進門有一個螢幕,從1990年代開始做,每天早晨上班就看前天全國電視訊道收視率排名,是幾千名員工每天上班接觸的第一個東西。這提醒大家,我們現在處在什麼樣的位置,要創新。
螢幕上湖南衛視的收視率排在全國省級頻道的第一、第二,長時間第一,已經十多年,大家也很習慣了。
我離開廣電有一兩年時間,(2012年)收視率掉下去了,從第一掉到第十五、第二十四,甚至掉到倒數第幾名。大概連續掉了30天,內部有些波動。書記、臺長幾次到家裡找我,想找找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去做了一次講話,就是“湖南衛視品牌創新研討會”。開始我不想去,離開了讓他們放手幹。後來我還是去了,講了一次話,沒有稿子,製片人以上的全都來了。
我當時講,我們的骨幹還在,只要人在,什麼都不怕。如果人走了,這就沒有辦法了。湖南廣電已經形成創新的基因,常年在這裡起作用,領導在不在沒關係。我們是做文化工作的,文化,關鍵要“化”,所以大家在“化”上面動腦筋想辦法,創新了很多。
講了兩個小時,從第二個星期開始收視率真的回來了,很奇怪,我也說不清為什麼。一直到現在,收視率還是在上升。
湖南衛視還在不斷創新出好節目,《爸爸去哪兒》,還有一個《我是歌手》,開始兩期我都在家裡和他們一起討論。湖南電視有一個特點,這些編導們一定要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要做到極致,有這麼一股勁。
現在湖南衛視也出現人才流失問題,我覺得正常,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對湖南衛視來說當然是流失,也是損失,如果都走了,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做到一個都不走?我覺得也難。
我2013年退下來,要進入另外一種狀態,要放下來,不要捨不得。放下也是一種境界,而且真放下,不要假放下。我們要相信一個規律,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放下以後就覺得年輕人比我們做得更好,這些年湖南衛視還是有很多改革、創新,而且做得很好,比我想象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