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流通“減肥”記
【編者按】中國醫藥流通從早期外資藥房開始,新中國成立後,醫藥流通進入計劃經濟——萬流歸一、一個渠道;1981年開始,多年來封閉的醫藥流通渠道開始鬆動,出現了多渠道收購供應、委託銷售、特約銷售等形式。至今三十餘年發展,在兩票制和帶量採購的推動下,形成了“僧多粥少”的格局。
本文發於賽柏藍,作者禹鑫;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中國醫藥流通①,要從英國人說起;減肥得從增重說起。
第一筆的臨摹
起點,定格在19世紀。
1850年英國商人在廣州的沙面開設屈臣氏藥房,同年,英國藥劑師洛克在上海開設上海藥房(Shanghai Dispensary)。這是外商在中國最早開辦的西藥房,確切說,是被英商獨攬。
緊跟著,德、美、法、日商人的藥房在廣州、上海成立。
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外商的醫藥商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口岸城市,並逐漸向北方和內地延伸。1882年美洲歸僑羅開泰在廣州開辦泰安藥房,打“民族牌”與英商的屈臣氏抗衡。
隨後國人範水模山,在全國各大城市相繼開辦藥房,國內醫藥商業嶄露頭角。
當時藥房的服務,似曾相識。
據史料記載,除售藥和經營配方外,當時藥房還兼賣飲料和化妝品。很多藥房能做到電話購貨、接方送貨,晝夜營業。有的藥房還和私人診所有固定業務關係,醫生開出處方後讓患者到指定藥房買藥,藥房定期與醫生結算回扣。
跨入20世紀,國人經營的藥房覆蓋區域越來越多,中國醫藥商業粗具規模。有的藥房開始生產一些原料藥,自行制銷成藥,孕育製藥工業;有的藥房經管有道,衍生批發業務——中國醫藥流通的雛形。
一條不分叉的運河
抗戰期間,醫藥流通渠道錯綜複雜。
新中國成立後,以“條條為主、集中管理”的思路重新梳理,醫藥流通進入計劃經濟——萬流歸一、一個渠道。
1950年4月,中國醫藥公司由衛生部籌建,8月1日正式成立於天津,1952年5月劃歸貿易部領導。
自1952年起,中國醫藥公司先後建立天津、上海、廣州、瀋陽、北京、西安、重慶、武漢8個一級站(西安、重慶、武漢在1957年前被陸續撤銷),各省、自治區先後組建二級站和縣醫藥公司。
這是一條垂直的鏈條,三級結構按行政區逐級調撥,統一計劃、統一制度、統一財務核算。渠道極度集中,基本上禁止製藥企業直銷終端。
事實上在建國初期,選擇這個模式是有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考慮。
1950年,醫藥市場的主要供應渠道還是私營藥房。政府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藥品購銷渠道,一方面可以穩定市場、打擊哄抬物價等亂象;同時還兼具對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之責。
以上海為例,到1956年私營藥房就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方代表居領導地位的公私合營。
從1950年到1976年間,有過適當放權的鬆動,但這套國營體系還是鐵板一塊,民間資本只能遠觀、不可涉足。可以想象,當時的商人在嚴密的三級商業模式外徘徊,心情迫切、技癢難耐。
門微開,萬人空巷找尋這道光
1978年改革開放,1981年藥品政策鬆動,機會終於出現。
1981年5月22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醫藥管理的決定》要求“醫藥產品只能按需生產,按需供應,不得向企業壓產值、壓產量、壓利潤”。根據這份檔案,醫藥商業取消了包銷制度,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逐步過渡為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指導性計劃。
基於此,醫藥流通多年來封閉的渠道很快被衝破,出現了多渠道收購供應、委託銷售、特約銷售等形式。
一、二、三級站可同時從藥廠進貨,一、二級站也開始向醫院銷售。很多下屬公司開始辦企業進行藥品銷售;工業進入商業領域自銷不再是個別現象;一些新辦的批發企業開始出現。
1984年,全國各地開始建立醫藥貿易中心,大型藥交會出現了、縣級訂貨會出現了、醫院訂貨會也出現了。春天來了,大家都活動起來了。
這一年還出現了由點到面,以利潤為中心的經營承包制。這種始於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供應站緊隨其後的新方式,效果立竿見影,企業盈利飛速提升,於是各地區、各單位群起效仿。
門微開,為民營參與留了一道縫。
時年32歲的劉寶林,就是在1985年以承包鎮供銷社醫藥商店起步,踩準了時代節奏,邁出了若干年後中國民營醫藥物流千億帝國的第一步。
封閉的市場開啟,機敏的人毫不猶豫追尋這道光。1986年,全國共有2300個縣級醫藥公司,26000多個基層零售網點,5萬多個藥品代銷點,較1952年增長20多倍。
百舸爭流,都在往這個市場裡扎。
為爭奪市場,“收受回扣、請客送禮”這個當下還存在的不正之風開始出現;假藥劣藥流竄市場;藥品交易中心遍地開花,很多流於形式,浪費嚴重;效益下降......
開往春天的列車,擠滿期望
各顯神通、百業經藥。到90年代末,醫藥流通企業數量變成16000多家。以“小、散、亂”為特徵的中國醫藥商業自此形成。
國務院1994年9月29日釋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藥品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中提到:當時製售假劣藥品屢禁不止,犯罪分子喪心病狂;一些地方和部門競相開辦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和藥品集貿市場,藥品生產經營秩序混亂,藥品購銷中行賄、索賄、回扣等不正之風盛行……
1996年入行的老醫藥人張賓對當年的“亂”記憶猶新,“當時的太和醫藥市場,針劑都有擺攤兒在賣,和菜市場差不多”他回憶道。
八十年代初,始於“跑單幫”後匯聚成“十萬販藥大軍”的太和人,基於先把貨運回家鄉再伺機出售的習慣,逐漸形成了皖北最大的普藥輸入和輸出地。
除太和、成都五塊石、廣東普寧這些成規模的外,遍佈各地、幾經被取締的“藥品集貿市場”野火燒不盡,到2001年還間歇性死灰復燃。
改革開放前期的中國醫藥流通,處於計劃經濟瓦解、市場經濟崛起的轉軌期,從絕對壟斷走向了相對競爭、無序競爭,速度前所未有、營收幾何級增長。
入世前後,天空飄灑張張門票
1998 年 4 月 16 日,國家醫藥管理局合併原衛生部的藥政司、吸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部分職能,組成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部級),去掉了這一機構前20年中的“醫”,對症下“藥”。
1999 年11月1日,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已於2003 年撤銷,其負責貿易部門與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合併為國家商務部)下發《醫藥流通體制改革指導意見(1999)1055號檔案》。
檔案明確,要用5年時間扶持5到10個有競爭力的特大型醫藥流通集團——為“入世”後迎接外資挑戰做準備。(作者注:中國2001年“入世”)。
政策同時提出5項具體措施,其中“允許並鼓勵各行各業、各種經濟成份以兼併、重組、聯合等多種方式參資入股醫藥流通企業”——醫藥流通從開道縫、開個窗到現在大門敞開。
自此,混合、民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醫藥流通企業先後開始湧現。
嘉事堂藥業,就在這一年通過股權置換方式整合了北京海淀區、石景山區、豐臺區、房山區、朝陽區等區屬國有醫藥經營公司資產。
2000年5月28日,湖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正式營業(2000年1月28日註冊成立),打破了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格局。
2000年12月28日,北京市醫藥公司與北京市醫藥經濟技術經營公司進行資產整合,成立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進入華潤體系, 2012年更名,就是現在的“巨無霸”華潤醫藥商業集團公司。
2000年1月28日,迴音必集團在杭州市上城區工商局登記成立,主營批發、零售。
2003年,太和縣醫藥公司與中國華源集團整合成安徽華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深圳海王與濰坊醫藥採購站成立山東海王銀河;國藥控股也成立於2003年;2003年12月11日,永裕新興正式成立,境外資本首次實質性介入……
一夜春風來,萬樹梨花開。
狂奔洪流之上,豎起道窄門
2001年,全國醫藥流通企業超過17000多家,秩序混亂、市場環境惡劣。
亂來,大治就到。
《中國社會保障》2001年第5期《藥品流通秩序亟待規範(作者:張鶴鏞)》一文寫道:當前,中國藥品流通領域秩序混亂。
全國現有醫藥批發企業17000多家,市場環境惡劣,一定程度上造成藥品價格居高不下,藥品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農村藥品質量及藥品流通秩序混亂的問題更加突出。
在城市,藥品流通秩序混亂和藥品質量問題也令人擔憂。製售假劣藥品的違法犯罪行為還很猖獗,藥品生產流通秩序還比較混亂,已經取締的非法藥品集貿市場仍有死灰復燃的種種跡象。
這種亂象,在2000年2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等部門《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0〕16號)》中體現的比較清晰。
這份檔案中,國務院鼓勵大型批發企業跨地區兼併市、縣級批發企業,將市、縣級批發企業改組為區域性基層配送中心,取締藥品集貿市場。
明顯是對 “小、散、亂”忍無可忍,最後乾脆說:近期暫停審批和登記新設藥品批發企業。
我問一位從業近30年的醫藥人“你最喜歡那個階段?”,他回答“2000年左右,好玩”。他說,那時候手裡有藥就能賣,“我們收現金用藥箱裝,百元大鈔少,一箱錢就二三十萬元”。
可“好玩”的光景還是到頭了。
2001年11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釋出《關於加快GSP認證步伐和推進監督實施GSP工作程序的通知》。迫切陳詞:將原設想的5年內結束現有企業的GSP認證時間縮短到3年。
並公佈任務:2004年年底前,所有企業完成GSP改造和GSP認證,不達標就歇業。
由此,藥品流通企業數量下降,並得到控制。
至少從2009年起,流通企業數量就保持在1.3萬家左右(商務部:2010年藥品流通行業執行統計分析報告)直到現在,一直揹著“小、散、亂”的標籤。
基於對“入世”的承諾,2004年12月11日,我國藥品分銷業全面對外資開放。
查閱資料,當時行業對全面放開後對外資進入的擔憂,現在看並未應驗。
永裕在中國並沒有太大起色,2011年被康德樂收購,2017年11月康德樂中國將業務出售給上海醫藥,唯一一家外資醫藥商業公司謝幕。
目前醫藥流通行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營業務處強勢,民企與其共存,但影響力還無法同日而語。
2004年強推企業GSP改造、認證的同時,4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藥品經營企業許可證管理辦法》,明確開辦藥品批發的標準。強行淘汰一批後,流通行業真正的競爭由此開始。
東南和齊魯,兩張不期而遇的健身卡
此後數年,政府忙於醫改,著重解決看病貴、以藥養醫、穩定保護醫保基金,發力工業和醫院兩端,制定了不少政策。
期間,流通行業搖搖擺擺前行,在強勢國企不斷落子佈局、醫院藥房開始被託管、隔三差五被敲打“小、散、亂”節奏中,各自尋找更多的生存空間,依然沒有擺脫粗放和混亂的慣性。
再次站在聚光燈下,源於東南。
2010年5月,福建省從基藥第七標開始,正式執行兩票制;2012年2月,三明醫改起步;取得成效後,2014年10月被原國家衛計委當做樣板介紹給全國。
高層關注,風光無兩。
之後,兩票制率先被選中,作為醫改的突破口推行。三醫聯動、取消加成、藥佔比等緊隨其後。
2016年4月27日國家釋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要求8個省份試點醫藥流通領域的兩票制政策。
7個月後,“壓縮流通環節、淨化環境、打擊過票洗錢”的兩票制全國推進,缺乏競爭力的小散企業每況愈下。
“禍不單行”的是,2016年3月山東疫苗案爆發。
醫藥流通的亂,以及帶來的惡性後果讓整個社會感受到切膚之痛,再加上為兩票制試點推行“開道”的需求,不整頓不行了。
2016年5月3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釋出《關於整治藥品流通領域違法經營行為的公告(2016年第94號)》,俗稱“流通十條”,對掛靠、走票、過票等亂象進行整治,業界有嘆“史上最嚴”。
這一年,全國在流通領域立案查處企業1383家,吊銷《藥品經營許可證》40張,登出《藥品經營許可證》207張,撤銷藥品GSP證書172張,移送公安機關案件47起……
兩票制後是營改增,醫藥流通的空間愈發收緊。2016年的行業政策密不透風,焦慮情緒相互傳染,從業者在表達“危機、洗牌、淘汰”的當下境遇時,往往還會在這些詞前加上個“大”字。
每個人都清楚政府改革的目標,只不過當時,弱者焦慮的是對生存的彷徨,強者擔心的是市場的動盪。
滬上風雲訣,買、賣跨過中間商
整治之下,2017年市場增速放緩。
商務部資料,2017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2001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8.4%,增速同比下降2.0個百分點。實際上,增長速度從2013年的16.7%後,逐年緩慢下滑。
醫藥流通市場從1953年4.4億、1988年143.7億②、1996年908億、2006 年 3360 億高歌猛進到2016 年的18393 億後,在密集政策剪裁下,從比拼衝刺速度轉軌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步調中。
2018年9月,國藥控股原總經理、現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執行會長付明仲告訴賽柏藍,雖然商務部2017年度“藥品流通行業執行統計分析報告”中,醫藥流通企業數量還在1.3萬家以上,數量幾乎沒有下降,但實際上已有2500家左右出局了。
“總數量變化不大,主要是另一批創新型的藥品流通企業成立,這剛好填補了傳統企業出局帶來的空缺”她說。
2018年6月,在央視節目——《尋找醫藥行業真成長》的採訪中,河南某醫藥物流公司的副總透露,半年來,河南93家藥品流通企業或倒閉、或被收購。
他說“截止到2017年底的時候,河南有303家醫藥物流批發企業,截止目前為止,只剩下210多家了”。
“危機、洗牌、淘汰”的焦慮,不幸應驗,更大的挑戰接踵而來。
2018年12月6日,國家醫保局在上海和藥企的4+7帶量採購談判落錘,11個城市的公立醫院和藥企直接連線,2019年3月將啟動,朝著一票制的終點站隆隆馳去。
大部分流通企業的分銷能力只能雪藏,將自身降格為配送商,和巨頭商業血拼利潤微薄的配送權,未開戰、勝負已定。如果帶量採購範圍逐年擴大,流通行業資源再一次向頭部匯聚,集中度繼續提升。
兩票制和帶量採購一出,醫藥流通行業明顯僧多粥少。
彈指69年,輪迴的曲線是螺旋
國家藥監局曾在公開場合表態,流通企業有3000家就夠了;一知名藥企營銷負責人告訴筆者“流通企業平均利潤很低,數量的確太多了,都賺不到錢,集中度提高是應該的”。
減少數量是共識,似乎是個輪迴。只是每家企業都和當地的稅收、就業緊密相連,誰離場是個問題。
站在2019年,總覽建國後中國醫藥流通的發展歷程,沿循的是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普遍規律,正如一個瘦子暴飲暴食體重狂飆後,再鍛鍊瘦身的過程,是道螺旋上升的曲線。
從1950年起,彈指69年。對一個人來說已近古稀,但中國醫藥流通才剛剛開始“魔鬼減肥錘鍊”,“瘦身”的目標,是精壯的軀幹。
① 注:本文所指的流通,不包括中藥材。
② 1988年之前全國銷售額的統計包括藥品、醫療器械、化學制劑、玻璃器皿,不包括出口金額。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釋出和醫改政策縱深發展,我國醫療服務行業也正迎來一個新的升級階段,即是從“規模”向“價值”的變革。醫療產業與新技術逐漸融合,單純“走量”的醫療專案不再是投資首選,大量“偽需求”將在消費者“用腳投票”下出局……如何能夠轉危為安,借力打力,最終在資本寒冬後的2019脫穎而出?
2019年7月25日-27日,億歐大健康將主辦 “GIIS 2019第四屆中國大健康產業升級峰會” ,峰會以“雁棲健談——從【規模】到【價值】的醫療變革”為主題,圍繞醫療大資料、醫藥創新、非公醫療和科技醫療四大細分領域的市場環境、投資熱點和產業變革等話題展開探討。與此同時,億歐大健康將會在3月-4月陸續舉辦: 醫藥創新產業沙龍(3月22日) 、 醫療大資料產業沙龍(3月29日) 、 非公醫療產業沙龍(4月26日) 、 科技醫療產業沙龍(4月19日) 。歡迎大家關注!
活動報名連結: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
本文已標註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