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50萬+的90後程序員都經歷了什麼?
薪資是檢驗一家公司對你認可的標準,能達到年薪 50 萬+,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公司對你創造的價值的認可。
即使是處於薪資鏈頂端的程式設計師,年薪(不含期權、股票等)超過 50 萬,也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那麼這些年薪 50 萬+ 的 90 後程序員們,到底是怎樣拿到高薪的,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究竟做對了什麼,體現了怎樣的價值呢?
注:為便於理解,下述文章中出現的所有和級別相關的資訊皆參考阿里級別。

某平臺深訪了 10+ 名這樣的程式設計師,把他們最常見的三種成長途徑梳理了出來,分別是:
1)在一家公司的初期加入,並伴隨著自己的業務線在短期內共同成長為細分條線的負責人,拿到年薪 50 萬+;
2)一步一步向知名大公司靠攏,通過自己技術的進步證明自己的實力,最後在一線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做到 P7 及以上,拿到年薪 50 萬+。
3)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精耕細作,以技術能力獲取在 BAT 中的 P7 崗位,並在 BAT 中拿到較高的績效考評分,最後年薪 50 萬+。
我們選取了用這三種方式拿到年薪 50 萬+的 90 後候選人中的代表,用放大鏡來看看他們的成長軌跡。

暘帆,90 年,工作 3 年,在某創業公司負責一條細分業務線
Java 後端工程師暘帆,凌晨兩點下班,三點到家,五點緊急處理線上業務問題。「這種工作狀態已經習以為常了。」暘帆如是說。 「最近已經算很好的了,春節回來以後第一次搞到這麼晚」,28 歲的暘帆頂著兩個黑眼圈,平淡地跟我們聊起了他在這家創業公司加班的點滴。 「這兩年 AI 很火,各條業務線的演算法都需要大量離線計算資源,計算資源不夠用了,線上服務也受到了影響。」
踩在 90 後尾巴上的暘帆,剛好工作滿三年,現在在某獨角獸公司負責一塊單獨的業務線。除了做好分內的工作,暘帆現在還需要技術選型、跨部門溝通等等。17 年底暘帆漲薪之後穩穩地突破 50 萬(不包含期權)。
回望起自己從一個初級遊戲後端開發師成長為一個業務條線的小 leader,暘帆認為,關鍵在於能抓住一個最初並不明朗的機會,並抗住隨之而來的所有挑戰。而最後的年薪 50 萬,不過是對於他成長的一種肯定。
暘帆加入這家獨角獸公司是個巧合。彼時他剛工作不到 2 年,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的技術深度,暘帆開始在市場上看機會。這家獨角獸公司給出了 30 萬+ 的年薪和大資料方向的崗位。暘帆綜合衡量下覺得不錯,便加入了。
進公司暘帆遭遇的第一件事,就是他加入的組從原來的大組剝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發組,專門開發某一基礎業務。他成了組裡老大之外的第 2 號員工。「這個業務以前只是呼叫第三方 API,因為功能比較基礎,再加上 API 的供應商能支撐的每秒請求太少了,所以公司就成立了一個新的團隊,重新做。」
雖然是 2 號員工,但是這段日子卻是暘帆在公司裡相對最輕鬆的時候了。暘帆跟著老闆從 0 開始做這個基礎功能。「老闆負責框架和選型,我負責落實和 coding 相關的所有事情」。
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不斷進步,不會就去想辦法找資料、看書、問人;解決完一個問題,有時間就寫總結、覆盤…」暘帆對於自己的工作狀態十分滿意。
這樣的平靜的工作狀態並沒有持續太久。「大概17年第二季度開始,業務量進入爆發期,我們處理的資料量從百萬級到了千萬級,基本上每隔兩個月,我們的業務量就翻番。」
也是從這時開始,「報警電話」成為暘帆接到的第二多電話,最多的是外賣電話。
業務量不斷增加的九個月中,對於暘帆,能按中國時間睡個完整覺就是最大的幸福。「後端開發能遇到的難題、陷阱,那 9 個月裡我們團隊算是逐一把所有坑都踩了個遍」。高併發、多執行緒等等,暘帆所在的剛組建不久的團隊,經歷了一個成熟團隊中可能需要 3 年,甚至更久時間才會遭遇的一系列問題。
有的時候為了臨時解決一個線上問題,暘帆會用一些自己都覺得未來可能會出岔子的辦法應付掉。應付完之後,當然需要找個時間把埋下的雷修復好。「公司哪有時間給你優化、重構?只好等到一天工作結束,犧牲睡眠時間做優化。我的黑眼圈就是從那時開始有的」。
業務增長的同時,團隊人員也在迅速膨脹。17 年下半年,暘帆作為「最資深,最能幹的」員工,被提拔成了小組長。
「說是小組長,其實手底下也就兩個人:一個校招來的新人和一個工作不到 2 年的初級 Java 工程師。」暘帆現在的工作已經從單純的技術工作開始逐漸走向綜合化,「我們組的業務需求基本由我負責,其中就會涉及到很多團隊間溝通的工作」。不同於最開始思考在技術上如何縱向發展,暘帆已經需要調整自己的進步方向,考慮怎樣進行廣度的提升了。
「工作這麼辛苦,沒想過跑路嗎?」面對這個問題,暘帆十分直白地回答我們:「當然有,只不過真的太忙了,沒時間準備面試。」就這麼一個有點「啼笑皆非」的理由,暘帆留在了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公司。
暘帆不僅留下來了,並且給公司交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遇到一個機會,抗住這個機會帶來的所有壓力,不逃避中間的一系列難題,大約就是 28 歲的暘帆之所以能夠拿到 50 萬+ 年薪的祕訣。

華榮,91 年,工作 5 年,某一線網際網路公司 P7
華榮的語速很快,說話很有條理,平常人需要掰扯 60 分鐘的事情,他能提綱挈領地在 30 分鐘內跟你說清楚。
對於華榮而言,他人生中最不自信的一件事就是學歷了。二本出身的他,在找工作這件事上,並沒有十分大的優勢。「我是一個後知後覺的人,上了二本才覺得自己需要好好學習」,作為半路出家的學霸,華榮的每一次機會都來之不易。
13 年本科畢業前夕,華榮拉著一個箱子就去了北京。「破釜沉舟,沒想著怎麼回去」,帶著自己的簡歷,華榮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網際網路公司,最後終於在一家老牌網際網路公司急招 Android 工程師的時候趁虛而入,成為了一名初級 Android 工程師。
能夠拿到這個機會,華容十分珍惜。所以當遇到「你去開發一個 app,公司暫時不會給你提供額外的資源」的要求時,華榮迎難而上。
「我每天就琢磨,怎麼樣才能把這個 app 開發出來」華榮回憶給自己帶來第一桶金的專案,更加興奮了。為了能夠做出這個 app,華榮初生牛犢不怕虎地逆向了許多軟體,最後終於倒騰出一個還不錯的版本。帶著這個專案,華榮說服了當時的老大,拿到了後續跟進的資源。最終把這個只是公司試水的實驗性專案,做成了令人矚目的明星專案。
「然後我就琢磨著跳槽」,華榮十分直率地說出了後來的心路歷程。「第一份工作,我又是二本,能拿多少錢你們也知道,這樣的薪資在北京哪裡活得下去。」再加上明星專案的助力,華榮有了比學歷背景更硬的「專案背景」作為背書。
15 年,華榮入職了一家一線網際網路公司。在新的公司,華榮除了接觸專案上的一些事情外,也慢慢承擔了一些專案溝通的工作。「對我來說,如果工作有什麼進步的訣竅的話,大概就是保持一顆刨根究底的心去做專案」,華榮如此總結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斷進步的經驗。
18 年中,華榮在原公司升到 P7 級別後,又以遠高於 50 萬的年薪加入了目前上升勢頭最猛的某網際網路公司,開始了新的征途。
「探索是會上癮的」,這是對於華榮最好的概括。從大學裡獲得第一臺安卓智慧手機的興奮,到後面發現做出各種 app 的成就感,華榮的自信來源從來都是技術本身。
「我也知道只提升技術是遠遠不夠的,」華榮在談及未來發展時跟我們聊了聊他晉升之後的痛苦。「公司希望我能夠帶團隊,創造更大的價值。」面對這樣的發展必經之路,華榮也學會了遷移自己的成就感來源,把自己熱愛的技術當成日常工作之外的探索,先完成好本職工作中需要的進階。

思源,91 年,工作 3 年,某 BAT P7
思源的生活很豐富,每天差不多 8-9 點左右下班,去健身房運動,晚上看看 NBA 轉播或者讀一些歷史書。週末是思源固定的充電時間,作為一個演算法工程師,思源堅持著一些基本的職業素養:每週一定花大半個週末,看看 paper,調調模型,研究新技術。
因為去年自己的模型被很多業務部門採用了,思源拿到了不錯的績效考評,薪資上了一個臺階。
除了進步速度,在剛剛工作 3 年的同齡人裡,思源積累技術的時間也遠超於一般的演算法工程師。
這事兒得從思源讀研究生時候說起。因為在 GitHub 上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小專案,思源踏進了演算法的坑。作為非 CS 專業出生的思源,為了說服導師同意他在研究生時就去找演算法崗位的實習,費了不少功夫。
因此算上這段時間,思源在演算法上的積累滿打滿算已經不少於 5 年。憑藉著實習期亮眼的表現,思源成功入職某知名外企的中國 office。工作 1 年之後,思源看中 BAT 能夠應用的龐大資料量的業務環境,以 P7 級別加入 BAT。
和夢寐以求的大資料量的業務環境一併而來的是 KPI 考核制度。思源必須要在「技術追求」和「KPI 指標」中做好平衡。畢竟 BAT 不是慈善機構,你研究的前沿技術如果不能為現有的業務量進行服務,那麼公司只能對你說抱歉。思源一開始在 BAT 的路,走得並不十分順心。
「我是一個對技術十分狂熱的人,如果我知道了一個前沿的模型或者一個新的解決方式,卻不能在業務中有所嘗試,我會覺得十分可惜。」思源如此評價自己。「但這並不是公司的出發點,更不是擁有龐大資料和實時流量的 BAT 的出發點。他們雖然也希望能有顯著的提升,但這是在保證穩定的情況下。」
當個人的想法和公司的想法發生衝突時,只能調整心態來解決問題:「說服別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告訴他我想怎麼做,而是直接做出成績。」經過幾輪和老闆協商未果後,思源調整了自己的策略。「當然不是盲目不計後果地幹,只能犧牲自己的時間,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去做自己想做的嘗試。」
抱著這樣的心態,思源收穫了幾個明星業務部門對於他提出的解決方案的採納。「雖然我很不喜歡這樣的方式:自己做的東西還要自己去賣,但是被認可的感覺還是挺好的。」忍不住發了些牢騷之後,思源隨即又透露出了一絲自豪。
16 年,思源進入這家 BAT 企業時,對方看中了他的發展潛力,為這位工作不足 2 年的演算法工程師開出了高級別。1 年多過去了,思源用實際專案證明了他擔當得起這個級別,甚至想要謀求更高的級別。
思源和暘帆一樣,都是一個不打無準備之仗的人,轉型演算法的仗,思源花了幾乎整個碩士期間做準備。
因為熱愛,所以能夠跨越轉型中的千辛萬苦。
有人會說,思源的薪資多多少少受到了 AI 浪潮的影響。但對於思源而言,他愛上演算法的那年還是 2013 年。你永遠沒法追上市場的風口,你能做的只是堅守自己熱愛的技術,跟隨他的浪潮就足夠了。

在這些拿到 50 萬+ 年薪的 90 後中,有很多看似虛無縹緲的、常用來評判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變得越來越清晰:「有潛力」、「學習能力強」、「有自驅力」、「有責任心」等等。
把這些閃光點具象化到操作上,你會看到:
暘帆這類的程式設計師,默默抗住了壓力,不斷敦促自己隨著目標的更改而修正前行方向;
華榮這樣的程式設計師則是抱著一顆和專案共存亡的心,上癮般地解決自己遇到的一個又一個問題;
和思源類似的程式設計師,一方面小心尊重著公司的要求,一方面又對自己在技術上的「貪慾」十分放縱,通過技術精進創造成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當你習慣用「差不多」、「就這樣吧」來解決問題的時候,這些你認為是幸運得來的回報,永遠都不會降臨在你的頭上。
備註:文中皆是化名
從事前端開發的工作5年了,業餘的時候希望能在這裡分享一些網際網路資訊給大家。
如果你想學程式設計,可以來學習前端,前端學習門檻低,無論你有無程式設計基礎都可以學習。
無論是在學習web前端開發,還是已經工作的,這裡推薦一下我們的前端學習交流群:784783012,這裡是把夢想照亮的地方,同為了生活而拼搏奮鬥,大家互相幫助。新手加入即可獲得經過整理的最前沿的前端技術資料,不定時更新技術,與企業需求同步。好友都在裡面交流,歡迎加入
點選: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