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交機器人鼻祖 Jibo 賣身記:高開低走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當智慧音箱這樣的人工智慧產品形態正在被廣泛接受的同時,那些曾激發人們對人工智慧產生無限遐想的家庭機器人產品則正在褪去光輝,有的甚至走向盡頭。
繼今年 8 月份博世(Bosch)旗下Kuri 機器人宣佈停產後,全球智慧家庭社交機器人鼻祖 Jibo 今天也傳來不好的訊息。據 The Robot report 報道,Jibo 已經將旗下智慧財產權資產和 IP 出售給紐約投資公司 SQN Venture Partners,而這筆交易已經在今年 6 月份完成。
據悉,這是 The Robot report 從 Jibo 前高管中獲得的資訊,事後已經多次與 SQN Venture Partners 取得聯絡,但沒有得到對方的正面迴應。
其實衰敗的跡象很早就有了
即便如此,Jibo 關閉的訊息也並不讓人意外。早在 6 月份,也就是上述 Jibo 出售智慧財產權給 SQN Venture Partners 的時期,公司就被爆出進行了一輪裁員瘦身,並且該公司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二個辦事處已經關閉。在更早前的 2017 年底,公司就曾傳出了裁員資訊。這都是許多公司走下坡路的慣常徵兆。
這與初見 Jibo 時的無限風光恰恰相反,與許多從創新榜單中退出的初創公司類似,Jibo 從幾番驚豔亮相後便走向了「高開低走」的發展軌跡。
眾籌歷史上的明星 Jibo
Jibo 公司於 2012 年成立,由 MIT 博士 Cynthia Breazeal 領導團隊打造 Jibo。當提及為什麼創造 Jibo 時,Cynthia Breazeal 表示希望賦予機器人情感和社交技巧,「它不僅要有自然的溝通能力,還要理解人類的思維方式,機器人可以有社交功能,也能有真情實感,是實實在在的物體。」
秉承著這個執念,團隊用心打造的 Jibo 於 2014 年上線 Indiegogo,就立馬引起轟動。這款機器人定位「全球首個家庭社交機器人」,從眾籌網站的概念視訊來看,它擁有圓滾滾的外形,以及能夠轉動的身體結構、呆萌靈動的表情,顛覆了人們對機器人呆板屬性的認知,是一個能令人尖叫的產品。
隨著一路飈高的眾籌金額(最終超過 350 萬美金,相當於眾籌目標的 230%),以及科技愛好者的追捧下,Jibo 也成為不少家庭機器人創業者的風向標。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有留意的朋友應該也像我一樣,在高交會、CES、雙創周等大大小小的科技展會上,都能看到跟 Jibo 長得很像的機器人。
在人工智慧產品寥寥無幾的當時,Jibo 身上的機器人技術基本代表著當時行業的最高水平,滿足每個使用者對「想擁有一個大白」的幻想。它具備了聽(HEAR)、說(SPEAK)、看(SEE)、陪伴(HELP)、提醒(REMINDER),學習(LEARN)幾項功能。
需要與家庭成員相處在同一屋簷下的 Jibo 能記住每個人的臉,在於不同成員對話和磨合一段時間後,它能瞭解每個人的習性和喜好。除了對話之外,拍照、講笑話和故事、查詢天氣、跳舞、賣萌等都不在話下。

它是兒童的好夥伴、也是廚房好幫手,並充當家庭傳聲筒,還有自己的一套小脾性,配上和肢體語言和表情包,足以俘獲人心。
絆倒 Jibo 的第一道坎:遲遲不能發貨
驚豔的視訊秀和 Indiegogo 眾籌結束後,滿懷期待的廣大購買者和精神眾籌者卻等來了持續 2~3 年的跳票週期。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實現概念視訊那樣的效果,團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對產品進行打磨和的優化,並且其產品複雜性決定了他們需要一次集中解決多個方面的技術問題,包括硬體結構設計,語音、視覺互動,系統和內容等等。Jibo 公司中的員工不僅有涉足機器人領域的,還有語音識別、人機互動、遊戲、動畫、消費電子等領域相關的專家。
產品還沒造出來就開始拓展中國市場
儘管一再延期發貨,Jibo 在這幾年的頻繁亮相也讓大家沒能遺忘它。
2015 年 8 月初,Jibo 宣佈獲得 1100 萬美元的戰略投資,投資方包括 Acer、Dentsu Ventures,中國的東方網力(NetPosa)、日本的 operators KDDI 和韓國的 LG Uplus。
在表明將資金用於繼續對機器人產品做一系列功能優化之外,Jibo 還放出了一個重要訊號,即這輪融資主要出於開拓東南亞的戰略考慮。Acer 能給予供應鏈方面把控的幫助,KDDI、LG Uplus 分別為日本、韓國的知名運營商,提供銷售渠道,深耕視訊領域東方網力能助力 Jibo 實現中國的本土化。
2017 年初,Jibo 攜手物靈(東方網力子公司),在 CES 2017 上完成了全球首次亮相。雖然彼時展示的 Jibo 還是個 Demo,但也引來了不少人的駐足。當時 Jibo 的展臺,曾一度成為國內諸多網際網路大佬的打卡學習站,包括搜狗 CEO 王小川、獵豹移動 CEO 傅盛、百度度祕事業部總經理景鯤等。
絆倒 Jibo 的第二道坎:本土化難題沒解決
除了發貨時間過長之外,本土化也是 Jibo 面臨的一大問題。在 2014 年底眾籌結束到 2016 年中期,Jibo 的團隊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不得不取消其中大量的海外訂單,只向加拿大、美國的使用者發貨。
對此,Jibo 給顧客的回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後,我們團隊商討後一致決定不把 Jibo 送往您所在國家和地區,因為它無法達到符合當地的使用標準。」
此時,吸取教訓的 Jibo 已經開始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的探討。為提前宣傳造勢,2016 年 6 月份,Jibo 創始人 Cynthia Breazeal 和 CEO Steven G.Chambers 來到中國進行了公開演講。

當時,Jibo 團隊表明,Jibo 需要與合作伙伴繼續打磨技術,產品無法做到很快上市。為此,Jibo 在同年 5 月份向開發者開放 SDK,旨在讓大家參與到 Jibo 的研發當中。其中開放的能力包括語音技術、視覺處理、伺服馬達的互動能力。
不過,當時的 Jibo 美國版還沒上市,談國際化市場未免也有些力不從心。何況本土化涉及到語言、本土內容、服務接洽等方方面面,絕對不是一個小工程。另外,在產品沒有足夠的銷量資料、使用者資料支撐時,開放的 SDK 對開發者的吸引力並不足夠大。
絆倒 Jibo 的第三道坎:終於等到開賣,世界卻早已變了樣
即使一再表明自身正在努力,Jibo 的一再跳票已經將人們最初的崇拜一點一點的消耗掉了。期間不少人要求 Jibo 全額退款。直到 2017 年 9 月,時隔眾籌後三年, ofollow,noindex">Jibo 才正式面向眾籌者發出第一批產品 ,同年 10 月份正式全網開售。
從亮相到最終發售的這段時間,動作緩慢的 Jibo 不僅因為拖沓讓大家興趣大減,還面臨來自大環境變化的衝擊。此時,以亞馬遜、Google 為代表的智慧音箱玩家活躍在智慧產品市場上,許多比 Jibo 晚發聲的競品早已經搶先一步佔據市場,其中典型的就是Echo Show。相比後者 299 美元的價格,Jibo 899 美元的售價則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在去年 Jibo 發貨期間, 首批嚐鮮使用者也都紛紛晒出相關的測試視訊和文章 。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展示了一些「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差別。比如語音和人臉識別上存在一定的誤差,並沒有宣傳視訊裡演示的那麼生動;智慧家居中控方面,因為要通過第三方平臺實現控制,實際體驗並不足夠流暢;又比如,因為起初內容缺乏、功能未得到完善,Jibo 無法看視訊、玩遊戲和視訊通話,除了擠眉弄眼之外,螢幕成了擺設。
停留在時代週刊上的最後輝煌
不過,就像它可愛的外表和個性能讓人忽略掉技術上的瑕疵一樣,以上這些並不阻礙 Jibo 賺取名氣。2017 年底,Jibo 被《時代週刊》評選為 2017 年度 25 大最佳發明之一,並且力壓 iPhone X 登上了《時代週刊》封面。

緊接著在 2018 年 1 月份拉斯維加斯 CES 上,Jibo 在獲得了機器人類別單元的 2018 CES 年度創新獎。
這個被比喻成「從皮克斯電影走出來的機器人」迎來了它眾籌完成後的第二個高光時刻。當時《時代週刊》的評語是這樣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完全就像是一個人,可以從根本上重塑我們與機器的互動方式。
如同所有被捧上媒體推薦榜單的品牌公司一樣,Jibo 收到了頂級媒體的頂級盛讚。
寫在最後
儘管 Jibo 看起來很酷,但在消費市場裡,相對高價格的 Jibo 也註定是一個小眾、且不夠成熟的極客產品,高投入和低產出比制約良性發展已成為常態。
從極客市場走向大眾市場的道路佈滿了荊棘。
此刻,我們的感受,正如今天你們在我們的朋友圈看到的:
Jibo is probably totally dead now. I am so sorry to hear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