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分析 | 明星直播平臺熊貓tv的隕落
熊貓TV是王思聰創立的以線上直播為主的平臺,2015年上線曾經火爆一時,直到2019年3月8日官方宣佈,熊貓TV伺服器將關閉。
是什麼讓一家明星公司走向了破產清算?
答案是沒有拿到融資。
熊貓已經賬上已經缺錢很久了,公開的最後一筆獲得的融資還在2017年。

圖片發自簡書App
融資情況參考:天眼查
今年3月7日晚,熊貓直播創始團隊成員兼營運長COO張菊元,在公司內部群髮長文稱從2017年最後的融資之後長達22個月的時間內,都沒有任何外部資金的注入,管理層至少找了5個潛在投資方和多種方案,但最終都沒有能解決資金缺口。
那麼是什麼導致這家明星公司沒有拿到融資,最後走上了破產清算呢?
1、沒能創造出持續、穩定、獨特的價值
這裡的價值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使用者的價值,一部分是對平臺和投資方的價值。
1)在使用者方面
15、16年直播是一個大風口,豬都能飛上天的那種,大大小小的直播平臺湧現出來。直播也確實滿足了一部分人消遣娛樂的需求,幾個大平臺的月度活躍使用者巔峰時期能達到1000萬。同時也催生了一大批的明星主播,平臺加上各類超管、工會、管理員,形成了一個個小生態圈子。在這方面,直播是有其獨特價值的,熊貓更是做的還不錯。
2)對投資者方面
投資者更實際,忽略掉繁榮的景象,會更看重投資帶來的回報比。而熊貓一直是一個燒錢的公司,或者說整個直播行業都是。
整體說來海量的使用者直播資料,導致對頻寬和伺服器的要求極為嚴格,另一方面主播的簽約及薪酬是一筆極大的開銷。
在早期,大家都沒有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都在進行燒錢圈地,而持續了兩年之後,需要尋求變現了,熊貓卻沒有跟上,依然是那個會花錢的平臺。
這和熊貓的早期CEO是王思聰有很大關係,背靠大金主不缺錢,沒有太多進取心和危機感。
投資者看不到回報的潛力,自然很難去投錢。
2、沒有構建出很深的護城河,行成核心競爭力
坦白說個人認為直播行業沒有核心能力,基本的直播技術和運營沒有那麼的重要。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直播平臺非常依賴主播,哪裡明星主播多,流量就去到哪裡。
所以真要說核心競爭力,可以是 明星主播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造星能力。
熊貓早期有王思聰的重要站臺,加上重金,吸引了一大批明星主播入駐,但隨著後來資金的困難,加上其他直播平臺是的挖牆腳,逐漸走了一大批主播。
外部沒錢引進,而熊貓內部又缺乏造星能力,只能看著明星主播逐漸減少。
反觀大平臺鬥魚,經受了很多次的挖牆腳,但總能在自己內部又培養選出一些新的主播頂上,造星能力很強。
3、未能實現複利效應
通過深耕自己的業務,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創新迭代,達到複利的效果。我們看下熊貓,其實這塊做的也不好。
前面簡單說到,在商業變現上,熊貓是比較遲緩的。背靠金主,進取心不足,缺乏創新動力。
熊貓主要依靠,流量帶來的平臺廣告,以及使用者的禮物打賞,但雖然觀看的使用者很多,真正花大價錢打賞主播的並不多,運營側又沒有做太多相應的轉化活動。
反觀鬥魚,在直播運營這塊做的和投入,也作了很多嘗試,各類禮物打賞活動層出不窮。
4、組織管理能力短板
熊貓早期是以王思聰團隊為主,之後360的資本投入,也帶來了一批高管。
兩部分人沒有形成很好的協作狀態,反而不斷傳出一些負面的新聞,有內部員工爆料內部管理混亂,兩派內鬥嚴重,公司效率低下。
在王思聰重心不在熊貓後,雙方開始失衡,內部管理問題加劇,整個公司人心渙散,人浮於事。
比如曾有位主播想做一次北極戶外遊,但被熊貓運營人員制止了,理由是播戶外太麻煩,每天還要進行換圖預告,不如繼續在家直播,大家都方便。由此可見一斑。
5、直播行業洗牌
直播行業經歷了兩年的燒錢圈地,大量平臺關站之後,開始有塵埃落定的傾向,尤其在業內兩大平臺鬥魚和虎牙被騰訊投資,更是加劇了洗牌。
整體來看,熊貓的內部問題加上直播行業整體不景氣,商業模式尚需探索的情況下,拿不到融資,進而破產清算,是一個必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