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就會致富?錯了!
曾經,某大佬教導我們:“忠誠和勤奮是成功的唯一途徑。”那麼,致富密碼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我們從小學起就被灌輸一個理念——勤勞致富。然而,古有好漢楊志,一心“邊庭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廕子”,卻未免落草為寇;近有九十年代一批自以為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國企工人,對著買斷工齡的區區幾萬塊錢黯然神傷;今有被網際網路列強的 996 掏空了身體,打算在不惑之年居功自重的碼農們,卻發現裁員和降薪猝不及防地到來,甚至釀成中年悲劇。
猛回頭看看那些日進斗金的人,像二百五一樣忙著的並不多:專事抄襲和洗稿的自媒體,比起挖空心思碼乾貨的,粉絲和收入都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有兩個事業不順的哥們,在五脊六獸之際誤打誤撞買入比特幣,掙了一大筆;你們公司上了市,精研開會表演藝術的肉食者們從此財務自由,而你不過就是換輛車了事。這樣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
這些不幸與幸運,背後有其規律。大佬們宣傳的的“忠誠與勤奮”,很可能是一盤大棋:並且總是希望多數勞動者具備如下特徵:
- 沒有完成財富的初步積累,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 相信在康莊大道上努力拉車,就可以到達幸福的彼岸。
這盤大棋的玄機在於,別人給你畫好的康莊大道,很可能是一個圈兒,見題圖。什麼,你說我是驢?我可是幹網際網路的,公司蒸蒸日上,隨便跳槽都漲薪,這不是扯淡麼?那咱們就來算算看。
在一線城市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平均一年掙 100 萬,就算在西二旗也不丟人了吧?交完了現稅和期稅(五險一金),大約還剩 75 萬,在 996 中能撐過 25 年的話,一共是 1800 百萬,買個還說得過去的房子花掉 800 萬,還剩 1000 萬,這聽起來還行啊?
別忙,這還沒算你的開銷!輿論真正可怕之處,在於讓本與木匠同階級屬性的碼農,誤以為自己站在了人類前列線上,併為了維護虛無的逼格義無反顧地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做產品經理的,就得配置全套最新蘋果產品;發了獎金,總得去加沙地帶來趟自駕遊;漲了工資,就得按照“年薪=車價”的原則換座駕;作為"高科技"工作者,絕不能因為學區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找個你身邊年薪百萬的朋友,算算他的挑費,你看看上面的 1000 萬還能剩個幾毛?
從宇宙中心到軟體外包,雖然各有各的活法,卻很少有人覺得輕鬆。社會輿論構建出來的階層消費主義,成了一隻看不見的手,用以操縱絕大多數勞動者永遠處於赤貧狀態。至於如何跳出消費主義陷阱,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因此此事的難度比致富更高。
勤奮沒有錯,不過,在沒弄明白如何致富之前,就盲目地加班與奉獻,等待你的十有八九是悲劇。要跳出腳下的圈子,首先得解放思想:誰告訴你勞動所得才光榮?有些老闆在財富積累中,沒少幹缺德事兒,卻到頭來告訴員工:多勞多得!這,只不過是個道德上的緊箍咒。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那麼多勞,儘可能多得,又何傷大雅?
勤奮不是最重要的,那麼什麼才重要呢?通過對一百多位成功人士和偽成功人士的資料分析,我們總結出最關鍵的一點:只積累那些自己留得下的東西。悲催之處就在於,勤不得其法的話,能留得下的東西真不多。
技術應該留得下吧?去大廠面試,人事了壓低你的工資,還要大義凜然地補上一句:“來這裡,學技術才是真的!”於是,你就心甘情願地擁抱 007 了。認為技術學到手,天下遍地走,這放在北宋末年的鐵匠身上,或許是成立的。可是現如今,會用 PHP 寫個網站,或者用 Tensorflow 調個程式,真算不得啥技術,這些東西進化速度得比 H5N1 還快。積累這些不算深入的應用技術,好比苦練 BP 機維修,在付出一萬小時以後,你會驚喜地發現,連臺都關了。
可是,那誰,那誰誰,這些技術大牛們不是身價一路水漲船高麼?其實,他們積累的可不是技術,這事兒我們一會再說。
技術留不下,那職級留得下麼?如果你在 BAT 上班,級別算有點通貨屬性,坊間還給他們制定了換算關係。如果你在二三線公司,title 是“總監”也好,“總統”也罷,其價值都如辛巴威元一般無人在意。在這類公司中,錢不夠,官來湊,升職不過是加薪不夠時的敷衍罷了。近年來,BAT 的頭銜也有通貨膨脹的趨勢,為了升官拼命加班,價效比也有限。
錢,當然是留得住的。別人來挖你,降薪你肯定不去。所以,不要為了“學到技術”或者“名片好看”而放棄薪資要求——工資高了學不到技術,這是什麼道理?在 MSRA 時,我跟隔壁組老闆聊天,他問我:“你覺得給個好 title 重要,還是高工資重要?”我樂了:“我也掙你那麼多錢的話,公司管我叫 donkey researcher 我都沒意見!”可是,正因為錢是硬通貨,打工的不要指望在這上能佔什麼便宜。
那麼還有什麼可以留得下呢?其實最有價值的,一是人脈,二是影響力。
自原始社會,資訊不對稱就是人類積累超額財富的核心手段,而某領域的有效資訊,往往在一個小圈子裡傳播。一雙皮鞋市面上賣 500,你小姨子在溫州的廠子 20/雙就能出,這就能串串貨。
利用職務之便進入某個圈子,積累起足夠的人脈,長期獲得有價值的資訊,那麼公司解僱你也不怕。比如,做耳挖勺銷售久了,熟悉國際各大耳挖勺買家,自己可以幹個耳挖勺集團;而給耳挖勺寫驅動程式的碼農,最多跳槽做個耳挖勺高工。所以,對待你的合作伙伴,與其煞有其事地壓榨他們的利潤,不如善待他們建立個人關係,這才是能留得下的財富。不理解的,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廣告產業裡,人人都喊反作弊,實際誰也沒打算真正反作弊呢?
比起人脈,更有價值的是影響力。那些江湖聞名的技術大牛,真要寫起程式來,其實未必有你快,只不過他們把你調 bug 的時間,都用來在各種大會發表演講罷了。此話有些戲謔,大牛們有本領的還是多的,不過有本領卻只會埋頭幹活,不肯自稱“某某領域第一人”,則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影響力大了,你就有了某種宗教屬性,信眾就會對你的能力有高估的溢價,這種溢價帶來的機會和財富,不是埋頭幹活比得了的。記得某網站併發有問題,他們花幾百萬請了位知名專家,卻決不肯花幾十萬招個一線經驗豐富的年輕工程師。所以,教授不如明星掙得多,這是現行財富分配製度下必然的結果。
趁著在 BAT 上班,做的事居然還能用到 EXCEL,那就趕緊以“BAT 大資料負責人”的名義,頻頻參會宣講公司的大資料平臺和戰略吧!這必引來眾人的讚歎:某某真乃大資料大師也!這兩年,我在房前屋後碰見的 BAT 的“大資料負責人”,已經不下 30 個了,可樂的是,他們不管誰出去說還都有人信。倘或在微博又買了一百萬粉絲,再隔三茬五轉兩篇大資料文章,吃瓜群眾就會自發封你為“大資料第一人”,想推也推不掉了。
積累了人脈也好,影響力也罷,要想找機會快速變現,還要過心理上的一關:熱情擁抱擊鼓傳花的財富機會。其實大多數快速的財富聚斂,都或多或少有此屬性——沒有泡沫,又怎麼能掙錢呢?與其討論房價啥時候會崩盤,比特幣到底是不是龐氏騙局,何不趁早衝進去,用你的影響力和人脈推波助瀾,順便薅一把走人呢?管它是不是騙局,又不是你炮製的,有什麼可自責?
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忘掉緊箍咒一樣的 KPI 和煽情的加班總動員吧!大佬看起來比你還勤奮,可是他的財富並非因為勤奮,而是因為他有股份你沒有;別人炒幣財務自由,不是因為他們比你更懂區塊鏈,而是他們願意儘早投身這一財富運動。
在社會畫好的道路上埋頭拉車,從不看看路旁有什麼瓜果可摘,這隻會讓你變得狹隘與侷促。很多人精神和物質貧困的根源,就在於此。慚愧的是,這其中也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