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擴張、免費配送,叮咚買菜燒錢為哪般?
摘要: 叮咚買菜有多少勝算?
天下網商記者 丁波
送蔥、滿減、半小時達、沒有起送價、沒有配送費、遲到給補貼、退重量差價……你不一定聽說過叮咚買菜,但這家公司正在用燒錢的方式爭取使用者的注意力,儘管套路並不新鮮。
叮咚買菜日均訂單量20萬,如果有1/4顧客選擇20g免費的蔥,一天就要燒掉平臺上萬元。
20g蔥成為訂單標配
這只是生鮮領域酣戰的一個縮影。盒馬鮮生、每日優鮮、小象生鮮、7fresh、生鮮傳奇等,按地域、按倉儲、按品類等維度劃分,每個序列都有佼佼者。
叮咚買菜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打出什麼花樣?
不接受到店挑選?
早晨8點,杭州紹興路,一家叮咚買菜頗引人注目:綠色招牌、綠色電動車、綠色工作服的配送員和店員。店內擺滿了貨架、冷藏櫃、操作檯和充電樁。
不時有新的訂單進來,負責分揀的店員到相應的貨架上取出貨品,檢視是否完好或有重量誤差。店員表示,僅接受線上下單,不接受到店挑選、現場付款,但使用者可以在下單後選擇自提。
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家常規的社群蔬菜店,而是生鮮平臺的暗倉。附近3公里的訂單,都將從這個倉庫分揀後配送出去。
叮咚買菜自建配送團隊,承諾30分鐘達
從App上看,叮咚買菜目前的產品只集中在生鮮領域,涵蓋蔬菜、豆製品、水果、肉禽蛋等16個品類。
新使用者註冊後便獲得滿減券。每筆訂單在下單前,平臺會詢問是否要蔥,對於有需求的客戶會免費贈送,這也是叮咚買菜區別於其他生鮮平臺的細節之一。在近一個月的App迭代資訊中,“送蔥提醒”功能的設定調整也被寫入了應用市場的更新內容中。
除了依靠App和小程式外,叮咚買菜還按照配送區域建立了社群,每天工作人員都將分享優惠券到群內,提高附近區域人群的活躍度和復購率。
菜葉上的競爭
最早的時候,叮咚App名為叮咚小區,主營業務也並不是生鮮,而是基於社群做代跑腿服務,曾因花鉅額廣告費拉新在業內飽受詬病。
2017年,公司正式將業務集中在買菜這件事上,並創立“叮咚買菜”。創始人樑昌霖後來接受36氪採訪時透露,當年超過50%的代跑腿業務都是代買菜,“要做飯時發現少了一根蔥、一塊姜,於是讓跑腿代買一下。”
不過菜葉上的競爭已經很激烈,曾有人言“得生鮮者得天下”。
從2005年易果生鮮上線至今,這個賽道上相繼有本來生活網、順豐優選、每日優鮮、盒馬鮮生等湧入。阿里、京東、騰訊等電商巨頭也先後入局,不斷加碼。起高樓者有之,倒閉者有之,不溫不火者有之。
按照模式和型別來分,既有天貓等綜合電商模式,品類全、SKU達萬個以上,也有天天果園、易果生鮮等聚焦於垂直領域。其中,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為前店後倉模式,叮咚買菜則為前置倉模式。
相較於傳統的倉儲物流體系,前置倉一般選址於居民區附近,集倉儲、分揀、配送等功能於一體,可極大提高配送效率。同時,也細化了生鮮領域的競爭顆粒度,抬高了行業競爭標準。
據媒體報道,叮咚買菜目前有前置倉200多個,每個前置倉覆蓋的服務範圍在3公里左右,可實現30分鐘達,平臺的日均訂單量已經突破了20萬。
小本買賣高風險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8—2023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預測,到2020年,生鮮市場交易額將達到21500億元,其中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4692億元。
生鮮消費具有剛需、高頻、服務半徑短等特點,同時也是個高損耗的行業,需要依靠規模化優勢來降低成本從而實現盈利。
目前,叮咚有200家前置倉,主要覆蓋上海地區。叮咚買菜向記者透露,今年計劃進軍杭州和蘇州兩地。在杭州城西的一家叮咚買菜,自有配送團隊加店員的人數就有20人左右,單店的配送成本可見一斑。
每家店可實現盈利的訂單量和客單價也隨之提高了。市場雖大,如果僅做生鮮品類,做高客單價的難度不小。
前不久有業內人士對叮咚買菜的人力成本、可攤銷成本和毛利率進行模擬測算後,預計其仍處於虧損狀態,且未算上拉新、研發等成本。據測算,當單店的日訂單量達到1500單,毛利率達到30%,才可實現單店盈利。
在微博上,不乏上海使用者對叮咚買菜表示讚美。有使用者還晒出了總價為9.89元免配送費的訂單。
但也有使用者對其盈利能力表示擔心,“菜很多又比較新鮮,價格也很合適,魚還可以選擇幫忙處理,重量產生誤差還給退錢,簡直良心。不收配送費還支援選擇配送時間,就是不知道這個APP怎麼盈利……”
叮咚買菜這次終於找到了獲得使用者好感的正確方式。不過,燒錢也不是萬能的。之前樑昌霖已經吃過一次虧了,這次應該變理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