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近兩千年的黎陽老街悄然變身最in巷
沉睡近兩千年的黎陽老街悄然變身最in巷
倪磊楚
倪磊楚,90後環球旅行家,行走80國。資深自媒體人,全網運營30個主流自媒體平臺,全網閱讀量超5億。自由攝影師,索尼&佳能&大疆合作攝影師。 部分榮譽: 2018年福布斯中國30under30精英榜
11分鐘前
有關黎陽in巷的那些事
屯溪黎陽鎮是江南最早的古鎮之一,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
這裡曾是皖浙贛邊陲商業中心和 新安江 的碼頭重鎮,老 屯溪 人代代相傳的俗語中有“明清個 屯溪 ,唐宋個黎陽”之說。如今的黎陽 老街 經過重修和改建,以八座儲存完好的百年徽派民居為基礎,同時結合中西合璧的元素。現已成為集現代風與徽派特色文化於一體的黎陽in巷。
黎陽in巷新老建築有機的交融,讓遊客既能體會到千年古鎮的厚重歷史,又能感受到現代都市的時代特徵。如今門庭若市的黎陽in巷也正是一千八百多年前, 屯溪 黎陽鎮熱鬧非凡的再現。
徽州 向號“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境內群峰參天,山丘屏列,嶺谷交錯,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迴環,到處清榮峻茂,水 秀山 靈,猶如一幅風景優美的畫圖。多少文人墨客對她產生了念慕之情,有的遊客甚至“愛其山水清澈,遂久居。
黎陽in巷,是 徽州 文化的一個縮影。極具 徽州 傳統風格的徽派民居及民國石庫門風格的老宅、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街面、時尚且富有現代風格的街區,沉睡近兩千年的黎陽 老街 悄然變身為最in巷的“黎陽in巷”,當然這很印象。
徽州 ,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 中國 , 徽州 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覺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們將那些本來屬於上層社會的道德倫理原則,悄悄引入了民眾的生活世界。在過去的時間裡, 徽州 曾經的人、物和故事漸行漸遠;而那些深藏於民間的歷史文化記憶依舊栩栩如生……
傳承千年仗鼓再現
黎陽仗鼓在古 徽州 久負盛名,流傳至今已一千五百多年。
早期,黎陽人為了祭祀先祖,每年都要在汪華當年秋操練兵的八月隆重舉辦大型廟會,叫作“八月靖陽”;是時,“打仗鼓”、“跑馬”、“磨豆腐”等傳統民俗遊藝活動就紅紅火火地鬧開了。後來在祭神、祀祖、廟會等隆重莊嚴的場合組織隊伍演奏,先是每天四鼓二笛一鑼為一班,輪流上陣,夜夜擊鼓奏樂,走遍黎陽的大街小巷。
在“咚,咚,咚”的仗鼓聲中,村民們掃村落、接親友、籌廟會,喜慶的氣氛日益濃郁。到了廟會的前一夜 菩薩 出遊時,24位武士打扮的後生同時上街“打仗鼓”出遊。那雄壯威武的鼓點,緩時聲聲如雷、九天迴響,急時排山倒海、氣勢如虹,再加上悠揚的曲笛、清脆的雲鑼,大有當年汪華“沙場秋點兵”的遺韻。
仗鼓以雜木作圍,用牛皮蒙雙面,上下鼓邊鑲嵌著兩圈密集的銅釘包(便於擊打)。鼓呈扁圓形,直徑約40釐米,高約20釐米,樣式極為古樸。擊打時,一人一鼓用紅緞帶斜背於身前,左手持鼓環,右手執鼓槌,一般慶典不得少於一班(四鼓、兩笛、一雲鑼為一班)。場面越大,慶典越隆重,啟用的仗鼓班數就越多。
仗鼓在演奏時可以無限反覆,仗鼓的擊法有單擊,雙擊,前後左右繞邊擊等多種,配以曲笛、雲鑼等民族樂器伴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極其強烈。 屯溪 地區流傳著“聽見仗鼓響,就往黎陽趕”的民諺。
黎陽仗鼓以明清時期最為興盛,至清末民初,仗鼓就不僅限於廟會祭祀的工具,它以自身的藝術性、娛樂性從廟堂走到民間,成為村民一項自娛自樂的民俗表演活動。
震天的鼓聲、悠揚的曲笛、清脆的雲鑼,同時上街出遊。
據悉,1987年,在進行《 中國 民間舞蹈整合〈 安徽 卷〉》的蒐集整理過程中,對黎陽仗鼓進行恢復,把鼓、竹笛、哨吶與笙融為一體,使它成為一個精品民俗節目,而且也被列入 安徽 省級非遺名錄。
大山深處原始聲音
人們說當你遇上你的摯愛時,時間會暫停。真的是這樣。但人們沒有告訴你,當時針再度恢復轉動,它會無比飛快,讓人無法趕上。
好在,音樂一直在。
十月中旬的一個週末,天藍如洗、秋色怡人,黎陽in巷比往常要更加熱鬧些,歡騰些,第四屆黎陽文化藝術節就在這座時尚古鎮華麗啟幕。自然系音樂會、 徽州 民俗展演、古韻旗袍秀等節目精彩紛呈,熱鬧歡騰。今晚,將上演自然系音樂會,由 雲南 牧羊人樂隊帶來。
雲南 牧羊人樂隊,是最純正的 雲南 少數名族樂隊。他們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一個揹簍以及一堆樂器。
這個揹簍是隊長阿晶的,裡面裝著近百種自制及收集的世界各地吹奏樂器。他有著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從十七歲開始組建樂隊擔任鼓手,於2010年與樂隊成 員林 友共同組建牧羊人樂隊,負責多種少數民族吹走及人聲,是少有的音樂怪才。
隊長王聶晶出生在 雲南 墨江 ,是拉祜族人。無論是佤笛、葫蘆絲、陶笛、哨笛、葉子、口弦等普通物件,在他手裡就變成奇妙的樂器。
音樂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尤其神祕的少數民族音樂。通過氣流、摩擦和樂器之間的相互碰撞,就會奏出屬於大自然的奇妙音符,聲音像山林般深邃,草原般安謐、自由、空靈。
牧羊人樂隊通過音樂將我們帶回到大山深處,帶回到 怒江 大峽谷、 瀾滄江 傍、 墨江 北迴歸線,那裡有普米族、拉祜族、哈尼族聚集的多民族村寨。讓 雲南 的各民族原生態最純正大山裡的聲音,結合鄉謠、雷鬼、電子、搖滾、及世界音樂元素還有神祕的舞蹈,讓整個舞臺神祕、熱鬧、可聽、可看。
阿繁的普米族語言原生態,融合了普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原生態音樂,以文化傳承為目標, 讓雲南 的各民族原生態純正大山裡的聲音,結合鄉謠、雷鬼、電子、搖滾、及世界音樂元素還有神祕的舞蹈,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他是主唱,榮巴阿繁。普米族古老的羊頭琴、口弦及原生態音樂傳承人,是普米族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用羊頭琴彈唱的年輕人。多年來一直以普米族使者傳承人的身份,多次參加了國內大小型普米族歌舞樂、歷史專場展演。
鼓手,丁本。來自 雲南 省 江川 浮現湖畔,自幼學習打擊樂,畢業於 北京 MIDI打擊樂系,曾擔任多支樂隊鼓手,2010年加入牧羊人樂隊,負責各類打擊樂器及人聲。
彈撥樂/貝斯,白海平。來自 雲南 省 玉溪 洛河 關山 彝族,自由跟隨父親在山寨裡的傳習館長大,受民族音樂薰陶,擔任牧羊人樂隊的貝斯手及和聲。
舞語仙霞,施雪豔。來自 雲南 撫仙湖邊,畢業於 雲南 玉溪 聶耳藝術學院舞蹈系,自幼學習舞蹈,崇尚原生態民族舞蹈,結合神祕/瑜伽/太極舞蹈元素,於2013年加入牧羊人樂隊,擔任舞蹈小打部分。
她的舞蹈很純,離現實的炊煙很遠很遠。
她的舞蹈很美,令人讚歎她是指尖細腕的微妙語言。
她的舞蹈將會觸碰你的心靈。
當地居民、遊客以及各大媒體都會聚集在此,聽一場來自大山深處,洗滌靈魂的音樂盛宴。
看臺下的孩子也被現場的氣氛所感染,開心的舞動著。
許村民俗絕活亮相
黎陽in巷在這個熱鬧非凡的週末,許村民俗絕活登場。
中國 歷史文化名鎮許村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許村板凳龍”和“許村大刀”是許村重要且極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動,每逢佳節或當地習俗日,村民們就會自發組織進行表演,成為當地群眾的一道“文化大餐”。千年以來,“許村板凳龍”和“許村大刀”這倆民俗文化活動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延續。
相傳,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 東海 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於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並把它連線起來(人們稱之為”板凳龍"),人們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由此產生。
許村的板凳龍,是許村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它是由30塊長2米、寬15釐米的木板組合而成,全長60米。包括龍牌手、龍珠手、鑼鼓手、舞龍手,一共由41人舞動。每一塊木板上扎有三隻大紅燈籠。伴隨著鏗鏘的鼓樂,這條火紅的板凳龍龍首高昂,眼射金光。口中的龍珠燈不停旋轉,噴射出流星火花。通身赤紅的龍身,上下翻騰,更顯其矯捷與威猛。
一條全長60米的板凳龍騰空勁舞。沿著古香古色的街鎮,這條板凳龍穿梭於許村的大街小巷,村民們一路跟隨巨龍前行,現場氣氛陷入狂歡。
平日裡,大家一起跳跳舞,陶冶身心,每遇重大節慶還走上街頭,為村民表演,給自己和他人帶去歡樂。當天,舞蹈隊沒有錯過這難得的機會,和舞龍隊一起穿街過巷,把美麗的舞姿和歡樂帶給大家。
千百年來,除了佳節及習俗日外,許村人每逢正月十五鬧元宵都要舞板凳龍,以此祈盼風調雨順,祈盼幸 福安 康。如今,日子越來越好,生活也充裕了。
據說許村人“舞大刀”,是為了追懷他們的祖先——唐代的忠義公許遠。據《唐書.忠義傳》記載,許遠智勇雙全,精通兵法,並自創了一套“許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猶如龍蛇之舞!
安史之亂爆發,許多節度使和太守非降即逃,時任雎陽太守的許遠,在安廣緒23萬叛軍壓境的危機關頭,與援軍主帥張巡一道,同心協力,誓死守城!許遠憑著令叛軍文之膽寒的超群刀法,義無反顧,衝鋒陷陣,隻身殺敵千餘人!最後,雖因糧絕援斷,以身殉國,但他的忠烈壯舉,從唐到清,先後得到了23位皇帝的褒獎! 五代時,戰亂頻仍,許遠之孫許儒舉家由 河南 遷至 徽州 ,不久定居許村,繁衍生息,家族日漸興旺。
大刀燈是以長條竹等為原材料製作大刀,進行傳統民俗舞蹈,在名城 歙縣 為之獨特,全國也很罕見。大刀製作屬傳統的手工工藝,刀外形畫有人物、花草等圖案,點綴畫面。刀鼻處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大字。它是一項很好的健身活動,“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舞刀人必須要齊心協力,通力合作。
“咚咚咚”的鼓點聲亢進有力,大刀隊伍列隊整齊來到了廣場中央。大刀通體透亮,高高矗立,威風凜凜。隨著鼓點的變換,大刀舞開耍了!只見由單人高舉的八把大刀時而一字排開,時而列成兩隊;而中間最大的大刀則在眾人的合力之下被放倒平行於地面來個“橫掃千軍”,舞得虎虎生風,每當這時,其他眾刀及圍觀群眾則一起鼓勁喝彩,看得人們熱血沸騰!
經過一千多年的承繼創新,如今已演變成了一種祈福的儀式和表演,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也成為了一種吸引外來遊客的民俗表演。
據瞭解,1945年, 日本 宣佈投降,抗戰勝利之際, 歙縣 許村曾派出舞大刀隊伍步行百餘里,趕赴 屯溪 表演,表達了 徽州 人民同仇敵愾的意志和勝利的喜悅。此次於 屯溪 亮相 中國 黃山 國際旅遊節前後離別已有70年後的又一次聚首,意義非同凡響。
徽州美食燒燉蒸熘
青磚小瓦馬頭牆, 徽州 這地兒,總覺得特古樸。
情懷不如 麗江 ,小清新比不上 廈門 ,但寧靜致遠。
徽派菜系也極具特色,即“濃油赤醬重火工”。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熘。
徽菜是 中國 八大菜系之一,素以烹調山珍野味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毛豆腐也叫黴豆腐, 徽州 地區漢族傳統名菜,是一種表面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的黴製品。
傳統的烹飪方法是將毛豆腐放入平底鍋煎至兩面發黃,再加入調味品燒燴,香氣溢位後塗上一層辣醬。
在 徽州 旅遊,很多景點都能看到 徽州 毛豆腐的身影, 比如 黎陽in巷。作為大眾小吃,購買起來十分方便。若想親手烹飪,菜場之內均可以毫不費力的找到。
毛豆腐的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較高。
俗稱醃鮮魚,所謂“醃鮮”,在 徽州 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
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在每年入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 徽州 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 屯溪 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
徽州 特色的米糕,入口鬆軟,蘸上絕美的糖水,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徽菜之所以飲譽國內外,為食客所推尊,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徽菜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烹飪山珍野味著稱。 徽州 “三石”(石雞、石、魚、石耳)、“三山”(山雞、山牛、山龜)徽菜進入城市後,為適應食客的要求,也選用一些海貨為原料,從此,原料上更廣泛地選用山珍海味和各地的土特產品,使徽菜的花色品種不斷豐富和日益增多。
二是徽菜在製作上十分講究色、香、味、形、份量和湯滷;在烹飪上擅長燒、燉、燜、蒸和炒、炸、溜等法,菜餚保持原味不變、原汁不耗,香色味俱佳;在選料上尤其講究產地、季節、鮮度、部位、老嫩和品種。
三是徽菜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即人們常說的三大特色:重油、重色、重火功。
徽菜“三重”特色由來: 徽州 當地盛產茶葉,人們都有喝茶的習慣,油食少了便有不適之感,於是做菜時多放油,形成了重油的特色。
重色是人們的生活習慣所形成的,每到夏秋之間,當地農民家家戶戶自制麵醬、豆醬、醬油,用大缸盛放,炒菜時都要舀一兩瓢放入菜內,使菜餚呈很深的紫紅色,至今農村仍保留這種習慣。
至於重火功特色的形成是與山區有大量木材、木炭有關。
隨著徽菜的不斷改革、發展,“三重”已賦予新的含義,所謂“重”即重視、講究的意思。
這是黎陽in巷環境最好的餐廳,坐擁最美江景,並且樓下是環境超讚的花園。坐在歐式包廂中,吃著最地道的 徽州 美食,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此外,除了以上所列傳統的 徽州 美食外。還有些地道、特色的早餐店。
“週一碗餛飩”是黎陽in巷一家非常地道的餛飩店,老闆是一對夫妻,悉心經營著這樣一家餛飩店。
擺放有序的餐具,裝餐具的木質餐具盒,無一不散發著古 徽州 的氣息。
據老闆娘介紹,他們家的餛飩皮是手擀的,非常薄,湯底是取自燉了很久的雞湯,味道十分鮮美。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用小笊籬撈起,放入有醬油、新鮮豬油、味精和其它佐料的碗中,衝入沸清湯,撒上香蔥即可食用。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
當然,這家餛飩店的鍋貼味道也是一絕。
徽州 美食介紹到這就結束啦,看完本文的你是不是也已經蠢蠢欲動了呢? 趕緊燥起來吧!
現代傳統中西合璧
篁嶺晒秋驚為天人
如果說1934年婺源改隸江西成為肢解徽州的開始,那麼1983年和1987年的兩次行政區劃變動則使徽州再次分裂。徽州的歷史地理繼1912年廢府留縣、1934年婺源隸贛後再次被人為地割斷了,給徽州一府六縣百姓、給熱愛徽州 化的人們留下了難以平復的傷痛和遺憾。
婺源篁嶺,是個絕美的地方。層疊瓦房,晒秋人家。千百年來的人為傑作,大自然寵愛的孩子,美得像畫,風裡有詩句。辣椒、黃豆、南瓜、玉米勾勒出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色。
婺源 篁嶺古村,地無三尺平,數百棟徽派古民居如同懸掛在山崖上,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錯落有序排布。數百年來,當地村民早已習慣用 平和 的心態與崎嶇的地形“交流”。自然條件的侷限卻激發了當地居民的想象和創造力,從而在無意間造就了一處 中國 絕無僅有的“晒秋人家”風情畫。
重陽過後,每當日出山頭,晨曦映照,整個山間村落成了竹晒匾的世界,飽經滄桑的徽式民居土磚外牆與晒架上托起圓圓的晒匾,當地居民便把家裡今年豐收的糧食拿出來晒晒,如油菜籽、辣椒、玉米、黃豆、稻穀……圓圓晒匾裡五彩繽紛豐收果實組合,形成了一幅幅五色斑斕的調色盤,繪就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晒秋”農俗景觀、最美的鄉村符號。
山居人家,對晒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晒秋已形成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一個文化符號,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 婺源 篁嶺也被外界稱為“晒秋人家”。
婺源 篁嶺景區,地處石耳山脈,面積15平方公里,由索道空中攬勝、村落天街訪古、梯田花海尋芳及民俗晒秋拾趣等遊覽區域組合而成。 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篁嶺因”晒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精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後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篁嶺古村既是自然的寵兒,也是人文的傑作,更是造物主遺落在人間的一塊美玉。
篁嶺村 嶺高500米,因“其多篁竹”得名。這裡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的故里。
篁嶺晒秋特有的地域鄉土,獨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和攝影師。遊客來篁嶺可以看晒秋,拍晒秋,也可以住下來體驗晒秋,體驗“朝晒暮收”、晒臺“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體驗“晒秋人家”的農俗樂趣。“篁嶺晒秋”是一種文化體驗,一種精神產品。而晒秋的場景,將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文化符號,如同“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一樣,“篁嶺晒秋圖”將會成為文化佳作。
在這,你可以感受秋天豐收的喜悅之情,也可以追尋兒時家庭相聚在一起的快樂,無憂無慮。浮現在眼前的是曾經的種種美好。
這些都是熟悉的景象,晒匾、米藍、斗笠等等。
當地居民也是極富創造力,在一塊閒置的陽臺上,用紅辣椒、黃豆等一些農作物,拼湊出“九九重陽節”以及“愛過、敬業、誠信、友善”等字樣,站在高處的觀景臺,向下看你,不禁感嘆,這是一番怎樣的秋意景色,自然美景之餘,人文的氣息又是無處不在。
除了在晒架上托起圓圓的晒匾之外,陽臺上還 會晒 一些玉米、臘雞等等。
其實晾晒這種農俗現象,並非秋季“專屬”,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只不過秋季豐收季節,表現得更為豐富、更為“神韻”些罷了。
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晒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 婺源 ”篁嶺晒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晒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 中國 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
篁嶺景區門票掛牌價:索道票單程60元、往返100元;A套票(纜車+景區門票) 145元/人;B 套票120元(贈送景區公交車)。
交通:篁嶺距 婺源 縣城距離僅39公里,江灣高速出口距離僅9公里。距離 景德鎮 機場、 黃山 機場均約為80公里。從201省道進入篁嶺“村村通”道路已全面拓寬,從嶺腳至嶺頭纜車開通。遊客 從江 灣鎮沿省道201,在鎮頭村右拐前行4.5公里,到達景區遊客服務中心,可乘觀光索道或景區公交進入遊覽。
不捨民俗家溫暖
不捨民宿,入住很舒適,可在大廳喝茶聊天解悶。
依依不捨道離別
這次的黃山旅遊文化藝術節到此結束啦,感謝主辦方的細心招待,感恩與各位老師的相遇。
本文作者極果體驗師:倪磊楚
本文由極果體驗師倪磊楚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