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進化史--英特爾篇(一)
第一次我們借Intel的工藝發展史來向您講述,處理器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的。(有一大波CPU來襲,總有幾款你認得)
第一部分:20世紀70至80年代

4004
(1).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塊個人微型處理器4004誕生 1971年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師霍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微處理器4004,從此這一天被當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義的日子而被永遠的載入了史冊。這款4位微處理器雖然只有45條指令,每秒也只能執行5萬條指令,執行速度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臺計算機ENIAC。但它的整合度卻要高很多,整合電晶體2300只,一塊4004的重量還不到一盅司(1盅司=28.350克)。這一突破性的發明最先應用於Busicom計算器,為生命體和個人計算機的智慧嵌入鋪平了道路。 Busicom最初計劃是需要12個定製晶片。而英特爾工程師霍夫提出了通用邏輯裝置的概念,它可能是一個更出色、更高效的解決方案。正是由於他的提議才使得微處理器得以開發。起初,Busicom向英特爾支付了60000美元,獲得了微處理器所有權。在認識到“大腦”晶片的無限潛力之後,英特爾提出用60000美元換回微處理器設計的所有權。Busicom同意了英特爾的請求。1971年11月15日,英特爾面向全球市場推出了4004微處理器,每個售價為200美元。 編號為4004,第一個“4”代表此晶片是客戶訂購的產品編號,後一個“4”代表此晶片是英特爾公司製作的第四個訂製晶片。這種數字代號卻延用至今。霍夫終於如願以償,他在世界第一個微處理器上,集成了2000多個電晶體,發明了世界第一塊大規模積體電路4004,在電子計算機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4004晶片基本具備了微處理器的特點,用它來做計算器,改變了傳統計算器的形象。採用4004晶片後,再配用一塊程式儲存器,資料儲存器,移位暫存器,再加上鍵盤和數碼管,就構成了一臺完整的微型計算機。

8008
(2).1972年,8008微處理器 讓英特爾以外的是推出4004晶片後,業內的反應相當平淡。一些分析家稱這款晶片雖然有些意思,但4004的處理能力實在有限,還不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然而,當一年後英特爾推出其8008微處理器時,業內的目光都幾乎集中到了英特爾身上。8008頻率為200Khz,電晶體的總數已經達到了3500個,能處理8位元的資料。更為重要的是,英特爾還首次獲得了處理器的指令技術。 8008它的效能是4004的兩倍,擁有3500電晶體數量,速度為200KHz,並且於1974年被一款名為Mark-8的裝置採用,Mark-8是第一批家用計算機之一,此時桌上型電腦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最初雛形。 8008晶片原本是為德克薩斯州的Datapoint公司設計的,但是這家公司最終卻沒有足夠的財力支付這筆費用。於是雙方達成協議,英特爾擁有這款晶片所有的智慧財產權,而且還獲得了由Datapoint公司開發的指令集。這套指令集奠定了今天英特爾公司X86系列微處理器指令集的基礎。
(3).1974年,8080微處理器 在微處理器發展初期,具有革新意義的晶片非Intel 8080莫屬了。英特爾公司於1974年推出了這款劃時代的處理器,立即引起了業界的轟動。由於採用了複雜的指令集以及40管腳封裝,8080的處理能力大為提高,其功能是8008的10倍,每秒能執行29萬條指令,整合電晶體數目6000,執行速度2MHz。 與此同時,微處理器的優勢已經被業內人士所認同,於是更多的公司開始接入這一領域,競爭開始變得日益激烈。當時與英特爾同臺競技的有RCA(美國無線電公司)、Honeywell、Fairchild、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AMD、摩托羅拉以及Zilog公司。值得一提的是Zilog,世界上第一塊4004晶片的設計者Faggin就加盟了該公司。由該公司推出的Z80微處理器比Intel 8080功能更為強大,而且直到今天這款處理器仍然被尊為經典。 8080有幸成為了第一款個人計算機Altair的大腦。據說Altair這個名稱是源自《星際旅行》電視節目中一個星際飛行計劃(Starship Enterprise)的目的地名稱。計算機愛好者花費395美元即可購得Altair套件。數月內,Altair的銷售量達到數萬臺,造成了電腦銷售歷史上第一次缺貨現象。這足以看出來8080對於電腦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8086
(4).1978年,8086-8088微處理器 1978年,英特爾推出了首枚16位微處理器8086,同時生產出與之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8087,這兩種晶片使用相同的指令集,以後英特爾生產的處理器,均對其相容。趁著市場銷售正好的時機,以及市場需求的提升,Intel在同一年推出了效能更出色的8088處理器。三款處理器都擁有29000只電晶體,速度可分為5MHz、8MHz、10MHz,內部資料匯流排(處理器內部傳輸資料的匯流排)、外部資料匯流排(處理器外部傳輸資料的匯流排)均為16位,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定址1MB記憶體。首次在商業市場給消費者提供了更自由選擇。 同時Intel成功將8088銷售給IBM全新的個人計算機部門,1981年,IBM推出的首批個人電腦機選用了英特爾8088晶片,使得8088成為了IBM全新熱銷產品IBM PC的大腦。本來IBM準備採用摩托羅拉的晶片,但是最終陰差陽錯,還是由8088晶片承擔了這項光榮的使命。隨著個人電腦的流行,英特爾也開始名揚四海。8088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順利躋身財富500強之列,《財富》雜誌將該公司評為“七十大商業奇蹟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事後,英特爾高度評價了與IBM這筆交易的重要性。的確,如果沒有這筆交易,很可能現在晶片市場是由摩托羅拉等一統天下。

80286
(5). 1982年,80286微處理器英特爾的最後一塊16位處理器 80286(也稱286)是處理器進入全新技術的標準產品,具備16位字長,集成了14.3萬隻電晶體,具有6MHz、8MHz、10MHz、12.5MHz四個主頻的產品。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相容性的處理器,即可以執行所有針對其前代處理器編寫的軟體,這一軟體相容性也成為了Intel處理器家族一個恆久不變的特點。該產品釋出後的6年內,全世界基於286處理器的個人計算機便達到了大約1500萬臺。

386
(6). 1985年,80386英特爾的第一代32位處理器 此後,英特爾的微處理器開始進入到了32位時代。為適應企業的全球化發展,1985年秋,英特爾再度發力,並且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在倫敦、慕尼黑、巴黎、舊金山和東京同時推出了Intel 80386處理器。這是英特爾第一款32位處理器,集成了27萬5千隻電晶體,超過了4004晶片的一百倍,每秒可以處理500萬條指令。同時也是第一款具有“多工”功能的處理器,所謂“多工”就是說它可以同時處理多個程式程式的指令,這對微軟的作業系統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7).Intel RapidCAD 被遺忘的微處理器 還有一款微處理器被很多人忽視,這就是Intel RapidCAD。RapidCAD是英特爾有史以來第一款為舊款個人計算機所提供的升級套件(也就是OverDrive的始祖)。原386的使用者不需要更換主機板,只要把RapidCAD買回來將主機板上舊有的中央處理器晶片(CPU)替換掉,就可以享受接近486的運算能力。RapidCAD其實就是把486 DX晶片去掉內部快取記憶體然後裝入386的封裝裡面,RapidCAD也不支援486增加的新指令。不過由於386封裝的頻寬限制,RapidCAD對整體的效能提升比不上直接升級到486 DX。相同頻率下,486 DX可以有比386/387快上兩倍的速度,而RapidCAD在整數運算方面最多隻能提升35%,在浮點運算方面,則可以提升將近70%。 Intel RapidCAD特殊的地方在於,它是由兩顆晶片組成,缺一不可。這歸咎於486 DX內建浮點運算器(FPU),而386則是將浮點運算器分開(就是387)。由於RapidCAD-1本身就含有浮點運算器(因為它就是486 DX閹割版),根本不需要387,所以RapidCAD-2就是用來替代原來主機板上的387晶片。RapidCAD-1負責所有的運算,而RapidCAD-2則是負責假裝浮點運算器,以防止舊有主機板以為沒有安裝浮點運算功能(尤其在執行286/287的程式時)。市面上有時候把RapidCAD-1與RapidCAD-2分開賣,這是就是不瞭解RapidCAD運作方式的結果。

486
(8). 1989年,Intel 80486英特爾最後一款以數字為編號的處理器 1989年,英特爾釋出了Intel 80486處理器。486處理器是英特爾非常成功的商業專案。很多廠商也看清了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規律,因此很快就隨著英特爾的營銷戰而轉型成功。80486處理器集成了125萬個電晶體,時鐘頻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33MHz、40MHz、50MHz及後來的100Mhz。 486處理器的應用意味著使用者從此擺脫了命令形式的計算機,進入“選中並點選(point-and-click)”的計算時代。史密森學會美國曆史國家博物館的技術歷史學家David K. Allison回憶道:“當時我擁有了彩色計算機,並且以很快的速度進行桌面排版工作。”英特爾486處理器首次採用內建的數學協處理器,將負載的數學運算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顯著加快了計算速度。 386和486推向市場後,均大獲成功,英特爾在晶片領域的霸主地位日益凸現。此後,英特爾開始告別微處理器數字編號時代,進入到了Pentium時代。
第二部分:20世紀90年代

奔騰處理器
(9).1994年3月10日,Intel Pentium中央處理器晶片 1993年,英特爾釋出了Pentium(俗稱586)中央處理器晶片(CPU)。本來按照慣常的命名規律是80586,但是因為實際上“586”這樣的數字不能註冊成為商標使用,因此任何競爭對手都可以用586來擾亂消費市場。事實上在486發展末期,就已經有公司將486等級的產品標識成586來銷售了。因此英特爾決定使用自創的品牌來作為新產品的商標—Pentium 英特爾奔騰處理器採用了0.60微米工藝技術製造,核心由320萬個電晶體組成。支援計算機更輕鬆的整合“現實世界”資料,如語音、聲音、手寫體和圖片等。“奔騰”二字頻繁出現在漫畫和電視談話節目中,使其在推出之後很快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詞語。奔騰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並且影響了PC領域十年之久,目前該“名字”依然在沿用。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電晶體數大幅提高、增強了浮點運算功能、並把十年未變的工作電壓降至3.3V。Pentium剛推出的時候擁有浮點數除法不正確的錯誤(FDIV Bug),導致英特爾大量回收第一代產品(1994年十二月之前的產品),所以有FDIV Bug的微處理器所剩不多。Pentium 50Mhz也有這個FDIV錯誤,不過A80501-50只是業界樣本,從來沒有在市場上出現過。上圖Intel Pentium 60Mhz就是整個Pentium系列第一款產品,也是含有Bug FDIV的一款。這顆工程樣品為目前世界上有在英特爾官方紀錄裡最早的Pentium CPU(Q0352),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僅存的一顆。 1995年3月27日,英特爾釋出Pentium 120MHz處理器,採用了0.60 /0.35微米兩種工藝技術,不過核心依舊由320萬個電晶體組成。 1995年6月,英特爾釋出Pentium 133MHz處理器,採用0.35工藝技術製造,核心提升到由330萬個電晶體組成。 1995年11月1日,英特爾釋出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Pentium 180MHz、Pentium 200MHz四款處理器,並且採用了0.60微米/0.35兩種工藝技術,核心提升到由550萬個電晶體組成。此時Intel在以前設計基礎上增加了L2 cache為256K和512K兩種版本。 1996年1月4日,英特爾又釋出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兩款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不過核心由330萬個電晶體組成。 1996年6月10日,英特爾釋出Pentium 200MHz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不過核心還是由330萬個電晶體組成。
(10). 1997年1月,Intel Pentium MMX中央處理器 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MMX晶片,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礎上加入了57條多媒體指令。這些指令專門用來處理視訊、音訊和圖象資料,使CPU在多媒體操作上具有更強大的處理能力,Pentium MMX還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單指令多資料流SIMD技術能夠用一個指令並行處理多個數據,縮短了CPU在處理視訊、音訊、圖形和動畫時用於運算的時間;流水線從5級增加到6級,一級快取記憶體擴充為16K,一個用於資料快取記憶體,另一個用於指令快取記憶體,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 MMX還吸收了其他CPU的優秀處理技術,如分支預測技術和返回堆疊技術。 Pentium MMX等於是Pentium的加強版中央處理器晶片(CPU),除了增加67個MMX(Multi-Media eXtension)指令以及64位資料型態之外之外,也將內建指令及資料暫存(Cache)從之前的8KB增加到16KB,內部工作電壓降到2.8V。而英特爾之後的桌上型中央處理器皆包含了MMX指令。
(11). 1997年,Intel Pentium Overdrive Intel Pentium OverDrive中央處理器晶片(CPU),又是一項英特爾造福舊計算機使用者的升級選擇。Pentium OverDrive有兩種,一種(不含MMX,5V)是給80486升級用的,另一種(含MMX,3.3V)是給Pentium早期產品(Socket6, 50-66Mhz)升級的。他們都有含散熱器及風扇。

奔騰代II處理器
(12). 1997-1998年,PentiumII處理器 1997年5月7日,英特爾釋出Pentium II 233MHz、Pentium II 266MHz、Pentium II 300MHz三款PII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提升到750萬個電晶體組成。採用SLOT1架構,通過單邊插接卡(SEC)與主機板相連,SEC卡盒將CPU核心和二級快取記憶體封裝在一起,二級快取記憶體的工作速度是處理器核心工作速度的一半;處理器採用了與Pentium PRO相同的動態執行技術,可以加速軟體的執行;通過雙重獨立匯流排與系統匯流排相連,可進行多重資料交換,提高系統性能;PentiumII也包含MMX指令集。Intel此舉希望用SLOT1構架的專利將AMD等一棍打死,可沒想到Socket 7平臺在以AMD的K6-2為首的處理器的支援下,走入了另一個春天。而從此開始,Intel也開始走上了一條前途不明的道路,開始頻繁的強行制定自己的標準,企圖藉此達到迅速擠垮競爭對手的目的,但市場與使用者的需要使得Intel開始不斷的陷入被動和不利的局面。 在這個時期100MHZ頻率的SDR記憶體已經出現在市場上,但是Intel卻驚人地宣佈他們將放棄並行記憶體而主推一種名為Rambus的記憶體,而一時間眾多大公司如西門子、HP和DELL等都投入了Rambus的門下,不過後來DDR記憶體的流行也證明了Intel的失敗。 1997年6月2日,英特爾釋出MMX指令技術的Pentium II 233MHz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450萬個電晶體組成。 1997年8月18日,英特爾釋出L2 cache為1M的Pentium II 200MHz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550萬個電晶體組成。 1998年1月26日,英特爾釋出Pentium II 333MHz處理器,採用了0.3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電晶體組成。 1998年4月15日,英特爾釋出Pentium II 350MHz、Pentium II 400MHz和第一款Celeron 266MHz處理器,此三款CPU都採用了最新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電晶體組成。 1998年8月24日,英特爾釋出Pentium II 450MHz處理器,採用了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750萬個電晶體組成。 CPU發展到這個時期,就不能不說說Intel Pentium II Cerelon處理器。英特爾將Celeron處理器的L2 Cache設定為只有Pentium II的一半(也就是128KB),這樣既有合理的效能,又有相對低廉的售價(有A字尾的);這樣的策略一直延續到今天。不過很快有人發現,使用雙Celeron的系統與雙Pentium II的系統差距不大,而價格卻便宜很多,結果造成了Celeron衝擊高階市場的局面。後來英特爾決定取消Celeron處理器的SMP功能,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賽揚300A,是一個讓多少人聞之動容的產品,又陪伴了多少曾經年少的讀者度過悠長的學生時代。賽揚300A,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是Intel的第二代賽揚處理器。第一代的賽揚處理器僅僅擁有266MHz、300MHz兩種版本,第一代的Celeron處理器由於不擁有任何的二級快取,雖然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但是效能也無法讓人滿意。為了彌補效能上的不足,Intel終於首次推出帶有二級快取的賽揚處理器——採用Mendocino核心的Celeron300A、333、366。經典,從此誕生。

奔騰III處理器
(13).1999年,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 1999年2月26日,英特爾釋出Pentium III 450MHz、Pentium III 500MHz處理器,同時採用了0.25微米工藝技術,核心由950萬個電晶體組成,從此INTEL開始踏上了PIII旅程。 Pentium III是給桌上型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晶片(CPU),等於是Pentium II的加強版,新增七十條新指令(SIMD,SSE)。Pentium III與Pentium II一樣有Mobile、Xeon以及Cerelon等不同的版本。Celeron系列與Pentium III最大的差距在於二級快取,100MHz外頻的Tualatin Celeron 1GHz可以輕鬆地躍上133MHz外頻。更為重要的是,Tualatin Celeron還有很好的向下相容性,甚至440BX主機板在使用轉接卡之後也有望採用該CPU,因此也成為很多升級使用者的首選。 特別指出的是,Pentium III光是桌上型就擁有Katmai Slot 1 、Coppermine Slot 1以及Coppermine Socket 370等三種不同的系列。到後期,英特爾放棄插卡式介面而又迴歸到插槽介面(Socket 370)。socket370封裝開始推出的時候,有一部分消費者捨棄了slot1平臺而選擇了新的處理器。新的PGA封裝分為PPGA和FC-PGA兩種,前者較為廉價,因而被賽揚處理器所採用,而更為昂貴的後者則被奔騰III處理器所採用。例外的是:採用Mendocino核心的賽揚處理器同時有這兩種不同封裝的版本。採用PPGA封裝的賽揚處理器可以通過轉接卡在slot1主機板上使用,而採用FC-PGA封裝的奔三處理器則無能為力了。
第三部分:21世紀

奔騰4處理器
(14). 2000年,Intel Pentium 4處理器 Pentium 4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也是英特爾市場策略進入新紀元的開始。從P4開始,Intel已經不再每一兩年就推出全新命名的中央處理器晶片(CPU),反而一再使用Pentium 4這個名字,這個作法,導致Pentium 4這個家族有一堆兄弟姊妹,而且這個P4家族延續了五年,這英特爾的市場策略是前所未見的。Penitum 4有分許多製程,Willamette為P4最早的產品,其中還包括Socket 423這個跟之後都不相容的封裝(因為接腳數不同嘛),不過正是因為不能升級而且只能使用Rambus這個怪物記憶體規格,所以此款銷售並不怎麼好。 Socket423是與slot1介面同樣短命的一個產物,它從2000年10月推出到2001年8月僅僅使用了不到一年。多數使用者最後都升級到了更成熟的socket478平臺,而很多購買了socket423處理器的使用者的投資都打了水漂。採用socket423介面的CPU只有一款,即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最終這款處理器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遠低於預期,但在同期Intel的市場份額還有所增長,奔騰四和Netburst的釋出給了人們很大的鼓舞,直到今天Intel的3.8GHZ主頻的處理器採用的還是這種架構。在新的處理器中還應用了一系列的新技術例如支援快速視訊流編碼的SSE2指令集等。 隨著處理器主頻和內部整合電晶體數目的增加,處理器消耗的能量也開始大大增加。為了滿足處理器所需要的巨大電能,因為奔騰四處理器的功率達到了72W,因此它需要在主機板上附設額外的電源介面來滿足處理器的供電需要,而由於發熱量的增加,一個散熱風扇也成了一個必需品。Intel主推的與奔騰四搭配的平臺是850平臺,雙通道的Rambus記憶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5GB/S的記憶體資料頻寬,但是由於Rambus記憶體價格昂貴所以使得早期P4平臺相當昂貴。而由於契約的限制Intel又無法使用當時已經出現在市場上的DDR記憶體。 儘管新的奔四處理器相當成熟,但是在市場上的銷量仍然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昂貴的RDRAM記憶體。雖然後來Intel推出了845解決方案使得使用者可以使用SDR記憶體,但是SDR記憶體的資料傳輸速率顯然不能夠讓人滿意。當時市場上已經出現了DDR記憶體,但由於協議問題Intel不能使用這種廉價的解決方案。 經過了消費者漫長的等待Intel終於和Rambus達成了協議,之後Intel馬上推出了845D和845GD兩種基於DDR記憶體平臺的晶片組。雖然DDR相對SDR資料頻寬增加了一倍,但是相對於Rambus還是有所不足,知道雙通道DDR記憶體的出現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15). 2002-2004年,超執行緒P4處理器 2002年11月14日,英特爾在全新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3.06GHz上推出其創新超執行緒(HT)技術。超執行緒(HT)技術支援全新級別的高效能桌上型電腦,同時快速執行多個計算應用,或為採用多執行緒的單獨軟體程式提供更多效能。超執行緒(HT)技術可將電腦效能提升達25%。除了為桌上型電腦使用者引入超執行緒(HT)技術外,英特爾在推出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3.06GHZ時達到了一個電腦里程碑。這是第一款商用微處理器,執行速率為每秒30億週期,並且採用當時業界最先進的0.13微米制程製作。 英特爾釋出前端匯流排為533MHz的Pentium 4 3.06GHz處理器,採用了0.13微米工藝技術,提供L2 cache為512K的二級快取,核心由5500萬個電晶體組成。時隔一年,英特爾釋出了支援超執行緒(HT)技術的P4處理器至尊版3.20GHz。基於這一全新處理器的高效能電腦專為高階遊戲玩家和計算愛好者而設計,現已由全球的系統製造商全面推出。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至尊版採用英特爾的0.13微米制程構建而成,具備512KB二級快取記憶體、2MB三級快取記憶體和800MHz系統匯流排速度。 該處理器可相容現有的英特爾865和英特爾875晶片組家族產品以及標準系統記憶體。2MB三級快取記憶體可以預先載入圖形幀緩衝區或視訊幀,以滿足處理器隨後的要求,使在訪問記憶體和I/O裝置時實現更高的吞吐率和更快的幀帶率。最終,這可帶來更逼真的遊戲效果和改進的視訊編輯效能。增強的CPU效能還可支援軟體廠商建立完善的軟體物理引擎,從而帶來栩栩如生的人物動作和人工智慧,使電腦控制的人物更加形象、逼真。 半年之後,2004年6月,英特爾釋出了P4 3.4GHz處理器,該處理器支援超執行緒(HT)技術,採用0.13微米制程,具備512KB二級快取記憶體、2MB三級快取記憶體和800MHz系統前端匯流排速度。 Northwood是第二代產品,採用0.13微米制程,具有電壓低、體積小、溫度低的優點。接著就是Prescott(0.09微米),雖然這技術很新,不過由於效能提升並不明顯,而且有過熱的問題。後來英特爾又推出Hyper Threading技術,大大增加工作效率,讓P4又成為市場寵兒。英特爾之後又推出Extreme Edition、含有Prestonia(原本給伺服器用的Xeon核心)以及Gallatin(0.13微米Northwood外頻提升改良版)核心的CPU。現在市場上的高階Pentium 4則是Socket LGA 775的Prescott為主。
(16).2005-2006年,雙核處理器 2005年4月,英特爾的第一款雙核處理器平臺包括採用英特爾955X高速晶片組、主頻為3.2GHz的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至尊版840,此款產品的問世標誌著一個新時代來臨了。雙核和多核處理器設計用於在一枚處理器中整合兩個或多個完整執行核心,以支援同時管理多項活動。英特爾超執行緒(HT)技術能夠使一個執行核心發揮兩枚邏輯處理器的作用,因此與該技術結合使用時,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至尊版840能夠充分利用以前可能被閒置的資源,同時處理四個軟體執行緒。 5月,帶有兩個處理核心的英特爾奔騰D處理器隨英特爾945高速晶片組家族一同推出,可帶來某些消費電子產品的特性,例如:環繞立體聲音訊、高清晰度視訊和增強圖形功能。2006年1月,英特爾釋出了Pentium D 9xx系列處理器,包括了支援VT虛擬化技術的Pentium D 960(3.60GHz)、950(3.40GHz)和不支援VT的Pentium D 945(3.4 GHz)、925(3GHz)(注:925不支援VT虛擬化技術)和915(2.80GHz)。 2006年7月,英特爾公司今天面向家用和商用個人電腦與膝上型電腦,釋出了十款全新英特爾酷睿2(扣肉)雙核處理器和英特爾酷睿至尊處理器。英特爾酷睿2雙核處理器家族包括五款專門針對企業、家庭、工作站和玩家(如高階遊戲玩家)而定製的桌上型電腦處理器,以及五款專門針對移動生活而定製的處理器。首批電腦於今天上市,八月份還將有更多的桌上型電腦和膝上型電腦推出。這些英特爾酷睿2雙核處理器設計用於提供出色的能效表現,並更快速地執行多種複雜應用,支援使用者改進各種任務的處理,例如:更流暢地觀看和播放高清晰度視訊;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更好地保護電腦及其資產;以及提供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和更加纖巧時尚的膝上型電腦外形。 全新處理器可實現高達40%的效能提升,其能效比最出色的英特爾奔騰處理器高出40%。英特爾酷睿2雙核處理器包含2.91億個電晶體。不過,Pentium D談不上是一套完美的雙核架構,Intel只是將兩個完全獨立的CPU核心做在同一枚晶片上,通過同一條前端匯流排與晶片組相連。兩個核心缺乏必要的協同和資源共享能力,而且還必須頻繁地對二級快取作同步化重新整理動作,以避免兩個核心的工作步調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Pentium D帶來的進步並沒有人們預想得那麼大!
(17).2011年,重新確定處理器產品架構 2011年3月,使用32nm工藝全新桌面級和移動端處理器採用了i3、i5和i7的產品分級架構。其中i3主攻低端市場,採用雙核處理器架構,約2MB二級快取,售價500-800元人民幣;i5處理器主攻主流市場,採用四核處理器架構,4MB二級快取,售價900-1500元人民幣;i7主攻高階市場,採用四核八執行緒或六核十二執行緒架構,二級快取不少於8MB,售價2100-7600元人民幣。
(18).2012年,釋出22奈米工藝和第三代處理器 使用22nm工藝的處理器你熱功耗普遍小於77W,使得處理器的散熱需求大幅下降,提升了大規模資料運算的可靠性,並降低了散熱功耗。 以i7-3770處理器為例,處理器具備了睿頻功能,即在運算負載較大的環境下,自動提升處理器主頻,從而加速完成運算。在運算完成時,又可以及時降低主頻,從而降低計算機功耗。
(19).2014年,首發桌面級8核心16處理器 2014年9月上市的i7-5960X處理器是第一款基於22nm工藝的八核心桌面級處理器,擁有高達20MB的三級快取,主頻達到3.5GHz,熱功耗140W。此處理器的處理能力可謂超群,浮點數計算能力是普通辦公電腦的10倍以上。隨著這一“怪獸”處理器的問世,INTEL公司在處理器領域與AMD的差距越拉越大,已經完全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20).2015年是微電子的新時代—14nm工藝產品爆發式上市 雖然說2014年9月時14nm Broadwell處理器已經推出,但僅僅屬於超低功耗的Core M移動處理器系列。但隨著CES 2015的到來,Intel 14nm處理器終於迎來了第一輪的爆發,第五代Core系列處理器正式登場。新處理器除了擁有更強的效能和功耗優化外,同時支援Intel RealSense技術,帶來更加強大的體感互動體驗。 2015年1月,INTEL釋出的處理器共計17款,全部為Broadwell-U處理器,低至賽揚,高至i7,覆蓋高中低端產品線。功耗方面,除了配備Iris 6100核顯的四款處理器TDP為28W,其他全部產品均為15W。核顯中,Iris 6100和HD 6000具備48個EU,HD 5500具備24個EU(i3為23個),而奔騰、賽揚的HD Graphics則只有12個EU。這些處理器將會應用於傳統的筆記本、超極本、Chromebook、一體式PC和迷你PC等裝置中,最低功耗僅有15W,將明顯提升移動裝置的待機時間和使用者體驗。 Intel的14nm處理器Broadwell可謂是命運多舛,不僅釋出時間一再跳票,甚至釋出之後許久了還不見有桌面版。 2015年3月,正在我們以為桌面版Broadwell處理器被徹底放棄的時候,Intel站了出來,官方公佈了桌面版Broadwell處理器的釋出時間。 Intel表示,桌面版Broadwell處理器將於2015年中,也就是第二季度晚些時候或者第三季度早些時候和我們正式見面,最有可能的時間應該就是臺北電腦展。 14nm Broadwell處理器架構其實和Haswell沒有本質區別,只是製造工藝從22nm升級到14nm而已,介面依然是LGA1150。外媒表示,現有的8系和9系晶片組在升級BIOS之後即可無縫支援Broadwell處理器,讓使用者升級時不必負擔太多的開銷。 由於採用了14nm工藝,外媒推測Broadwell中的頂級型號TDP可能只有65W,而部分雙核心產品可能會控制在28W左右,僅為上一代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