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聽?偷看?有真憑實據還是捕風捉影?是什麼讓使用者都成了妄想狂
很多人懷疑手機在偷聽、偷看、偷偷分析自己,並且說得繪聲繪色,似乎有很充足的理由,然而又沒有真憑實據。這種猜疑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第一,偷聽。 很多使用者反映APP在偷聽,有人說剛在電話裡和朋友說起想吃披薩,開啟某APP首頁就出現了推薦披薩的資訊,還有使用者反映,沒有打電話,只是和朋友閒聊時提到想到什麼地方去玩,過一會開啟手機,在多個APP上都有推薦這個地方的資訊,可以肯定的是,自己以前從來沒有搜尋過這個地方。

第二,偷看。 這是使用者反映最多的,有使用者說在瀏覽器搜尋了一次某產品,緊接著就在多個電商平臺APP裡出現首頁推薦。感覺這些APP在時刻監視者使用者的一舉一動。

第三,偷偷分析。 讓人知道底細並不是件使人高興的事情,然而在網際網路平臺,使用者普遍有被扒光了的感覺,似乎在這些平臺面前,自己成為一個透明人,甚至感覺平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一些軟體從手機的各個角落、各個應用搜集資訊,從瀏覽痕跡、停留時長、關注的資訊、收藏的資訊、購買過的商品,甚至逛過的論壇,發過的帖子,分析使用者的愛好、職業、所處階層等資訊,併為使用者畫像,使得平臺能夠精準推送資訊,滿足使用者當前的和後續的需求。精準到什麼程度?到了有些活動看起來就是針對這個使用者設定的。

所有這些異常的感覺和猜測,難道是因為這些人太敏感,還是他們的隱私已經遭受了威脅,有人利用這些資訊分析,讓他們感到了真實的威脅。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應用場景的豐富,必然要求資訊平臺高效運轉。為使用者畫像,就是為了精準營銷。而有沒有用麥克風偷聽,用軟體蒐集分析使用者的搜尋資訊,只有平臺自己知道。但從種種跡象表明,平臺的目的是精準營銷,什麼手段能降低成本,就會用什麼手段。就像一臺設計時速200公里的汽車,上了高速公路,一腳油門就竄出去了,不會只開60公里。
對於動輒擁有千萬、上億、幾億使用者的平臺,如果能用這種手段很容易找到使用者的需求,對於每個使用者來說看似只降低了一點點費用,而整體降低的費用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面對利益,平臺的選擇可想而知。
而人們的不安全感,主要來自對於偷聽、偷看的擔憂。他們擔憂,如果可以通過這些手段獲取使用者對於商品、資訊的需求資訊,是不是同樣可以獲取其他隱私資訊,如果這些資訊被洩露,後果令人擔憂。
所以在一個缺乏規則和制約手段的資訊化環境中,技術先進帶來生活的便利同時,往往犧牲了使用者的隱形利益。
即使制定了規則,而監管機構並不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對於那些掌握了最先進技術的平臺服務商,也是有心無力,難以實施具備有效的監管。
所以技術越發達,反而越沒有安全感,技術發展越快,人們的擔憂卻與日俱增,人人猜疑,都成為妄想狂。
步子邁得太大,扯著蛋了,這種事情我們乾的不少,比如說為了發展破壞了青山綠水。我們再也不能為了發展網際網路而失去了人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失去了對技術的信心。
行業不可能靠自律,規範技術手段的使用,不但要管理部門制定規則,還需要藉助民間資訊保安機構,建立良性回饋機制,用技術制約技術。
網際網路進入下半段,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也許會隨著技術的應用產生大的負面影響,期望在人工智慧時代,普通使用者能夠真正受益於技術,而不是時刻猜疑,成為一個陰謀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