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別做公眾號了!”
近期關於騰訊裁撤10%的中層幹部的訊息傳得沸沸揚揚。
數名訊息人士證實,作為公司歷史上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的後續動作之一,2018年12月內部員工大會後,騰訊開始裁撤一批中層幹部(下簡稱“中幹”)。騰訊中幹主要包括助理總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級別,有時一些副總裁也被認為在中幹範圍內。整個騰訊大概有兩百多名中幹,此輪調整比例約為10%,有戰略發展部的騰訊員工認為,實際甚至超過了這個比例。張信宇,公眾號:36氪 10%中幹去職:騰訊掀起史上最大一輪管理幹部裁撤 | 36氪獨家
而此前,各大網際網路大廠都爆出了裁員訊息:滴滴裁員15%,涉及員工超2000人;美團被爆出3分鐘簽字畫押滾蛋,員工根本沒有反應機會;網易人員優化8%;京東高管末位淘汰10%。

網際網路人士提出了“停更兩微一抖”,網際網路裁員等負面資訊充斥網路,每天都被這些負面訊息裹挾,網際網路行業到底怎麼了?又是誰在唱衰自媒體?
一、停止高速增長≠衰退
相較於前幾年的網際網路行業的高光時刻,時不時的傳出融資、上市的傳聞。近兩年,網際網路的日子明顯難過了,2018年資本市場趨緊,P2P暴雷,網際網路企業勒緊褲腰帶過冬,多家網際網路大廠著手裁員,2019年並未好轉,更多網際網路企業加入裁員的大軍,中層管理層面也面臨著優化。
網際網路的泡沫被捅破!網際網路停止了高速增長,但是否正如一些人鼓吹的衰落呢?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提出的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產品存在市場壽命,產品要經歷 探索、成長、成熟、衰退的階段,並且這個週期在不同的技術水平的國家裡,發生的時間和過程是不一樣的。

如果把網際網路看成一個產品,顯然其也有自身的探索、成長、成熟、衰退週期。前幾年的網際網路行業的高光時刻,網際網路企業大規模增長、從業人員大範圍提升,大家看好網際網路的前景,這一階段對應產品生命週期的成長期,成長期明顯的高增長、多機會。
近年網際網路成長趨勢減緩,網際網路行業機會被大多數潛在進入者認可,網際網路紅利達到高點,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如果想在網際網路行業獲得更多的資源地位,需要投入大量的費用。這一現狀正好與產品生命週期理論提到的成熟期相吻合。可以說,這一階段的網際網路行業進入相對穩定期,從向外尋求資源變成向內整合資源。
製造業裡有“去產能”一說,其實真正需要的是“去無效產能”,對網際網路也是一樣。 擠掉一些泡沫,尤其是不賺錢的、非剛需的泡沫,才能更好的拓展有價值的業務。
很明顯,此時唱衰網際網路為時過早,網際網路行業、網際網路從業者仍有大量機會,只不過,競爭更加激烈。
二、負面資訊傳播偏好
網際網路行業資訊更新速度快,基於傳播屬性、行業屬性,網際網路行業的事件更有可能在人群中傳播,相關事件通過媒體平臺極有可能被放大。
其中,負面資訊的傳播尤為明顯。管理學中有種現象叫作黑箱現象,通俗的說,人們存在“偷窺”心理,由於負面訊息具有反常性,因而加劇了大眾的好奇心,進而進一步促進負面資訊傳播。
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向欣欣向榮的網際網路行業,突然多家企業宣佈裁員,大眾不免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與此同時,不幸進入裁員名單的小夥伴,沒有拿到合理的補償,不免想要通過網際網路發聲吐槽不滿,而見證了身邊小夥伴被裁的人不免陷入恐慌,在網路通過八卦、吐槽的方式抱團取暖。
而曾經抓住網際網路紅利的使用者,一般情況下,很少會在網際網路上大呼自己享受到了網際網路的紅利,自己獲得了多高的收益。古話說,“悶聲發大財”,如果不是為了宣傳實力等,或者到了一定階段,大家都不願意去在網路發聲。
這也是為什麼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網際網路裁員被放大解讀。
三、認知偏差
心理學上,有一個認知偏差理論值得我們關注。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典型表現為顯著性偏差、生動性偏差等。社會知覺中常見的刻板印象、首因效應、暈輪效應等均為某種形式的知覺偏差,是個人知覺具有選擇性的特徵所致。
推己度人往往影響了我們的客觀判斷。
當多家網際網路大廠裁員資訊流傳的時候,瞭解到相關裁員資訊的使用者,會偏向於認為非常多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在經歷這樣情況,網際網路行業競爭加劇,危機四伏;而沒有接觸到相關裁員資訊的使用者,往往以自己所在企業的環境來判斷大環境,覺得此時的環境還不錯。
這裡不論哪一部分使用者的認知,都不能說完全的對與錯,因為他們都只是在自己相對的領域看問題,這種認知偏差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整體環境的客觀認知。
裁員是事實,網際網路大環境趨緊是事實,但網際網路危機不是!

每個人都有認知的邊界,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實。
2018年,社交電商拼多多以3億多的使用者規模上市,按中國人口計算,每5個人中都有1個是拼多多的使用者,然後我問了一圈,身邊很多好友從沒下載過拼多多,有些甚至沒聽過。
在北上廣,街頭上隨便找幾個人,大多都是本科或以上學歷,家鄉老人說的,現在“大學生滿街走”,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僅以北京舉例,根據2018年資料,北京本科及以上學歷不及常居人口的10%,二三線城市這一比例更低,更不用說一些十八線的小城、偏遠地區了。
小米、華為、三星、傳音等手機銷往非洲,你知道哪個最受歡迎嗎?
中國手機品牌在非洲市場佔據40%的份額 ,基本是靠一家叫傳音的中國手機制造公司的一己之力打下的。2017年,傳音的手機出貨量高達1.2億臺,在全球範圍內,傳音的手機銷量排名第4,僅次於三星、蘋果和華為。在全球第2大手機市場——非洲,傳音更是硬生生把三星、蘋果這倆“國際巨頭”拉下馬,連續多年蟬聯非洲大陸手機銷量榜第一。
而國內很多人至今都沒有聽過、見過的傳音手機,這一品牌被稱為“非洲手機之王”,目前已經計劃在國內科創板上市了。

四、裁員誘因
從2018年底到現在,京東、知乎、錘子、美團、摩拜、滴滴、網易等公司都經歷了裁員風潮,雖然從結果上看都在裁員,但其中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迫不得已,有些是公司戰略失誤,有些是未雨綢繆,有些是跟風,有些甚至所有圖謀。
錘子可以看成是迫不得已型的。聊天寶沒有拯救羅永浩的社交江湖,內外資金壓力,投資人壓力,被寄予厚望的專案並未帶來預期的效果,錘子不得不裁員離場。

京東、騰訊則是未雨綢繆型的,從目前的形式來看,這些公司,擁有強勁的現金流,自身造血能力足。他們的裁員物件,偏管理團隊,與此同時加大一線及基層管理人員的招聘。這類公司的裁員,並不是因為資金壓力,而更多的借大環境,進行洗牌,促進內容員工的警醒,並以更低的成本吸入一批新人。
看裁員的時候,分析背後的因素,我們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福兮禍兮,危、機相依,穿透表象的迷霧,你還會害怕嗎?
今日互動話題
“裁員”風潮下,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