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下半場:從野蠻生長走向共贏的轉型
從一窮二白到體量躍居世界第二,使用者人群和消費需求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巨頭市場,中國醫美三十年,可以用風雲激盪來形容:持續的高速增長,迅猛擴張的求美人群,資本的強勢介入,優質醫生的下海創業……
野蠻增長的中國醫美,彷彿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狂歡。在這場盛宴當中,中國醫美上半場如一襲華麗的長袍,驚豔、靚麗;但細觀之下,卻爬滿了蝨子:行業欺詐屢見不鮮,假醫生橫行市場,黑機構屢屢奪命……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效應已經凸顯。正常的行業秩序和市場規範尚未建立,潛規則的盛行讓醫美行業充斥著重重陷阱。
但隨著網際網路+醫美的強勢崛起,三方平臺的大量湧入、市場分工協作的細分和求美者消費目標的日趨理性,使得醫美市場發展的嶄新格局初現:在新的市場格局下,醫美下半場正式開鑼,而從野蠻走向共贏,成為醫美下半場走向理性成熟的標誌。
由“零和”轉向競合,寡頭時代將終結
絕對的壟斷,必然帶來絕對的暴利。尤其是像醫美市場這樣一個正在高速增長的新興市場,一旦形成行業性的絕對壟斷,其意味著擁有了操控行業的強勢地位。
在野蠻生長的醫美上半場,為爭奪主導權機構之間燒錢大戰幾乎是各大機構搶佔市場的常態: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遠遠低於成本價格的低價競爭,投放到網路渠道的巨大廣告成本,機構與機構之間血拼可謂是刺刀見紅、刀刀見血。
但燒錢大戰並不具備永續性,正常健康的商業環境必須是能夠獲取持續性的利潤。為獲得壟斷地位而發動的攻伐之戰,最好的結果也無非是“殺人三千,自損八百”。但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即使打垮一個對手,新的對手也會迅速入局跟進。試圖構建市場壟斷的寡頭邏輯,已經被證明走不通。
不僅依託於強勢資本的醫美機構,難以形成寡頭;即便是搭建醫美機構與消費者之間資訊橋樑的三方轉診機構,也不可能一家獨大。儘管提前佈局擁有特色的頭部平臺在流量入口具有強大的優勢,但希冀通過流量優勢獨佔市場似乎已經不可能:技術門檻的降低和運營模式的公開,能讓更多的入局者擁有後發優勢。而在網際網路格局下,分流將成為常態。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頭部平臺的低價策略攜流量以自重,事實上是對醫院和醫生價值的壓榨。醫生和醫院的隱忍只是暫時的,當大量機構和醫生流失後,頭部轉診平臺支撐起的低價策略最終也將難以為繼。業內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醫美專家表示:“目前,市場上接受低價單的通常都是新醫生,他們需要通過實踐來提升自己的經驗。”但低價低質的服務,潛藏的風險也恰恰是極高的。
美容大師總經理徐丹表示:“醫美市場規模已經高達千億級,並最有可能在五年內超越萬億級。這個體量龐大的市場,不可能形成永續性的一家獨大的局面。與其試圖稱王稱霸,不如苦煉內功形成特色。醫美市場一定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它需要的是百花齊放。”
“大而全”到“小而精”的過渡,品牌將成為競爭焦點
行業從粗放轉向集約的標誌在於行業細分的發展程度。當主流市場主體的定位從“大而全”轉向“小而精”,醫美市場的競爭焦點也逐漸由體量和全科向品牌轉變。
從發達國家醫美市場發展的路徑來看,一個核心醫生、一項特色技術支撐起一家醫院的模式是行業細分的必然選擇。相較於全科醫院,“小而精”的特色門診,無論是在手術的穩定性還是效率上,都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小而精的特色門診,無論是運營成本還是人工成本,都遠遠低於全科醫院。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技術品類的聚焦,對於初創品牌的沉澱,也具有比較優勢。技術特色與品牌的結合,將更加容易固化為求美者的消費偏好。特別是在口碑傳播當中,去xx機構,做xx,顯然要優於單純的說教。
在行業細分程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機構與機構之間的競爭關係也將為競爭合作所取代。機構之間的報團取暖,客源之間的轉介紹,將會徹底扭轉“同行是冤家”的尷尬關係。對於日益增長的醫美市場,入局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合作,將使得整個市場更加健康。
對於第三方機構來說,優質的品牌定位不僅僅再是單純的流量入口,更是要打好服務這張牌。第三方機構所承擔的責任,是從諮詢到術後回訪的全流程服務。它承擔了除手術環節之外的所有環節。
美容大師總經理徐丹說:“求美者從諮詢到最後決策的過程,是需要有較長的決策週期的。在這個過程中,諮詢環節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如果這個環節,完全由醫生來跟進,那麼醫生幾乎沒有時間真正專注於手術。美容大師之所以能夠獲得求美者和醫院的好評,是因為它確確實實實現了讓醫生迴歸到醫療本質的初心。美容大師團隊成員,大多具備專業的醫學背景。其也擁有規範的業務培訓體系和常態化的學習計劃,也能保證諮詢師團隊業務輸出的穩定性和專業性。”
徐丹認為,平臺塑造品牌的核心在於提升服務的質量。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粗放的流量價值早已大大貶值,只有深耕細作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平臺才能突圍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價值。
走向共贏,構建多方受益的市場新格局
野蠻生長構成的多輸格局,顯然不符合市場健康發展的定位。而醫美下半場的發展方向,一定是朝著共贏多方受益的方向去走。
對於醫美機構而言,減少以打壓競爭對手為目的的低價燒錢策略,能使得整個市場競爭趨向理性。從競爭轉向競合,強強聯合共同培育的市場氛圍下,不僅能實現技術短板的彼此互補,更能打通市場壁壘能夠形成共生的嶄新市場格局。而與專業第三方機構的合作,則使得市場運營成本大為降低。
對於求美者而言,醫院渠道成本的降低對於求美者的直接反饋,則是服務體驗性比價的提升。當專科化、特色化的品牌不斷沉澱,求美者不必擔心醫美服務的質量。雖然市場上很難出現以往的低價專案,但整體服務品質的提升也讓求美者受益。
而打通訊息壁壘的三方機構,則在市場定位當中擁有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從流量提供者到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轉變,將使得三方服務更加彌足珍貴:三方服務獲得求美者與機構的多方認可後,機構能夠通過資源整合為求美者提供更加優越的求美方案整合。而這一過程,將推進醫美市場向專業化的方向往更深層次發展。
醫美下半場的好戲已然開鑼,已經年過而立的中國醫美市場到底往哪裡走,也非常令人期待。但走向共贏,一定是是其中最好的方向,沒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