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漢諾威工博會,我們幫您總結了4個工業重要趨勢
2019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於當地時間4月1日至5日在德國漢諾威舉行。創立於1947年的漢諾威工博會被視為全球工業發展的“風向標”,本屆展會共吸引來自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家參展商,其中中國展商約1400多家,僅次於東道主德國。
本屆工博會以“融合的工業——工業智慧”為主題,官方宣傳的熱點包括:工業4.0、人工智慧、5G、人機協作機器人、輕量化、物流4.0、前瞻性維修、數字雙胞胎等,其中,人工智慧、5G與“工業4.0”的結合則是最大亮點。
36氪奔赴現場參觀調研,為大家總結了此次展會傳遞出的四個最重要趨勢。
1、柔性製造,大規模定製
流水線的發明大幅度提升了工業製造的效率,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工廠建立了自己的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
然而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流水線對於大規模標準產品的製造非常適用,但個性化、定製化的產品需求越來越強烈,需要一種更加靈活的生產方式來快速、低成本、靈活響應,於是“工作站”的模式應運而生。
“工作站”生產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裝置、人、物料等生產元素,可以獨立存在、靈活移動、聯動配合。
SEW賽威傳動,在現場搭建了一個汽車裝配樣板間,形象展示了“工作站”生產模式:配有AGV底盤的機器人裝載著不同的零件、工具,運送到相應的車間工廠作業站點,站點工人使用運送來的扳手等工具,將輪胎等裝上車體,傳送完成指令,車體由搬運機器人傳送到下一個作業站點。
SEW的工作站生產模式
除了SEW,我們看到西門子、SAP、華為、冠歐發動機等企業,都紛紛展示了“工作站”模式的生產製造方案。
談到“大規模定製”,我們看到了海爾展示的“智慧+5G大規模定製驗證平臺”:
參觀者在面板輸入個人資訊、錄入人臉,選擇顏色、個性簽名等,資訊即傳入海爾搭建的迷你智慧生產線上,幾組機械臂通過不同感測器,自動揀選原材料和訂單所需獨特配件進行組裝,使用者可在裝配線的螢幕上看到實時進度。
組裝完畢後,裝配視覺感測器的機器人對成品冰箱進行質檢,與訂單資訊相符的冰箱會進入待提倉庫區。最終,輸入自己的個人資訊,通過人臉識別的驗證後,使用者就可提取這款定製模型。
海爾“智慧+5G大規模定製驗證平臺”
同樣致力於達成柔性製造,我們還看到氣動頭部公司Festo展示的柔性抓取方案,通過氣動柔性夾爪,可以抓取多種形狀的物件,從而可以不改變夾爪模組,即可適應多種產品的生產。
FESTO柔性抓取
2、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正在向各個行業滲透,此次工博會也展出了多個“工業+AI”的案例。
“預測性維護”可能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案例之一,西門子、亞馬遜、華為等眾多企業都展示了與合作伙伴的相關案例。一個普遍的模式是:採集目標裝置的各種維度資料,例如溫度、振動、電流、電壓等,利用AI技術建立資料與裝置工作狀態的模型,以提前預測裝置是否將發生故障。
在工業設計軟體方面,西門子展示了一個有意思的案例:軟體自動記錄優秀設計師的使用習慣資料,進行AI學習,將經驗和技能進行沉澱,可以在後續的軟體使用中,智慧提示設計師下一步可能進行的操作, 以幫助其他設計師提高設計效率、改善設計方法。
我們還看到一家創業公司Synergies(訊能集思)的AI應用,非常獨特。 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自然語言方式快速獲得決策建議。 例如在Synergies系統中輸入“過去3個月公司的庫存成本是多少,如何降低?”系統即可解構問題,呼叫相應的分析模型,以及企業ERP、MES、生產過程的人、機、料等等各種維度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實現自動化決策。
另外,Synergies還在供應鏈管理、生產製造過程中應用了很多AI技術。例如實時分析作業人員的視訊資料,以監控是否有動作遲緩停滯、閒忙不均、未照SOP作業等情況,一定程度解決了過去人員資料獲取問題,實現對產線各環資料的即時分析、演算,提升產能。
Synergies的參展人員告訴36氪,其方案已經在電子產品與玻璃加工組裝領域的龍頭企業落地。
Synergies展示的作業實時分析功能
其他的AI案例還包括,發那科的人機對打桌面足球,歐姆龍的人機對打乒乓球等等。機器人可以實時分析和預測人的動作,智慧響應。
歐姆龍-兵乓球對打機器人
3、數字化和工業網際網路
本次工博會,“數字化工廠”佔了3個展館,可見其重要程度。
核心邏輯是:通過IoT、現有系統對接、建模等多種方式,獲取生產過程中的各類資料,匯聚清洗,支援上層豐富應用,無論是預測性維護,還是數字孿生、生產運營優化等。
工業現場的海量資料分析處理,對實時性和頻寬要求越來越高, 邊緣計算 成為一種重要的解決方案。華為在現場展示了Atlas智慧計算平臺,提供了模組、卡、邊緣站等多樣化產品形態。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方面,西門子的MindSphere,海爾的COSMOPlat等也展示了大量案例。SAP則圍繞同一個智慧閥門產品,將設計、計劃、採購、製造、總裝、銷售、交貨、執行的整個過程,都搬到了工業網際網路上進行了演示。
SAP展示區
這裡特別說一下 數字孿生 。西門子、施耐德、海爾等等眾多企業均展示了這一技術以及相關的案例,數字孿生已經從概念逐漸開始落地。
回到價值層面,數字孿生可以通過虛擬建模的方式,模擬產線的設計、執行,驗證後再實際建設,從而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外,還可以在實際執行中,進行遠端診斷、除錯等運維工作,提升跨部門、跨企業的協同。
4、5G
5G是本次工博會的核心主題之一,展會現場還首次成立5G測試區,由諾基亞和高通兩家廠商合作架設,展出5G領域的幾家製造商,通過5G網路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和汽車生產裝置等相關技術產品。
瑞典愛立信公司展示了5G技術支援的機器人,並與汽車製造商奧迪儀器展示了5G聯網車廠模型。華為展示了5G、WiFi6的無線工廠方案。
5G技術已成為一股熱潮,考慮到消費端的需求暫時並不強烈,產業端成為了5G目前最重要的落地場景,尤其是工業。 超高速的5G網路能低時延、高可靠、安全地傳遞大量資料,使得“無線工廠”成為可能,是前文闡述的“工作站”柔性生產模式的重要技術基礎。
另外,視覺資料的實時分析處理、AR遠端診斷等新型工業應用,也需要5G實現。
總結
本次工博會我們雖然沒有看到耳目一新的大概念,但是能看到很多企業都在重點向外界傳達,前幾年提出的“概念”正在如何一步步落地。
西門子、AWS、Intel、海爾、華為、SAP等,都把合作伙伴、客戶拉到自己的展位一起站臺,比起自吹自擂顯然要更有說服力。
當然, 工業本身是一個場景極其複雜的大領域,註定是一場長週期的升級探索,36氪也將持續關注、伴隨成長。
參考閱讀:
(我是36氪記者陳紹元,關注物聯網、AI、科技,交流或尋求報道(不收費)加微信:963757163,請註明公司、職位、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