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新春:“爆竹”聲聲響,你不能放我能放
正月裡,王安石曾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同樣,在商業航天的“新年”裡,回顧2018年的聲聲“爆竹”,以此展望2019年的縷縷“春風”就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2018整年商業航天發展態勢,可分兩部分來 看 :全球範圍內,仍然是以歐美國家為首,中國正奮力追趕的發展態勢;中國國內發展上,數十家商業航天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近年初創,走著符合中國國情又特立獨行的發展路線,深耕在火箭與衛星兩條事業線上,牢牢打固自己的航天“地基”,制定清晰明瞭的公司發展規劃,盡顯一派欣欣向榮之勢。
新春爆竹辭舊歲,火箭升空喜連連
依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京釋出《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可知,2018年,世界航天發射活動創造新紀錄。
世界實施114次發射任務,自冷戰結束後時隔28年首次實現年度發射次數“破百”;112次任務取得成功,成功率創近年新高;461個航天器發射升空,成功入軌的航天器數量居歷史首位。其中,在2018年,中國的通訊、導航、遙感等各類在軌應用衛星超過200顆。中國航天以突破歷史的39次發射首次獨居世界第一,部署航天器數量居世界第二,航天發射能力顯著增強。
由此可見,當前國內商業航天發展現狀正處於初級階段的上升期。經過國家相關政策對商業航天的大力支援與資本的大量湧入,除卻國家隊堅持發揮“帶頭”作用,民營商業航天也在憑藉自身得天獨厚的實力優勢發展壯大。
從衛星產業鏈上看,國內先已形成從零部件生產、衛星設計、衛星測控、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應用、衛星服務等產業全鏈條,而運載火箭的製造、發射與服務是為衛星發射而服務,是衛星全產業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業航天企業各司其職,多數深耕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多方面進行研發設計,以及解決方案的訂製化銷售服務。
億歐依據2018年國內航天企業自身發射能力,通過不完全統計其發射次數如下表:
注:藍箭航天朱雀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未來號衛星失敗;星際榮耀SQX-1Z搭載為三顆立方星試驗載荷
2018火箭升空商業模式全盤分析: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由商業航天發展史可知,中國商業航天浪潮肇始於2015年前後。2015-2018年,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完成了從衛星設計研製、火箭研製發射到衛星在軌運營及商業化應用的“從0到1”,商業航天在國內逐漸形成自迴圈的生態系統;三年裡,以北斗導航、高景一號等重大專項突破為引領,中國商業航天企業不僅繼續深耕導航、通訊、遙感三大主流市場,還開始擴充套件至衛星網際網路、高通量通訊、科研實驗衛星等應用場景。
因此,國內商業航天的商業模式無外乎兩種:運載火箭研製發射,衛星產業鏈的深耕發展。
從商業航天企業自身角度來看,運載火箭的研製與發射講求先易後難,通過技術驗證實現火箭發射成功是首步,其次是利用市場現有的技術能力和自身優勢將企業帶入盈利模式,最後從可持續長遠發展的角度規劃,提升運載火箭的各方面效能、降低發射成本,提高火箭商業發射輪次是一種通用發展策略。
因此運載火箭的燃料選擇對於運載火箭的可重複利用性,有著不可厚非的作用,當前商業航天企業在燃料選擇上大多選用先固體、後液體的應用模式。例如星際榮耀的液體燃料選擇的是液氧甲烷。星際榮耀董事長彭小波告訴億歐,從國內目前現狀上看,還沒有真正實現將液氧甲烷發動機應用在火箭上。
對比液氧煤油發動機,它的技術基礎在全球應用範圍更為廣泛,成熟度高,但是從可重複使用的角度來看,液氧甲烷的優越性更為明顯。甲烷燃燒之後生成的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其他雜質較少,而煤油燃燒之後的生成產物容易存在積碳和結焦現象,而這些會直接影響發動機的可重複使用效能。
同樣,星途探索CEO樑建軍告訴億歐,星途探索在發展思路上講求的是務實。樑建軍認為,商業航天的核心有兩點:
第一,商業航天的發展,最終將落到“商業”二字,否則就失去了商業航天的意義,所以,就要尋找商業航天真正的市場在哪裡,商業模式要走通。第二,同樣也要結合“商業”二字,所謂商業的本質就是要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務。
同時,因運載火箭本身屬於高精尖重型產品,投資高風險大。因此,發射成功與否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才能方得始終。
2019商業航天將會走向何方?
回顧2018年,依據哈工創投對將近50家商業航天企業的跟蹤和統計,哈工創投方面披露的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一共有19家企業獲得23億元以上的投資。其中,衛星發射服務領域9家企業的融資總額超過17億元,同比增長約10%;衛星星座運營領域8家企業融資總額超過4億元,同比增長200%;衛星製造領域2家企業,融資總額超過2億元,同比增長100%。
由此可見,即使不斷提及“資本寒冬”、“經濟下行”這類敏感詞彙,國內商業航天的新興局勢仍是一路向好,國家對軍民融合的高調提倡,引得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這類高尖端商業航天格局初顯朝陽氣場。
除卻運載火箭的升空“猛追”,對於衛星產業鏈的逐漸完善,是商業航天企業的一種“就近”打法。首先,從衛星的設計、製造、測控、發射、應用、服務入手,比運載火箭這類重型高階科技產品更容易。其次,“成本戰”也是每家商業航天企業正著手深入比拼的優勢點。微小衛星的研製成本降低速度明顯強於運載火箭,且從使用者需求來看,多衛星鋪設的“星座”系列可視範圍廣、效益高,是商業航天落地應用的優選之一。
因此,2019年,運載火箭的商業航天發射次數對比2018年,將成近倍速增長,而商業航天初創企業數量也會成持續上升。
從國內商業航天的城市佈局上看,其中,北京成為航天人才聚集區和商業航天研發總部所在地,而武漢、西安、重慶、深圳等製造業鏈條和軍工配套完善的城市成為商業航天重要的製造基地。
近年來,美國SpaceX公司通過技術整合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大幅降低了火箭發射服務費用,目前其全球商業發射市場份額已達30%以上,因此,中國商業航天征程任重道遠。2019年商業航天必將鑄就輝煌,讓我們拭目以待!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釋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選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