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力量”:一封紅包開啟雲端計算新天地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2月5日凌晨,春晚終於落下了,調動一家人熱情的搶紅包大戰也落下了帷幕。全球觀眾參與百度APP紅包互動活動次數達208億次,春晚紅包的第六個年頭依舊是生機勃勃。
經歷了兩個六年的雲端計算,在今年也迎來了其走向大眾的高光時刻。本次搶紅包活動全程由百度雲進行後臺調控,數億網友的點選背後,不僅是良好的互動體驗和實實在在的金錢收穫,更是雲端計算服務的一次檢驗和正名。
春節剛至,一封簡單的紅包就這麼悄然地攪動了國內雲市場的一池春水。各家廠商們還未感受到資本的春意,就已經面臨著新場景的挑戰。
大浪淘沙,春節紅包恰是雲服務最好的鍊金石
2009年,中國雲端計算的發展正式拉開序幕,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百度雲等服務商接連誕生,歷經十餘年的發展,雲端計算的江湖群雄並起,各大廠商的野心雖然帶來了國內雲市場的繁榮,卻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1、看似百家爭鳴,卻是泡沫橫生。
目前,雲服務這個賽道上玩家諸多,市場也相對穩定和成熟。然而,行業依舊處於快速增長的階段,也是容易滋生大量行業泡沫的階段。
探究其中原因,“吹噓派”玩家的紙上談兵是行業泡沫橫生的原因之一。雲端計算在國內發展的時間不長,多數企業使用者不瞭解雲端計算,而一些廠商則瞄準了這一點,以“資料安全”為觸點,大肆吹噓自己的技術。
這些技術上的泡沫為行業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一旦投資商或者企業發現所謂的技術並不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利益,就不會傾力去扶持,更不會去推廣使用,這對於行業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產業出現“泡沫”,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技術研發滯後。
另外,“盲目建設派”也是泡沫的製造者。浪潮曾做過一項調查,其內容是對全國數十個雲端計算中心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有多地都已斥巨資建成雲系統,但事實上資源利用效率卻不足20%。顯然,這些盲目建設的“跟風者“,並沒有找到行業的真正需求,資源浪費也讓投資者的熱情和金錢來得快也去得快。
總的來看,雲服務亟需一個鍊金石,挑破這些技術泡沫,發現真正實用的技術。春晚,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2、春晚既有“力量”,也有考驗。
據央視索福瑞統計,2001-2017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保持了平均30%的高收視率,這意味著至少7億人次的直接觸達。這至少7億人次的觀眾,就是春晚搶紅包的大軍成員。臨時、高併發、大流量,這就是春晚的“力量”。
以今年的百度紅包為例,本次春晚紅包涉及百度數十個產品、多種使用者場景,這意味著百度雲不僅需要抗住激增的臨時使用者登入量,還需要面對巨大流量峰值和短期資源需求量對伺服器和寬頻造成的衝擊。一旦技術不過關,就會因為APP執行緩慢而影響使用者體驗,甚至於出現介面無反應、使用者無法登入、白屏等問題。
顯然,面對春晚的力量,百度扛下來了。其中,百度雲功不可沒。一方面,百度雲就像一個彈性容器,後臺系統動檢測流量變化,全自動擴容縮容,智慧排程早已準備好的冗餘資源,合理分配頻寬。另一方面,百度雲將簡訊承載能力至少提升了數十倍,還與運營商合作,在雲上佈局了一鍵登入功能,減少簡訊功能使用,降低大量新增使用者對登入系統的壓力。
雲服務競爭到新的賽點:大流量的垂直領域
從今年春晚紅包的例子來看,雲端計算已經注意到了一個全新的挑戰領域,也就是臨時、高併發的大流量垂直領域。金融、影視行業是其中的代表。
1、金融、影視、是金礦,也是高地。
目前來看,金融、影視行業對雲服務的需求正在爆發。以影視行業為例,優秀的特效已經成為電影吸金的重要因素,而特效製作中的資料計算量一直在成指數增加。為了更好的吸引觀眾,影視行業對高處理能力的雲服務也更加迫切。
市場需求是金礦,但行業對各個“掘金者”的要求也不會低,雲服務廠商在“角色、能力、環境”每個專案上都需要達到“全能”,才能獲得使用者和行業的青睞。
目前,廠商們還處於拉攏“角色”的階段,這些角色包括客戶、合作伙伴和第三方,相較於初創型雲服務廠商,BAT在搜尋、電商、社交上的積累讓其擁有了足夠多的“粉絲”,在“角色”吸引上也有著更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春晚紅包、愛奇藝之於百度,又比如雙十一購物節之於阿里雲。
“能力”則體現在技術實力上,這也是雲服務廠商必須具備的硬核實力。在這方面,BAT等巨頭已經大步向前,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優勢,比如百度的語音識別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騰訊的數智分散式計算平臺等,這些技術讓廠商自帶強吸引力,在行業裡處於絕對的領先位置。
最後,讓生態環境更加完善是廠商們的肩頭重任,當然,這也不是一般廠商們玩得起的。目前,國內也僅有BAT試圖佈局行業生態環境,為業務帶來更大的空間。比如百度的雲圖計劃,就是希望打通百度雲生態,與合作伙伴一起分享資源、技術以及行業解決方案,改變現有格局,攜手行業合作伙伴建設共贏、共生的ABC生態圈。
2、大流量垂直場景也能反哺雲端計算,築高垂直場景的壁壘
一個公司的使用者群體越大,其產品就會越好用,這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網路效應。雲端計算是需要資料投入的業務,因此,只有獲得大量的使用者資料和流量,才有可能把雲服務做好,而其他工具類網際網路公司,由於沒有資料儲存,根本無法長期為企業提供雲服務。
因此,亞馬遜能依靠長期積累的完整雲產品序列佔據全球雲服務最大份額,百度雲則背靠百度這一資料和流量平臺,在今年ForresterQ3季度的報告中,百度雲因市場營收和市場佔有率的大幅攀升而闖入國際視野,強勢登陸Forrester“優異表現者”象限,百度雲也從投入期開始邁向成熟期。
3、打造AIto B的生態,大流量場景“飛輪效應”凸顯。
對於任何一傢俱有快速發展願景的企業而言,首要任務都是找到能讓它加速運轉的“飛輪”。大流量場景涉獵多個技術領域,屬於綜合競爭,行業能通過商業、技術、產品、營銷、售後、服務、供應鏈等多個業務齒輪的相互咬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來推動飛輪的高效運轉。
在國內,百度雲端計算率先在業內提出了“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三位一體的戰略,重點推出天算、天像、天工三大平臺,分別針對智慧大資料、智慧多媒體、智慧物聯網這三個領域提供雲服務。百度領先的技術優勢,融合AI的差異化優勢,和從全行業解決方案切入的生態優勢,都將逐漸凸顯。
在具體行動上,百度在今年承接春晚紅包這樣的大活動,不僅經受住了“208億參與人次”的大流量,還提供了AI、語音搜一搜、搖一搖、視訊拜年等新玩法,在大流量場景奪得先鋒,率先打通了該型別場景內的業務閉環,立身於百度的硬實力,百度AI to B的飛輪開始高速運轉。
技術之上,雲服務廠商要拿下影視、金融高地,還得跨過哪些坎
光在技術上實現突破還遠遠不夠,要想拿下影視、金融高低,雲服務廠商還需要做更多努力。
1、除了懂行、“經驗值”更重要
網際網路公司天生長在雲上,BAT有天然的雲端計算能力,但只有真正經歷過鉅額流量洗禮的雲服務公司才能得心應手。
去年夏天熱播的清宮戲《延禧攻略》創造了網播劇的收視奇蹟,據貓眼資料顯示,愛奇藝獨家熱播的《延禧攻略》於8月12日單日播放量高達5.3億,打破今年全網電視劇+網劇單日播放紀錄。自7月19日在愛奇藝上線以來,《延禧攻略》總播放量達56億,均集播放量超1.3億。如此巨大的單日播出量背後,是百度雲對瞬時、高併發的容納能力。
另外,春晚紅包的成功也體現了百度智慧雲的體系化支撐和調控能力,一方面,百度雲在春晚前就做好了十足準備,建立了數百人的專案組,備戰本次搶紅包活動;另一方面,受益於長期積累的AI技術實力,百度擁有先進的儲存、計算等技術,才能在此流量爆發之際遊刃有餘。
其次,能解決“錢”的安全問題的雲服務廠商比解決“資料”的安全問題的更有保障。安全性一直是雲服務市場考慮的重要因素,但多數雲服務廠商只重在解決資料的安全問題,事實上錢的安全問題更難,更能體現技術的成熟度。今年春晚上,百度雲現場展示的AI能力,以及度小滿Face ID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顯然是在為使用者的金錢保駕護航。
2、影視、金融等高並爆發量行業,到底是增量市場,還是存量替換。
雲服務廠商一直在切垂直行業,從政府、零售、醫療健康、到三農、智慧製造等,多是做增量市場的生意,但對於那些雲服務硬體派(如華為雲、中國電信)而言,影視、金融卻可能是存量市場,並引發“咬尾蛇的尷尬”——於硬體廠商而言,雲端計算和自身原有業務容易發生衝突,就像一條吞噬自己尾巴的蛇。
在雲端計算之前,使用者如果需要更高處理能力或更大儲存空間,一般是選擇採購更高階、強大的伺服器。進入雲時代後,硬體裝置的空間就會被雲服務擠壓。也就是說,每多一個雲服務的使用者,就會少一個硬體裝置的客戶。
而百度雲作為雲服務軟體派,本身業務與雲端計算並無衝突,相反,百度作為全球最大中文搜尋引擎,其實有著很好的技術實力和強大的資料積澱。百度在成立之初就是一家以雲端計算和大資料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搜尋更是典型的雲端計算應用,所以,百度雲將可能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3、三類雲生態體系,誰能搶得影視、金融行業更多蛋糕。
之前響鈴分析過《雲端計算格局初定,抱團做生態成為新的行業符號》,目前主流的三種生態方式:應用廣場模式(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交叉跨界模式(華為企業雲)、垂直場景化PaaS生態(七牛雲)。
其中,應用廣場模式屬於一站式服務,也就是雲服務廠商提供一個公共的服務平臺,合作伙伴均聚集在這一平臺上,通過最大程度發揮和展現各方的合作能力而產生聚合效應,使用者粘性也因此而增加。
影視、金融等行業也更加傾向於一站式服務,以金融行業為例,以往,消費金融創業公司只能依靠資料的廣度,即通過對不同資料來源進行交叉驗證,並且在事後收集來予以補償,如今,在雲服務平臺內,資料能夠更為深入,交叉驗證的力度也更為強大,進而加強公司對風控的量化能力。也就是百度雲這種應用廣場模式更受歡迎。
結論:
今年的春晚紅包故事就到此結束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今年春晚為雲端計算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年度作者;
2 虎嘯獎評委;
3 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 《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5 鈦媒體、介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 “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 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慧公司傳播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