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國際黑客鬆的常勝軍正打造雲端計算的Airbnb,企圖打破算力壟斷
雲端計算基於要讓計算能力如同水電一樣讓所有人簡單取用的商業模式,讓許多中小企業、初創公司不需建立自己的機房,為運營所苦惱,同時也為 AWS、Google Cloud、阿里雲等巨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有一群人認為算力不該被壟斷,特別是在 AI 時代,除了向英偉達(NVIDIA)採購昂貴的 GPU,或是向雲端計算業者支付使用費,才能訓練 AI 模型,還有沒有另一個選擇?有一派人認為,區塊鏈或許可以實現打破算力壟斷的可能,因此不少區塊鏈初創公司都瞄準了“分散式計算”領域,包括 Ankr、AIgatha、Golem、Fantom 等。
簡單來說,奠基在區塊鏈架構上的分散式雲端計算,概念是通過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出售自己多餘的算力,搭建起一個雲端計算平臺給有算力需求的人使用,像是企業、機器學習的相關公司、學術機構、實驗室等。分享算力者可獲得該平臺發行的加密貨幣作為獎勵,而使用算力者則通過購買加密貨幣來支付。而分散式計算平臺商強調計算資源的收費比現有云服務公司便宜,藉此吸引客戶採用。
定位算力界的 Airbnb
“我們的定位就是成為雲端計算的 Airbnb,”區塊鏈初創公司 Perlin 聯合創始人 Kenta Iwasaki 在接受 DT 君專訪時為區塊鏈分散式計算下了一個很好的比喻。
在新興的區塊鏈分散式計算公司中,成立不到一年的 Perlin 倒是頗獲得關注,近期剛完成 5000 萬美元融資,並且已經簽了 50 家算力供應的合作伙伴,包括印度政府、印尼最大的電信商 Telkom 等,基於現有這 50 家合作伙伴,未來將可供應 Perlin 超過 400 PetaFLOPs 的算力,這相當於約有 200 萬臺搭載英特爾(Intel) i7 處理器的臺式計算機,已經可以排進全球大型的雲端計算供應商等級。
創始人之一的 Kenta Iwasaki 更是程式設計強手,大家都知道區塊鏈世界有人稱“V 神”的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12 歲就開始用 C++ 設計遊戲,19 歲提出了以太坊白皮書。而 Kenta Iwasaki 小時候就很喜歡黑客遊戲,這些遊戲模仿網際網路以及客戶端系統,提供工具讓使用者可在完全合法的情況下進行入侵及攻擊,進而瞭解跟學習相關技巧,因此他從 6 歲就開始自學程式設計,從第一個程式語言 VB(Visual Basic)6 到 Java,學習了許多程式設計及網路安全的技能,特別是大型系統中的安全漏洞問題,而他也曾在網上銷售自己開發的軟體,並接觸到了比特幣。
今年才 20 歲的他,在創立 Perlin 之前,就曾在韓國網際網路巨頭 NAVER、無人機巨頭大疆工作,任職於 Naver 時他領導 AI 部門,專門研究如何在大型系統中快速匯入模型,因此對於規模化及安全性問題都是他所擅長的。另外,值得一提,他也是國際黑客鬆的常勝軍,在包括 Google、斯坦福大學、ETHDenver、EOS 等舉辦的競賽拿下名次。

圖|Perlin 團隊相當年輕,中間為聯合創始人 Kenta Iwasaki,今年 20 歲(圖片來源:Deeptech)
之所以將公司命名為 Perlin,其實是對數學家 Ken Perlin 的致敬,Ken Perlin 因開發柏林噪聲(Perlin Noise)演算法而聞名,經常用於程式生成隨機內容,因此在製作視訊遊戲、電影動畫的特效中被廣泛使用,Perlin 團隊認為閒置的計算能力與噪聲一樣,聚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形成一個連貫的架構。
要成為雲端計算平臺,勢必得克服現有區塊鏈公鏈每秒處理交易(TPS)過慢的問題,他們基於 Avalanche 共識協議而開發出改良版 Wavelet 協議,讓採用有向無環圖(DAG,directed-acyclic-graph)的分散式賬本達到 10,000 TPS。而 Perlin Network 分散式計算平臺是團隊規劃的第一個應用,建構一個讓供應者和使用者交換計算資源的市場,進而實現雲端計算任務。
賭場找上門,讓博弈機臺接入分享算力
“其實我們真正想做的是把計算資源帶進低收入的地區,人民一天收入不到 2 美元的地區,使用 AWS 都是很大的負擔,但計算資源不應該是隻能讓某些群體享用,”Kenta Iwasaki 說。
他進一步解釋,並不是要直接跟 AWS 競爭。從需求跟供給面來看,隨著投入 AI 的公司越來越多,對算力的需求是高度上升,根據 OpenAI 研究指出,每 3.5 個月 AI 算力就翻一倍,因此可以看到雲端計算公司不斷在擴建資料中心,而分散式雲端計算如 Perlin 能夠提供一個替代方案。另外,現代人有非常多的電子裝置,結合大家多餘的算力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是否有機器裝置的限制?對此 Kenta Iwasaki 回答,筆記本、桌上型電腦、智慧手機、甚至是智慧冰箱,都可以連上來分享算力,“只要機器有 CPU 或 GPU 的都可以”,但像是 ASIC 礦機只能執行特定的演算法,因此並不適合。不過位元大陸也是 Perlin 的投資方,目前雙方也正在進行合作。
不過,Perlin 鎖定多餘或閒置的算力,用途並不是集結起來挖礦,而是供有算力需求的機構或企業使用。目前他們的規劃是推出一個 APP,使用者可安裝於手機或計算機中,舉例來說,當大家睡覺時,都會讓手機充電,開啟安裝在手機中的 APP,就可以在這段睡覺 6~8 小時的時間分享算力,即使像智慧手機這樣的裝置也可以幫你獲得一點被動收益,獲得的 PERL 代幣可以轉換為法定貨幣,同時幫助處理醫學、癌症、人工智慧等研究的計算。另外,針對像是智慧電視、智慧冰箱等產品,則是會與硬體製造商及品牌公司洽談,在產品生產時直接嵌入一個專用晶片,消費者能夠自行決定要不要分享算力。
目前 Perlin 在算力供應來源 50 家客戶中,有不少公司基於企業社會責任(CSR)理念而有興趣合作,另外也接觸不少社會型企業(Social Business)。但很有趣的是,更有亞洲的大型賭場主動上門洽談,賭場裡的博弈機臺其實都有很好的算力,遊戲畫面都很精細且華麗,所以機臺硬體通常都使用工業型電腦,並配合高階的顯示卡,可是,賭場的商業模式有明顯的淡旺季,白天也沒什麼客人光臨,但機器也是得開著,這就是很明顯的多餘算力。過去這些業者並不會願意將算力對外分享,但基於區塊鏈帶來的經濟獎勵動機,讓賭場也有意願加入,通過獲得獎勵回饋,補貼成本。

圖|Perlin 投資方來自不少知名機構,包括區塊鏈界名人周碩基創立的 FBG Capital 、位元大陸等(圖片來源:Perlin 官網)
哪一種更穩定,究竟是集中式還是分散式?
但是,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計算的模式,得靠有足夠多的機器裝置(或是使用者)加入到這個平臺,才能支撐算力的穩定,也就是說,如果有使用者不想分享了,就可以立刻退出,不確定性似乎頗高。相較於中心化的雲服務業者能提供高 SLA,如 99.9% 以上的穩定度,分散式計算平臺能提供穩定的服務嗎?
對此,Kenta Iwasak 指出,傳統雲端計算業者是透過建置非常大量的伺服器,當有一臺掛掉,其他裝置立刻接手,來維持系統的運作正常,但是分散式計算是來自全球各地的機器,可以是串連了數十億支手機,所以永遠能維持多餘的計算供應量。雖然乍聽之下,智慧手機、筆記本的算力遠低於伺服器或工作站,但他認為其實不然,重點在於彈性的計算叢集(resilience of computing clusters),“聚合”起來的力量並不遜於傳統雲端計算。
另外,目前的全球雲端計算市場主要掌握在五大公司手上:AWS、微軟、Google Cloud、阿里雲、IBM,除了這些算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過高,對於信仰區塊鏈的人來說,算力中心化其實也大幅提高使用者風險,一旦 AWS 停擺,就曾造成許多企業的運作被迫中斷,同時還有資料安全性的問題,這種情況過去都曾發生過。像是 AWS 在 2011 年發生大當機,服務中斷了 3 天才復原,影響美國上千個網站,2017 年出現大規模故障,歷經 4 小時搶修完成,但亞馬遜自己公佈事故調查報告,造成上千個網站停擺的原因,全都只因技術人員“打錯字”。
究竟是集中式,還是分散式的雲端計算模式穩定?似乎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兩方人馬各有不同的觀點,只看使用者比較相信誰,信仰哪一個技術流派。分散式雲端計算在區塊鏈的加入下,再度成為一個熱門議題,短期內很難看到取代傳統的雲端計算,因為要讓企業願意轉移採用有許多挑戰,不過,集合眾人多餘的算力,來實現算力普及,讓人人得以使用,同時還能賺點小錢,倒是個不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