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有哪些快速衰落的公司?有哪些快速崛起的公司?
1
一個國家的經濟,大多由兩個週期雙輪驅動影響著。
一個是消費週期,包括衣食住行等,由於人的一生中,最大宗的消費就是房子,因此由房地產驅動的產業鏈,包括煤炭、建材、鋼鐵、有色、化工、機械、家電、家居等工業,以及金融貸款等服務業,就成了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
房地產的興衰,成為了消費週期的主軸,也成了許多地區股市波動的源動力。
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我國的A股主機板市場,85%以上的公司,都從屬於房地產-消費板塊,因此只要研究人口、勞動力價格、房貸政策與利率等因子,就能夠洞悉週期的脈絡。
站在週期的波濤浪潮上,低買高賣,為我所用。
舉例來說,
A股上證指數在過去的30年中,經歷過5輪大的週期波動,每一輪的底部都在逐步的抬升。

這是因為,人口的增長、低勞動力價格帶來的製造業起飛、快速的城市化、住房商品化改革等因素,帶來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擴容。
而每一輪週期的波動,都跟房地產的興衰密切相關。
- 第一輪週期:1990-1995年
1992年,鄧公南巡,親手推動了中國的二次改革開放。
寬鬆的信貸政策,也拉開了我國第一次房地產開發熱潮的序幕,無數年輕人奔赴擁有特殊政策的沿海經濟特區、海南等地方,獻身炒樓花的投機事業中。
萬科、保利、金地、萬通 等知名地產公司,便是在這輪熱潮中崛起。
但熱潮僅僅持續了一年多,巨集觀調控就來了,緊縮銀根、去槓桿,海南島從此成為爛尾樓的代名詞。
- 第二輪週期:1996-2004年
1996年,國家提出,住宅建設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點,住房分期貸款利率大幅下調,房子終於第一次成了普通老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的商品。
你知道剛開始的時候,我國的房貸利率有多高嗎?
1996年5月,15.12%!然後逐年下調,1996年8月,12.42%;1997年10月,10.53%;1998年12月,8.01%;1999年6月,6.21%……
1998年,全面終止福利分房,房地產熱潮席捲全國,伴隨著這股浪潮的,是金融地產成為A股的支柱,是家電板塊 長虹、海爾、格力 的崛起。
2002年開春,房地產調控再次襲來,全國房價應聲下跌,A股也就進入了另一個漫長的寒冬。
- 第三輪週期:2005-2008年
這一輪的繁榮,是A股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牛市,導火索是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改革。
但背後更大的根源,是2001年加入世貿之後,我國的出口產業日益強大,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買得起房子了,匯率改革之後,更多的外來資本流入中國,押注中國資產的升值趨勢。
資本氾濫下,金融地產、鋼鐵煤炭,各行各業的公司估值都出現了泡沫化,締造了一輪炫目的牛市狂歡。
刺破泡沫的,則是2007年之後不斷升級的房貸利率,一年之內連升六級,平均每一兩個月升一次,從年初的6.84%加碼到年底的7.83%。
還有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內外夾擊,終於讓狂熱的地產潮漸漸熄火。
- 第四輪週期:2009-2013年
四萬億的信貸擴張政策,讓A股再次過了一把牛市的癮。
但投資者心裡都清楚,人口紅利其實已經開始消褪,消費週期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於是補貼一結束,A股再次回到了下行週期中。
- 第五輪週期:2014-2018年
內陸三四線城市由於人口的流失,在上次的繁榮中留下了大量賣不出去的空房子,成為了債務的隱憂。
2014年,政府啟動棚改貨幣化政策,助推房價又漲了一波,A股也跟著臉泛紅光、醉意撩人。
但政府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收縮貨幣去槓桿,讓房價終於冷靜下來,A股也回到了它的價值底部。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A股大盤歷史上的每一輪週期波動,都跟房地產的興衰緊密關聯。
這不僅是A股,而且是任何一個發展中地區股市的基本規律。
2
而在發達國家,在消費週期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強勁的科技週期。
由於科技產業發達,高科技公司在全球具有強大的吸金能力,發達國家的股市支柱往往是科技公司,並由科技產業的生產力進化來驅動。
科技產業同樣是存在週期的,並且呈現著長週期、中週期、短週期等波浪式的特徵。
長週期以百年計。
1764年,珍妮紡紗機問世,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拉開了一百年工業革命的帷幕,英法兩大歐洲強權崛起。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發成功發電機,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由此成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關鍵標誌,也推動了德國、美國的飛躍式發展,以及相關科技產業的繁榮。
1946年,IBM研發出世界第一臺數字計算機,1956年,摩托羅拉推出第一部尋呼機,世界由此進入了計算機和行動通訊主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直至今天,我們仍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化迭代中,但百年的波濤浪潮,其實又由若干個分支,每個分支5-10年左右的中週期組成。
科技進化的需求源動力是什麼?
延伸人的能力。
我們希望大腦的能力獲得延伸,於是誕生了計算機技術。
計算機技術不斷升級,從大型機、小型機、個人計算機、膝上型電腦,到雲端計算。
伴隨著技術升級的,是一系列偉大公司的崛起, IBM、DEC、蘋果、惠普、戴爾、英特爾、微軟、谷歌、亞馬遜、salesforce、Adobe……
我們希望眼睛和耳朵的能力獲得延伸,於是誕生了通訊技術。
從電話、收音機、電視、尋呼機、電纜光纖、行動通訊,到1G、2G、3G、4G、5G。
對應的公司,包括 AT&T、RCA、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索尼、三星、蘋果、華為……
我們希望雙腳的能力獲得延伸,於是誕生了交通技術。
從輪船、火車、汽車、飛機、宇宙飛船,到混合動力汽車、電動力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
對應的公司,包括 阿爾斯通、波音、雷神、龐巴迪、賓士、寶馬、大眾、豐田、本田、通用、福特、現代、特斯拉……
我們希望生存的能力獲得延伸,於是誕生了醫療技術。
從阿司匹林、胰島素、抗生素、激素、青黴素,到CT機、核磁共振、手術機器人、單克隆抗體藥。
對應的公司,包括 拜耳、輝瑞、諾華、羅氏、默克、禮來、美敦力、波士頓科學、達芬奇、安進、吉利德科學、生化基因……
每一次週期性的技術突破,都帶來一個嶄新的藍海市場,以及批量的優秀公司誕生和崛起。
這正是為什麼在過去的百年間,美國股市能夠長盛不衰、迭創新高,每次短暫的危機過後,很快就能走出來,並展開一輪長達十年的大牛市的原因所在。
以過去10年的美股牛市為例。
從2009年的低點到2018年的高點——
代表傳統大型企業的標普500指數,從666點漲到2940點,漲幅4.41倍;
代表科技行業龍頭的納斯達克100指數,從1018點漲到7700點,漲幅7.56倍。
領漲的科技龍頭,則是以下20家公司:
蘋果 ,10元到232元,漲幅23倍;智慧手機,通訊科技龍頭。
亞馬遜 ,34元到2050元,漲幅60倍;電商、雲端計算龍頭。
微軟 ,11元到115元,漲幅10倍;軟體、雲端計算龍頭。
谷歌,123元到1291元,漲幅10倍;搜尋引擎、雲端計算龍頭。
facebook ,18元到218元,漲幅12倍;社交網路、通訊科技龍頭。
netflix ,2.56元到423元,漲幅165倍;網路視訊、通訊科技龍頭。
Adobe ,15.7元到277元,漲幅17倍;設計軟體、雲端計算龍頭。
博通 ,13元到274元,漲幅21倍;射頻晶片、通訊科技龍頭。
salesforce ,5.2元到161元,漲幅31倍;客戶關係軟體、雲端計算龍頭。
德州儀器 ,10元到117元,漲幅11倍;射頻晶片、通訊科技龍頭。
賽默飛世爾 ,25元到253元,漲幅10倍;基因檢測、醫療科技龍頭。
英偉達 ,5.3元到292元,漲幅55倍;人工智慧晶片、雲端計算龍頭。
booking ,45元到2228元,漲幅49倍;線上旅遊、通訊科技龍頭。
Biogen百健 ,37元到480元,漲幅12倍;生物藥、醫療科技龍頭。
達芬奇 ,28元到581元,漲幅20倍;手術機器人、醫療科技龍頭。
財捷 ,18.6元到230元,漲幅12倍;財稅軟體、雲端計算龍頭。
特斯拉 ,15元到389元,漲幅26倍;新能源車、交通科技龍頭。
Vertex福泰 ,13.8元到195元,漲幅14倍;生物藥、醫療科技龍頭。
Illumina ,18.8元到372元,漲幅20倍;基因檢測、醫療科技龍頭。
美光科技 ,1.59元到64.6元,漲幅40倍。儲存晶片、通訊科技龍頭。
以上20家科技龍頭,目前市值均在400億美金以上,在過去的10年中獲得了超過10倍的漲幅。
10年10倍,並且恰恰覆蓋了通訊、計算、醫療、交通四大行業,完整呈現了美國經濟在過去10年間的革命性變遷。
3
通訊科技革命由兩條線組成。
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智慧手機,正式拉開了行動通訊革命的大幕,這是一場全球性的產業升級風暴。
日本、歐洲的手機品牌被摧毀,韓國、中國的手機產業鏈趁勢崛起,蘋果則依靠在高階市場的掌控力,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攫取了全行業90%的利潤。
除了蘋果,一批掌握著射頻晶片、儲存晶片技術的美國硬科技公司,比如 博通、德州儀器、美光科技 等,也得以復興。
另一條線,則在網際網路通訊領域,facebook、netflix、booking等公司在社交、視訊、旅遊等垂直領域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不斷提升著交流的效率。
在通訊革命展開的同時,雲端計算革命浪潮來的更加洶湧澎拜,影響深遠。
眾所周知,美國作為全球科技霸主,支柱乃是計算機產業,並在過去的1980-1990年間誕生了一大批的軟體公司。
本來以為軟體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已是網際網路的天下。
但誰都沒有想到,2006年亞馬遜推出的AWS雲端計算業務,打開了軟體行業2.0生態的大門。
所有的軟體公司都被捲入其中,紛紛向雲端計算轉型,從單機的計算升級為雲後臺的計算,從賣一次性的軟體升級為賣多元化的增值服務,利潤指數級增長。
這個行業裡,不僅有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三大平臺巨頭;
還有 Adobe(雲設計)、salesforce(客戶關係雲服務)、財捷(雲財稅)、ServiceNow(IT運維雲服務)、Workday(人力資源雲服務)、NetApp(雲端儲存)、VMware(虛擬機器)、Equinix(IDC運營)、Digital Realty TrustInc(IDC運營)、Arista Networks(資料中心軟體) 等一大批百億美元級別的牛股龍頭。
英偉達雖然號稱人工智慧龍頭,但實際上,增長最快的業務來源,仍然是來自雲端計算驅動的資料中心建設。
和通訊與計算科技革命的引人矚目不同,醫療行業的革命往往被業外投資者所忽略。
醫療科技的迭代進化同樣由兩條線組成,一條是製藥,一條是器械。
製藥領域自1980年代後從化學藥進入生物藥時代,單是腫瘤藥就經歷了化療、靶向、免疫三個階段的升級。
不過,由於創新藥研發投入巨大,導致小公司往往後繼乏力,在後期被大公司收購,而傳統大公司又往往面臨專利藥到期後的懸崖風險。
因此,能創造持續超預期收益的,往往是一些競爭格局良好的垂直細分類市場。
比如Biogen百健,專注在多發性硬化症領域,在該市場擁有全球38%的份額,Vertex福泰則是專注在囊性纖維化疾病,特效藥Kalydeco是全球第一款該領域的有效基因藥物。
另一方面,圍繞著近年來突飛猛進的創新藥研發浪潮,為其提供上游賣鏟人服務的基因檢測和試劑等領域,也持續跑出大黑馬。
賽默飛世爾、Illumina等公司,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還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通過引入計算技術,一方面實現了醫生雙手的精確化能力延伸,一方面也幫助人類實現了生命的延伸,可謂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奇蹟之一。
和前面幾個領域相比,雖然交通科技革命的影響未來將同樣深遠,但創造的商業價值目前要遜色得多。
獲得一定成就的,也只有特斯拉一家公司。
原因在哪裡?
這個領域的科技革命主戰場,已經轉移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
4
2009年之前,我國是沒有科技週期的。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的代工組裝、出口,賺取外匯後,進一步支撐起國內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需求。
也有肉眼可見的科技進步,但大多來自國外的傳入。
要說科技產業,只能用“孱弱”二字來形容,尤其是A股裡,優秀的科技公司幾乎找不到一家。
轉變發生在2009-2010年。
兩件事的出現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創業板,二是科技政策補貼陸續出臺。
創業板的價值在於,它大幅降低了科技公司上市的門檻,讓大量處於兒童期的公司能夠得到融資機會,加快了成長的速度。
雖然早期的創業板,種種問題導致估值泡沫,很多投資者損失慘重。
但事物總是兩刃劍,有弊也有利,對於部分優質公司來說,超越預期的估值讓他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機會,行業整合的速度也大大的加快了。
即使是在創業板開閘的第一年,估值泡沫階段,你買入這批優質公司,今天的回報也絕對可觀。
另一方面,政府開始加強對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LED、新能源車、光伏、安防等行業在此後數年間一日千里。
以LED產業為例子。
2009年以前,這個行業由歐洲、日本、臺灣和韓國掌控著話語權,中國大陸的LED晶片生產能力不足5%,屬於行業裡的小角色。
2009年,中國政府出臺了對購買LED晶片生產裝置MOCVD的鉅額補貼政策:給予每臺800萬元到1000萬元不等的採購補貼!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各家晶片龍頭企業開始了對MOCVD裝置的採購熱情。
2009年的時候,中國擁有的MOCVD僅為130臺,而到了2013年底,這一數量已經增長到了1017臺,增長近8倍。
簡單計算一下,這些採購補貼加起來就高達80億元左右,再加上其他的專案減稅優惠、科技三項補貼、技改資金,林林總總加起來可達上百億元之巨。
在中國企業巨大的產能優勢和資金優勢擠壓之下,歐日韓臺的對手們紛紛敗退。
到2018年,中國LED晶片行業的產值預計將佔到全球的45%,行業龍頭 三安光電、華燦光電、澳洋順昌 的月產能都超過了100萬片/月,在全球的競爭力已屬一流。
另一方面,在技術門檻最高、最為關鍵的MOCVD裝置領域,中國企業也從零起步,逐步壯大起來。
前面六、七年,這個領域基本被美國的Veeco、德國AIXTRON兩大外資企業壟斷,大量的補貼資金都進了他們的口袋,讓業內人士痛心疾首。
不過,以中國人的聰明程度,下游需求擺在這裡,政府補貼是現成的,技術的進步就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2015年開始, 中微半導體、中晟光電 等企業陸續宣佈實現MOCVD技術的突破與量產下線,並在接下來的幾年,實現了大面積的國產替代。
業內資料顯示,2018年光是中微半導體的MOCVD裝置訂單數就超過了200臺,已經成為了行業的主流供貨商之一。
就這樣,中國擁有了第一個能夠在全世界拿得出手的,具有全產業鏈優勢的科技產業。
這個產業裡的龍頭公司,比如 三安、華燦、利亞德 等,都成了資本市場的明星,為他的投資者創造了超過數十倍的回報率。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新能源車、光伏、安防、光纖通訊、手機產業鏈、創新藥等各個領域。
也同樣締造了 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恆瑞醫藥、復星醫藥、比亞迪、宇通客車、隆基股份、通威股份、亨通光電、匯川技術、大族鐳射、信維通訊 等一大批的牛股。
觀察這些企業的成長史,你會發現一個普遍的規律:
從長週期來看,他們都遵循著科技週期的定律,起源於相關領域的大規模技術創新和突破;
但從中短週期來看,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大規模的政府產業補貼政策出臺。
過去的十年中,這樣的關鍵時間節點有兩個,一個是2009年,另一個是2013年。
老股民都會記得,2013-2014年,A股大盤是滯漲不動的,始終圍繞著2000點上下波動。
而創業板指數卻截然不同,從600點漲到了1600點,漲了兩三倍,提前演繹了一輪氣勢磅礴的小牛市。
背後的驅動力,一方面來自通訊行業3G向4G的升級,智慧手機的普及浪潮,我國手機產業鏈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崛起。
另一方面,則是消費週期下行的環境下,我國新政府上臺,陸續推出新一輪的科技產業補貼政策。
新能源車、寬頻中國、智慧城市,從概念走向現實,從此讓中國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一輪科技週期,前後經歷了5-6年的時間。
2012年,科技行業仍處於低谷,但是在這黎明前的黑暗,手機產業鏈的個別優秀公司已經領先起跑,比如歐菲科技、歌爾股份。
2013-2014年,產業補貼出臺、落地,大批量的公司業績開始釋放,群星璀璨。
2015年,市場情緒加熱,更多的資金帶來一輪加槓桿的牛市,雞犬升天。
2016-2018年,政策收緊,補貼陸續退出,科技產業也迎來了一輪寒冬,行業龍頭完成集中度的提升。
5
回顧歷史,2018年無疑是黑暗的一年,各行各業都經歷著煎熬。
但這黑暗之中,各種積極的因素正在醞釀,科技的更新迭代與補貼政策的出臺,已進入臨界點。
一切其實沒有那麼的糟糕。
比如在通訊行業。
表面看,手機銷量在下滑,二三線手機廠商像 金立、樂視、錘子、美圖, 陸續出局。
即使沒有出局的一線廠商,生存壓力也很大,毛利率下滑、利潤縮水、股價腰斬。
哀嚎遍地。
但往深層看,你能看到這個行業完全不同的一面。 隨著5G的漸行漸近,各大廠商都像打了激素般加碼研發,甚至犧牲短期的利潤率也在所不惜。
尤其是華為的崛起,令人矚目。
在歐盟委員會最新發布的《2018年行業研發投入排名》中,華為擊敗美國的蘋果、高通、Facebook等公司,以113.34億歐元排名全球第五。
在5G專利的積累方面,根據ETSI 網站上統計的11681件5G標準必要專利資料,華為憑藉1970件5G必要專利數位居全球第一,領先歐洲的 諾基亞、愛立信。
強大的研發投入和創新積累,帶來的結果就是,即使面臨西方陣營的封鎖,2018年華為5G基站的出貨量仍然超預期的實現了2萬5000個,比歐洲的對手們多了一大截。
在晶片方面,華為近期陸續釋出了5G基站晶片天罡,5G手機基帶晶片巴龍5000,伺服器晶片鯤鵬920,讓人目不暇接。
手機銷量方面,2018年華為在單個季度的銷量第一次超過了蘋果,並將2019年的目標瞄準了三星。
隨著華為的崛起,一條圍繞著華為提供上下游零部件供貨的產業鏈正在悄然成型。
而那些搭上了華為班車的公司,從天線、射頻、光模組,到光纖、晶片、終端代工,每一個環節都存在顛覆性的變革機會。
在新能源車行業。
表面上,我們看到政策補貼退坡帶來的電池三四線廠家的廣泛衰落,沃特瑪、銀隆等企業深陷困境,格力的董小姐為此焦頭爛額。
也能看到傳統車企由於消費低迷所帶來的業績困境,股價一落千丈,市場對汽車消費是否已到達天花板的懷疑。
但往深一層看,則是電池行業的集中度快速提升, 寧德時代 和 比亞迪 兩家龍頭的市場份額之和已經高達60%,留給其他對手的蛋糕變得越來越少。
2018年,寧德時代分別在日本、德國設立子公司和工廠,目標就是要吃下這兩個汽車大國的新能源電池訂單。
新能源產業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到今天這個格局,歐洲日本的汽車品牌已是騎虎難下。
一方面,他們知道這是大勢所趨,不得不做,再不做就要成舊時代的恐龍了;
另一方面,電池產業的規模、價效比、成本各方面,他們都已毫無優勢,只能將訂單眼巴巴的交給中國企業。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過去的產業發展模式中,往往形成了這麼一種關係:
中國企業負責組裝生產,賺取的是血汗錢,外國企業負責賣裝置,賺取利潤的大頭。
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或許是第一個反過來的行業,國外的三星、LG、松下等電池廠,也在大量採購來自中國的高性價比裝置。
先導智慧、贏合科技等裝置公司,由此成了這波全球新能源車普及浪潮的最大贏家之一。
在醫療行業。
去年同樣很慘,由帶量採購、疫苗案、醫保嚴查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帶來的衝擊下,股價暴跌,行業格局激烈變動。
但另一方面,2018年又是中國創新藥企業集體崛起的一年。
以最受市場關注的腫瘤藥賽道:PD-1單抗藥物為例,目前獲得批准上市的國際大廠藥物只有3種。
即 百時美施貴寶 的Opdivo, 默沙東 的Keytruda, 賽諾菲 和 再生元 聯合研發的Libtayo。
而國產創新藥企的產品正排隊上市:
2018年12月20日, 君實生物 的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通過CFDA優先審評批准上市,獲批適應症為黑色素瘤。
2018年12月28日, 信達生物 的信迪利單抗注射液,獲得批准上市,主要用於治療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另外, 恆瑞醫藥 的卡瑞利珠單抗已在2018年4月23日提交上市評審, 百濟神州 的替雷利珠單抗已在2018年9月6日提交上市評審,預計也將很快獲得批准上市。
此後,還有 基石藥業、嘉和生物、正大天晴、科倫藥業、麗珠集團、復星醫藥(復巨集漢霖) 等一大批的單抗藥物正處於臨床的不同階段。
如此壯觀的生物創新藥研發熱潮,在中國醫藥史上是空前的,在全球醫藥產業界也不多見。
在計算領域,同樣如此。
和美國產業界將熱情投入到雲端計算不同,中國的產業界更專注於代表下一個時代的人工智慧賽道。
我們從論文、專利、融資額、企業估值,四個方面來看看中國的進步。
美國白宮曾釋出過一篇報告:《國家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策略規劃》。報告中提到,從 2013 年到 2015 年 SCI 收錄的論文裡,“深度學習”的文章增長了約六倍。
同時強調,“按論文數計算,美國已不再是世界第一了。”相應的,報告顯示中國在 2014 年和 2015 年超過了美國,居於領跑者的位置。
在專利方面,根據中國專利保護協會發布的《人工智慧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2018年中國的AI專利數量高達76876件,超過美國的67276件居世界第一,日本和韓國則位列第三、第四。
在融資方面,根據清科資本的資料,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融資額超過450億元,相比2017年的260億元增幅高達70%,全球佔比超過一半。
企業估值方面,中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類似 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優必選、雲知聲、寒武紀、地平線 等獨角獸公司。
以上,無論是通訊、計算、交通,還是醫藥,四條賽道都有著一批優秀的公司在快速的崛起,基於技術的代際變革,他們雄心勃勃,目標瞄準了下一個科技時代的主流位置。
6
更重要的導火索,政策補貼也來了。
其一是科創板的推出,眼下選秀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上面提到的獨角獸公司將會有相當一批獲得候選資格。
一旦開閘,將會把資本市場的熱情重新聚焦在科技股上,演繹一番新的科創行情。
其二是經濟下行,人心思變。
2018年年末的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指出:基建的重心不再是房地產,而是“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以及5G 、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
這才有了開年之後,市場對5G、特高壓、新能源車充電樁、人工智慧、物聯網、氫燃料汽車等相關概念的輪番炒作。
即使炒過一波,目前也還是處於預期反轉階段。
接下來將是政策的正式出爐,到業績的逐級釋放,未來三年,可以預期將迎來又一個科技週期的開啟。
根據君臨的研究,目前美股中,金融能源、消費、科技三大板塊的市值,大約各佔三分之一。
而在A股,目前金融地產+能源重工業的佔比,超過60%;
其他消費行業的佔比在25%左右;
科技行業呢?
市值佔比僅為12%,這已是過去10年A股的巨大進步。
那麼下一個10年,我們又將經歷多少波瀾壯闊,風雲變幻?其中又將蘊藏著多少的黃金機會?
坐好吧,別輕易下車了。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