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雙微一抖”?背後的12條冷思考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龍共火火”(ID:net-talk),作者龍共火火,36氪經授權釋出。
這兩天,有關於“雙微一抖”是否要停更的討論,在圈中刷屏,陸續有朋友問我
•今年真的要停更雙微一抖嗎?
•新媒體是不是幹不下去了,要不要轉行?
•還要不要繼續投資源做新媒體?
以下是嘗試對這幾個問題作出回答
1.對在年初做了篇預測《 2019新媒體行業深度預測:老樹發新芽,行業第二春》 文中重要的判斷是:好的內容,好的運營,好的平臺會引來價值迴歸。
價值迴歸的含義是:有價值的突顯,無價值的去除。所以出現新媒體賬號的停更,如果是垃圾賬號,本身在週期中就很正常,不必驚慌。
2.公眾號之前停更比例就很大。2017年騰訊釋出的資料,公眾號數量已經超過2500萬,而月活躍帳號只有350萬,活躍率本身就不到14%。
在這活躍的350萬公眾號中又可以分層,2018年據統計
10萬以上粉絲量的微信公眾號25萬個 from視覺中國
100萬以上粉絲量的微信訂閱號大概是1700個from闌夕
300萬粉絲以上的微信訂閱號只有173個 from闌夕
按照3%行業目前的開啟率,10萬以下號正常閱讀數常年低於3000,其數量又超過公眾號月活數的90%。可以預見的是底部賬號,因為增長乏力,開啟率持續走低,本來部分會出局。
3.當然停更的指揮棒可能並不是小編,而是企業老闆。畢竟老闆們也不願意拿著閱讀量只有幾十或者幾百的文章天天發朋友圈,怪掉面的。有些老闆為了做新媒體而做,沒有搞清楚背後的目的。
4.做公眾號僅僅是為了品牌傳播嗎?企業做新媒體一般有三種目的,媒體品牌,產品服務和商品售賣。
媒體品牌為目的的公眾號,因為本身就是傳播為核心目的,受開啟率下滑的影響較大。事實上以產品和銷售為目的企業,正迎來最好的時代。產品為目的,因為小程式的加持,依然大把紅利,比如小年糕,糖豆廣場舞等。銷售為目的,比如在微信生態中的拼多多,雲集微店等。
5.新媒體發展迄今已經經歷三個階段,1.0階段屬於編輯時代,好的內容自然就有傳播。2.0階段是運營時代,大家集中去做粉絲,打通社交關係。3.0階段隨著小程式等出現,配合社群等,新媒體單獨可以作為平臺業務出現。絕大多數企業新媒體的認知還停留在2.0階段,很多傳統企業甚至還停留在1.0時代,認為新媒體只是一個單純編輯做的事。
6.同時新媒體小編們到了不得不轉型的地步。簡單來講就是:編輯歸編輯,運營歸運營。工作會更加的細化。
新媒體運營從1999年的BBS時代發展到現在,需要的技能點越加越多。
by龍共火火《高階運營》
從微信生態內,隨著本身微信功能的迭代,對運營的技能點除了要求廣度還要求深度。
by龍共火火《高階運營》
對於新媒體人來說,T字型成長會變成主流,即一專多能。
6.對新媒體傳播來說,造事件越來越難,從14年凡客體後,很難看到企業平日裡做一次全民皆知的campaign。因為現在的人的興趣和媒體的分佈都太分散。
媒體從幾個中心化的大陸變成了弱中心化的小島。在工業化時代,媒體是集中的,只要集中投放幾個媒體,就萬事大吉。所以才會出現之前廠家去北京梅地亞中心採買央視廣告就像撿錢一樣,隔著螢幕就能聽見嘩啦啦的錢。
同時人和人聚集的狀態,也發生了改變。人的社交由很多個興趣或者社會關係組成的圈層,傳播擊破圈層需要錢也需要運氣。
圖:圈層的傳播by龍共火火《高階運營》
7.傳統的公關以單純曝光為考核時代將會過去。在上家公司時,我在公關部門,我們的指標就是看整個活動覆蓋的UV,PV,不需要以銷量為考核。
類似於之前豎版百雀羚刷屏,如果後面不帶銷售連結,估計會被老闆打斷腿。品銷合一是必備了。
8.比起“雙微一抖”的企業標配,更準確的是企業搭建新媒體矩陣。具體搭建方法可見 8700字詳解,新媒體矩陣搭建不完全指南!
當然矩陣不一定非揪著微信,微博,抖音不放。
一般企業只有兩種玩法,一種是有產品找流量,要麼就是有流量找產品。
一般來說前者居多,根據產品最重要的是合適的流量。比如有家企業就盯著知乎做,2個人月產值超過30萬。快手比起抖音更像“微信朋友圈”,在快手上很多賣貨也能風聲水起。
9.貝索斯說:比起那些變化的,我更關注什麼是不變的。做新媒體也一樣,要抓住不變的稀缺能力和資源。
舉個例子從1997年老榕在四通利方寫的網路爆文《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48小時內點選破數萬(當時全國網際網路網民才62萬)。到節前被封的刷屏《寒門狀元之死》,好的故事一直都有大流量,當然後者是虛構的故事。
10.如何做更好地內容,老實話是90%的人確實不適合做內容。好的內容是一門手藝活,雖然可以被工業化批量的複製,但畢竟細嚼無味。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無價值”的內容,其實對一部分人來說始終是有價值的。畢竟資訊差永遠存在,很多人群思辨能力短時間無法提升。
11.那如何汲取之前的營養?很多時候線上產品是線下某種映象。抖音更像是個人電視臺,所以抖音上賣貨的可以看看電視購物是怎麼做的。之前有家做社群賣課做的很好的機構,他們的本質參考的線下會銷的流程。你去聽一場線下的會銷,在哪些環節引發情緒,哪些環節說價格,都可以對映到線上。
12.正如狄更斯所說,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完全取決你的判斷。
14年時候,很多人說不要做公眾號了,這玩意沒法變現。從微博轉型到微信的十點讀書沒相信,17年營收超4000萬。
15年的時候,很多人說公眾號做啥投放,自己漲粉不也挺好的嘛。廣點通投放愛好者“一條”沒相信,不到一塊錢的單個粉絲成本買了幾百萬的量。
16年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公眾號增長太慢了,沒啥新機會了,之前半年只漲了7000粉的“有書”沒相信,後面通過社群裂變半年漲了近千萬。
17年的時候,很多人說公眾號靠內容漲粉太慢了,老老實實買粉吧。“夜聽”死磕音訊的劉筱沒相信,現在3000萬的粉絲。
18年的時候,很多人說H5別做了,都去做小程式漲粉吧。有家算命的靠H5也做到了上億。
去年很多人說服務號被玩爛了,但是我們認為其功能開發屬性強,模板訊息+客服訊息依然是漲粉利器,堅持做9個月單個粉絲不到5毛錢漲了500萬的粉絲。
在新媒體時代,你必須要獨立的分辨什麼是訊號,什麼是噪聲。先看到然後繼續趕路。
就像愛麗絲夢遊記裡面紅皇后所說的那樣:
“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用全力奔跑;要想去別的地方,就要用比你現在至少兩倍的速度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