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位元專欄| 2018年幣圈:曾經理想主義的聖地變成修羅場
當市場投資者開始追求最確定性的資產,那意味著其他資產不被看好而遭到拋售,這次加密貨幣的下跌,傾巢之下無完卵!從年初轟轟烈烈的開場,到年尾慘慘淡淡的收場,事到如今或許也只有向死而生!
比特幣如此受人追捧,去中心的理念如此深入人心,我覺得很大原因是因為中本聰,這位神祕的創始人,在比特幣生態可以自我執行之後,瀟灑地隱退,並且早期獲得的比特幣,至今未動。中本聰建立比特幣,首先肯定不是為了個人財富,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比特幣是一個無主貨幣,不受到任何人、任何組織的操控,所以它獲得人們的信任,並且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的共識。
有些人想做一個不受任何國家央行控制的貨幣,有些人希望數字貨幣能打破國家的資本管制,有些人的希望自己的專案讓社會財富無需託管在金融機構,還有一些人希望自己的專案讓網際網路迴歸它最初的本質,而不是現在這樣被各大網際網路寡頭壟斷。純正的區塊鏈技術就像是人類齊心協力建造的巴別塔,一個通往世界大同、自由民主的世界。早期的區塊鏈社群很純潔,大家都不是為了財富,是一個理想主義的聖地。
成也ICO,敗也ICO
絕大多數ICO專案,本質上跟天使階段的股權專案類似,只是上了交易所,有了流動性,可以炒作。傳統股權領域的天使投資,100個專案中一個已經算是成功了,天使階段的創業專案,高風險、高回報,回到幣圈ICO專案也是一樣的,99%的專案會歸零,這並不是唬人的話。
然而,2017年,不管是進場發幣的專案方,還是嚐到甜頭的投資人,大家對這個遊戲樂此不疲。即便是2017年94“ ICO禁令”發出後,很多中國的專案開始出海,在新加坡等地,註冊基金會,私下向投資人募集,ICO平臺關閉後,代投模式興起,這種轉向地下的模式暗藏的風險更大,這樣狀況一直延續到2018年的上半年,直到慢慢的出現ICO專案還是大面積破發,以往百倍千倍的故事變成了傳說,投資人開始不投了,專案方靠一紙白皮書&豪華投資顧問站臺的模式很難融到資了。
這個領域跟海外資本市場股票發行註冊制類似,由於沒有實質性審查,海外證券市場IPO並不是難事,股票發行可以源源不斷供給,必然造成二級市場整體估值下行,股票走勢開始呈現“馬太效應”似的分化。然而,在幣圈,不一樣的是,不管是ICO幣還是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幣,開始泥沙俱下似的下跌。為什麼會出現和傳統股票市場不一樣的規律,我覺得大概率還是比特幣、以太坊和ICO融資模式太息息相關了,畢竟專案方在眾籌的時候,收的都是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幣,尤其是以太坊,其價格過去主要靠ICO融資規模支撐,資料顯示,2018年下半年,全球ICO規模不斷萎縮(見下圖),以太坊在2018年下半年也呈現踩踏似的下跌。
資料來源:互鏈脈搏研究院 、icorating
2018年入場的人賺錢心太切
ICO領域的玩家,最開始是一些玩硬體、搞IT的,後來湧入一些喜歡投紀念鈔、郵票這種另類資產指望一夜暴富的冒險者。這些先行者抓住了歷史性的機會,很多年輕人一夜暴富。2018年春節,一個“三點鐘無眠”的社群開始火爆,本來只是幾個大佬暢談理想主義的群,由於傳播的很快,到後來變得有些狂熱。這裡面有很多我熟悉的大佬,靠著他們的影響力,確實給區塊鏈做了一次很好的普及。然而,在很多行業老人看來,這就是一群踏空區塊鏈的網際網路人在自嗨。
不可否認的是2018年入場的人,不管是遇到的專案方還是投資人,根本沒有什麼理想,大部分人只想賺快錢。本身沒有監管也沒有自律的市場,過分的貪婪,必然透支了市場。
2018年,區塊鏈開始出現各種亂象,或者用相互收割來形容更加恰當,機構收割散戶,機構不同輪次之間收割, 專案方收割機構,交易所收割專案方。一直以來,專案方募資過程並不透明,交易所上幣過程也不透明。後來大家都回過頭來才明白,原來交易所是最後的贏家,為什麼說交易所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從盈利情況就知道了。根據平臺幣回購機制估算,火幣2018年二季度實現約2億美元的營業收入,而幣安實現約1.5億美元淨利潤。
2018上半年年,主流幣雖然有小幅下跌,但漲勢開始蔓延到小幣種,整個行業還是很景氣。2018年二季度,平臺幣開起了一波獨立上漲行情,以火幣HT為例,從10塊漲起,三個月時間近4倍的漲幅。從交易額看,2018年二季度也是小高峰,加上投票上幣等各種鎖倉設計,利潤與幣價齊漲,交易所成為了業內最讓人羨慕的生意。
即便交易所競爭已經白熱化,仍有各路人馬殺進交易所江湖,一度出現全球交易所比專案方還多的荒唐局面。其中,又以FCOIN交易即挖礦動靜最大,那段時間冒出很多交易所,更有囂張的號稱三個月幹掉幣安!不客氣的說,這些新入局者根本就不懂交易所業務的本質,筆者在那段時間也發文 《交易所的戰爭—該比拼的是什麼?》 ;可以肯定的是,交易所比拼的絕不是誰的口號喊得響。 火幣成交額走勢圖 資料來源:非小號
危險的平臺幣上漲
也許今天再來複盤已經算是馬後炮了,同樣作為平臺幣的持有者,我曾經給自己找理由,平臺幣能走出獨立行情的邏輯。首先,與其他短時間無法落地的專案相比,平臺幣類證券的屬性(分紅、回購),在當時是最確定性的資產;其次,平臺幣各種鎖倉機制,尤其跟上幣掛鉤,那段時間可以出租給專案方投票獲得收益,並在小圈子裡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平臺幣成為一種集貨幣、證券、投票權證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通證,沒有道理不漲。
但是,那段時間我又陷入了憂慮和擔憂,如果當前的眾多ICO專案遲遲不能應用落地,那正在交易的都是空氣幣,交易所存在將變得沒有社會價值,那還能支撐平臺幣的價格?
我深知其中執行的邏輯,明知道平臺幣的獨立上漲行情不可持續,同時也意味著行情即將進入尾聲。這是多年的股票投資經驗中學到的,當市場投資者開始追求最確定性的資產,那意味著其他資產不被看好而遭到拋售,但是我卻深陷其中不願意離開!
慘不忍睹的幣價、坍塌的共識和來來往往的人
“傻逼共識也是共識”,這是出自區塊鏈某著名KOL的錄音門事件,這位老師曾經是很多韭菜的精神導師。然而,在大量的垃圾專案充斥市場,各種割韭菜的行為不被約束,傻逼共識也有坍塌的一天。2018年底,比特幣跌幅近85%,而以太坊跌幅近95%,而其他ICO幣種跌幅95%以上不計其數,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也不過如此。
曾經很多人跑步入場,區塊鏈工程師成為稀缺的香餑餑,同行間3倍工資挖人。有一段時間流行上班就是浪費青春,辭職炒幣的大有人在。2018年初,也有很多傳統的領域的精英大量湧入幣圈,尤其傳統網際網路圈子還有金融圈,有的去了交易所、有的去了token fund。可誰也沒料到,迎接他們的是極度的熊市。曾經最賺錢的兩個環節的公司,礦機和交易所,在大規模擴張之後也開始裁員過冬,眼看他們欣喜的來,又目送他們失落的離開,一個HR朋友說道。本以為礦圈能獨善其身,但比特幣一路跌穿礦機開機價,很多老一批礦機已經成為廢鐵,礦機按斤賣的新聞一度上了熱搜。 2018年區塊鏈領域幾乎全軍覆沒,傾巢之下無完卵!從年初轟轟烈烈的開場,到年尾慘慘淡淡的收場,幣圈的週期比傳統經濟快好幾年,只有經歷過才能體驗那句“幣圈一日,人間一年”的感覺。
探究泡沫經濟的本質
區塊鏈泡沫最大的問題還是應用落地太慢,當價格高高在上,行業應用遲遲不能落地,當價格漲到一定的臨界點,泡沫破滅,資產價格大跌。尤其與現實世界經濟下行週期疊加,虛擬經濟率先開始調整。雖然2018年股票市場亦表現糟糕,但是與加密貨幣下跌相比,幅度不算什麼。不久前,德意志銀行的報告分析指出,2018年成為各種資產回報史上最差的一年,其中以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表現最慘。
美國IT研究顧問公司高德納(Gartner)2018年8月曾發表先進技術成熟度曲線,高德納於1995年分析出的科技演變程序,該公司將科技發展分為快速攀升的“促動期”、過度期待的“高峰期”、泡沫化的“低谷期”、穩健成長的“明朗期”與穩定的“高原期”5個階段,讓人們知道目前某樣科技的成熟度如何。 資料來源:Garter
Garter圖中顯示,區塊鏈技術正在進入第三個階段即泡沫化的“低谷期”,需要5-10年才能走向成熟。區塊鏈正在經歷去泡沫階段,未來只有通過不斷的應用落地,充實場景,才能走向成熟。
新生事物從誕生到走向成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尤其是區塊鏈這種天生就是挑戰現實秩序的新技術,事到如今,或許也只有向死而生!